首页 -> 2007年第8期

追求诗的意境

作者:周能兵

更多经典:应天故事汇——天天经典!




  修晓波,历史学博士。1982年毕业于杭州大学(现为浙江大学)历史系。曾在高校任教,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通史研究室工作。1995年调入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研究室工作。现为中央纪委信访室副主任。2006年初在浙江省挂职,任中共绍兴市委副书记。过去研究方向为蒙元史、历史文献学,著有《文天祥评传》《色目商人》《明太祖朱元璋》等,发表《元史》列传人物订误的系列文章,参加编写《周易辞典》。现研究方向为纪检监察业务,发表《话说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系列文章。在各类学术、党政期刊上发表文童百余篇。
  
  ●您是从什么时候接触诗歌的,读新诗吗?
  我很早就接触诗歌了,但真正认识诗歌、热爱诗歌是在我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时候。我的导师要求我读一些诗、写一点诗,他说,要博览群书。读哲学书能训练人的思辩能力,读历史书能培养人鉴别材料的意识,读小说能提高文章结构的逻辑水平,读诗歌能使文字变得更加精炼。我便在学习专业的同时,读诗并尝试着写诗。我的专业是中国古代史,研究方向是蒙元史,所以我读的是旧诗,主要读近体诗,也涉及诗经以及乐府中的那种古体诗。我也读一些新诗。诗歌陶冶了我的情操,培养了我的审美情趣,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
  
  ●现在有人认为新诗的市场在萎缩,您认为原因是什么?
  诗歌是精神食粮,但更是一种高雅艺术,并不是人人都能“食用”和欣赏的,、如果说新诗的市场在萎缩,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作者方面。写诗要具备几个要素:知识的长期积淀,感情的强烈冲动以及心灵的真诚坦露。这些恰恰是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所欠缺的。第二,读者方面。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不同,是“慢活儿”,要用细火慢煮,否则就不会有好诗。现代社会的节奏很快,人们工作、生活的节奏都很快,已习惯于“食用。快餐文化,诗歌(确切地说是好诗)的产品跟不上人们需求的节奏。第三,诗歌本身。我国是诗歌大国,也是诗歌古国,但传统的古体诗、近体诗与当代的新诗在规则和格式的层面是割裂的,这方面诗歌无法从先人的作品中获取大量的养分来滋润自己。对于目前的现状,我们要坦然面对,同时也要保持信心,毕竟从根本上说,艺术的文脉是代代相因的。比如,我国的诗歌都讲究用韵。夏、商、周时代的民歌是有韵的,新诗也有韵。鲁迅先生就说过,“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所谓“萎缩”也是相对的说法,其实新诗的市场是不小的。我手头有一本《诗韵新编》,是旧诗的一部工具书,2004年版的,已经印刷了12次,累计印数22万册,可见喜欢上诗的人是不少的。新诗的作者面和读者面都大于旧诗。所以我说要有信心。
  
  ●您对新诗与旧体诗的态度如何?
  新诗与旧诗都是中华文化中绚丽的瑰宝。都是花朵,但生长的土壤不同,所以品种不同。唐以后的旧体诗(即近体诗)讲平仄、论格律,规矩多了,不好掌握,许多人对此望而生畏。如果没有一定的国学基础,确实不易学,所以相对新诗来说,写的人不多。但我要说的是,近体诗的魅力也在这里。复杂的规则,你遵循了,又能在里面游刃有余,高雅的艺术性就体现出来了。没有规则就没有艺术。比如一场足球赛,大家胡乱踢一通,也没有裁判制止犯规行为,这种比赛就失去了欣赏性。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近体诗的格律而言,规则与艺术是唇亡齿寒的关系。这是讲形式。从内容上看,近体诗有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有封建的糟粕,而且有时候两者是杂糅在一起的。学习近体诗,不但要有规则意识,还要有一定的鉴别能力。新诗是“五四”时期倡导文学革命的产物,新诗一百年,是不断探索的一百年,有成就有收获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新诗没有那么多的规矩和束缚,在字数、句数、平仄等方面已经没有什么限制,不同文化层次的人都可以写,比较好掌握。如果谈对两者的态度,我想引用一下当年毛泽东同志给臧克家等人的信中说过的一番话: “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义不易学。”我这里再补充一点,即新诗就应该是新诗,近体诗就应该是近体诗。现在有些人喜欢套用五言、七言或者四句、八句的形式,又不想遵循平仄、用韵(指平水韵)的规则。这类作品,我不知道算不算新诗,但我知道这肯定不算近体诗。
  
  ●您认为如何才能写好诗?
  我想要写好诗,大概需要具备这样几个要素:一是要有渊博的知识和较好的文学素养,这是基础。二是经常保持一颗平常心,这样才能有雅兴遣词造句,磨勘文字。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会感受生活,并且善于把这种感受表现出来。有人认为这属于天赋,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我们经常说要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文艺工作者喜欢说采风。采风一词涉及《诗经》中“国风”诗的创作问题。有人认为“国风”诗是里巷歌谣,由劳动人民创作,宫廷文人下到乡间去搜集的。这是不可能的。“国风”诗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不要说几千年前没有文化的劳动者创作不出来,即使今天的劳动者也创作不出来。 “国风”诗只能是宫廷文人在搜集素材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创造书写出来的。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光去采风是不够的,还要有艰苦的劳动付出,才能把感受了的东西很好地表现出来。
  
  ●您觉得好诗的标准是什么?
  好诗的标准应不止一个,但我这里只谈一个,那就是要有意境。我理解的意境是指想象的空间。最美的东西不是用文字表达出来的,而是想象出来的。诗的语言就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浙江天台县的天台山上有一座国清寺,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寺的周围五峰环峙,双涧绕流,景色清幽秀丽。清人有诗写道: “五峰岭内云如雪,隔断桃花不许红。”这里就有想象的空间,意境很美。再比如,我读过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是这样写的: “在劳作与期待的心绪中,秋熟了。熟透的秋,一层层铺开画卷,铺开金色浪漫的诗情,一浪浪向我们扑来,直到醉上心头。”这样的诗就是好诗。有时候,诗中表达的意境是朦胧的、隐晦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我在一首诗中用了“星辰昨日风尘里”的句子,就属于这种情况。那是去年秋天,我们到新疆去考察绍兴的外拓农业。在北疆喀纳斯,我们被童话般世界的景色所陶醉。当地同志在讲解山水风光时,引用了元人耶律楚材一首赞美西域的诗篇: “谁知西域逢佳境,始信东君不世情。圆沼方池三百所,澄澄春水一时平。”这引发了我思古之幽情。耶律楚材这首诗作于公元1222年,他随蒙古军西征的途中。当时中国北方历史舞台的背景是,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马不停蹄地向邻境发动了大规模的掠夺性战争。最主要的战争是西征,即通过今天的新疆攻入中亚地区;成吉思汗亲率大军进攻花剌子模,他的诸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及其部将哲别、速不台等人扬鞭策马,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他们都曾是叱咤风云的人物。我在诗中很想表述这段历史,但又不想直说、明说,结果就用了昨日星辰的句子。这里的“星辰”指的是历史上的人物而不是自然景观,但读者不一定会作此理解。这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