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5期

词语的“硝烟”

作者:邓大群

更多经典:应天故事汇——天天经典!




  3月30日,“英雄城”江西南昌艳阳高照,热情似火,花木葱茏,春意盎然。在江西省军区会议厅,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邓友梅夫妇,以及来自国内的诗人和南京军区的作家柳江南、吴国平、葛红国、李峰、谢克强、姜念光、简明、汪沉、阮晓星、黄雪蕻、裴志海、佟冰一、刘跃清、邓诗鸿等云集在一起,拉开了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暨新四军创建七十周年“战斗的抒情”创作采风活动的序幕。这次活动,由诗刊社副主编李小雨与南京军区宣传部共同策划、组织,诗刊社主编叶延滨亲邀老作家、新四军老战士邓友梅率团赴赣,重走战斗路,重温那战斗的岁月……
  当日下午,“方志敏烈士陵园”,青松环绕,空山无语。采风团敬献的花圈摆放在方志敏烈士墓碑前,接着,大家向方志敏烈士默哀、三鞠躬,并绕烈士墓一周。祭奠仪式后,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方志敏烈士事迹陈列室。一幅幅图片、一件件文物,再现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党政军的创建人方志敏同志的英雄事迹。
  4月1日下午,采风团抵达江西上饶集中营。在行将进入集中营参观的瞬间,天空阴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暴雨如骤;恍若又回到了时空交错的七十年前……。上饶集中营,是国民党1941年1月初发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之后,同年3月在江西上饶周田村、茅家岭、李村、七峰岩、赤石等地设立的一座规模庞大的法西斯式人间地狱。监狱四周架设起铁丝网,主要囚禁皖南事变中谈判被扣的新四军军长叶挺和弹尽粮绝被俘的新四军排以上干部。还有部分从东南各省地方上抓来的共产党员和其他爱国进步人士,共700余人。这些爱国志士在狱中秘密党组织的领导下,同凶残的国民党特务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并成功地举行了著名的茅家岭暴动和赤石暴动,谱写了一曲曲气贯长虹的无产阶级正气歌。在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纪念馆,当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新四军老战士邓友梅看见纪念馆墙上悬挂着的新四军军歌时,仿佛又回到了血雨腥风的战火硝烟之中: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
  血染着我们的姓名;
  孤军奋战罗霄山上,
  继承了先烈的殊勋;
  ……”
  他挥舞着拳头,引吭高歌,南京军区作家吴国平、阮晓星、黄雪蕻、佟冰一和解放军出版社《军营文化生活》副主编、青年诗人姜念光也加入了歌唱队伍。瞬间,激昂的《新四军军歌》在上饶集中营的上空气贯苍穹,久久回荡……
  4月7日,采风团抵达安徽泾县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陵园位于泾县城郊的水西山南麓,青弋江畔,泾县至新四军军部旧址云岭的公路旁。进入陵园。在广场左侧,是一组新四军战士奋勇抗敌群雕,18位新四军英雄,宛如18棵傲视苍穹的青松;两边的浮雕重现了当年激烈的战斗的场面;从广场右转是一条长长的通道。通道的两侧建有“皖南事变雕塑走廊”,分别以“话别北上”、“血战”、“百妇崖”、“慈母情怀”、“掩护”、“突围”6个动人的场景,真实再现了“皖南事变”的事实经过。纪念碑耸立在凭吊广场的中轴线上,一座黑色磨光花岗石碑面上镶嵌着邓小平同志的亲笔题词:“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碑身呈内弧形,舒展高耸,以简洁巨大的形体昭示着先烈们磊落坦荡的胸怀和崇高伟大的精神。巨碑正中下方是一尊汉白玉雕刻的花环,她寄托着皖南人民对新四军先烈们的永恒思念。
  一个民族应该因为拥有一些伟大的名字而骄傲,一个时代应该因为拥有一种伟大的精神而振奋。采风团作家们置身皖南事变烈士陵园,面对这些充满战火硝烟的英灵,面对革命先烈们不屈的信念与精神,面对一群群“滴血的生命”和“誓死的抗争”。作家们的思绪展开了飞翔的翅膀,穿行在遥远的历史时空之中,我们受到老一辈革命先烈的博大的支撑与庇护。同时寒冷和悲怆瞬间掠过我们的生命……
  4月9日,采风团抵达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县茅山镇参观苏南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苏南茅山抗日根据地是当年全国开辟最早,坚持最久的抗日根据地之一,在日伪长期夹击下,苏南军民的抗日呈现出了罕见的艰苦性和复杂性。苏南中共组织和新四军始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反清乡和反清剿的斗争,苏南抗日根据地先后抗击和牵制日伪军10万多兵力,在5千多次的作战中毙、伤、俘日伪军达4万多人。苏南人民的5万优秀儿女参加了新四军,7千多人为国捐躯,其中县团以上干部牺牲的就有百余人,苏南抗战的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抗日军民是全民族的中流砥柱。苏南人民的抗战业绩,从根本上打破了日本法西斯妄图把苏南沦陷区变成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基地计划,从而为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随后,采风团一行还参观了某坦克团、某导弹旅和江苏盐城市新四军军部旧址等地。一处处革命旧址,宛若一缕缕不息的“硝烟”,仍然在岁月的沧海桑田中燃烧、弥漫……。采风团作家们沐浴在血雨腥风的硝烟之中,灵魂和肉体都经受了一次彻底的洗礼,这一缕缕不熄的“硝烟”,分明是一个个明净而锃亮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那泣血的呐喊与呼叫,甚至在今天依然力透纸背。这是一个民族5千年的精髓,是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或缺的血脉。在一个个平凡的岁月中,正是这些不屈的“硝烟”,这永远不可或缺的信念、精神和气节,充盈着我们的思想和灵魂,并成为我们思想和灵魂中的粒粒珠玑,它使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和诗一般的清新与美丽。
  
  2007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