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8期

以白云为师

作者:李小洛

更多经典:应天故事汇——天天经典!




  尊敬的各位老师、前辈,亲爱的诗友、同学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够作为第三位驻校诗人来到首都师范大学学习和交流。
  作为首师大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和诗刊社精诚合作的一项诗歌建设性工程、华文青年诗人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中国当前文化文学事业发展进程中最有意义的一种先驱性探索方式,“驻校诗人”至今已是第三届,但就我个人感觉,时至今日它其实依然存在着不可回避的开创性意义。因为这一呼吁、试验性的文学行动并没有如期所望,成为一项制度化、规范化、经常性的工作,在全国高校的现代化建设中必要、有序地普及开来。“诗人驻校”“作家驻校”在中国,还相当于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还有待于更多的关爱、关怀、呵护和培育。今天,来到北京、来到首师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我是在接受着一个“希望”的召唤。因为我坚信,这个由前辈学人、老师们共同构筑的“希望”就是未来,是历史,也是道路。而且这条道路不仅通向了中同诗歌的远方,也在今天抵达了我的心灵。此时此刻它正和我左边的荣誉感,右边的羞怯感一起,教育,鞭策,并激励着我。
  五岁学画,后来学医。曾在一家医院的妇产科里呆过整整十年。见惯了生死的无常,生命的无奈。厌倦了和死神的交战,每天每天周而复始睁开眼睛就能看见生的浓烈,死的阴影,刺目的血,冰冷的手术刀以及大风之夜在手里陡然熄灭的像诗歌一样的灯盏。心态越来越麻木,而后离开,去报社做了编辑、记者。这便是我人生一段简单的履历。
  从2003年正式参与到这个诗歌的现场,算起来,至今我也已经走过了四个年头。这四年之中,虽然我几乎并不知道自己正在经历着一个什么样的诗歌时期,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写下一些什么。但我深切感受到的是诗歌所带给我的诗意和温暖。诗意来自母语对一颗孤独的心灵的教化,温暖则来自那么多的老师、朋友对我的真诚关照和厚爱。
  可以说,这四年,使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诗歌,也使我更加深刻地领会了“诗人”这个词语。今天来到首师大,我个人认为,这既是老师和朋友们给予我的一个个人小结,也是一个新的起点。站在这个新的台阶上,瞻前顾后,我心中充满了感激,也荡漾着反思。
  感谢的是这几年来遇到的各位真诚的师长和朋友,反思的是自己与诗歌。新世纪以来,诗歌伴随着我们这个民族已走过了将近十年,我们这个共同的朋友是不是已经结束了一个别有韵致的历史发展时期,结束了“表达方式的当下改良”“表达内容的当下确认”之后,又面临着下一个问题的继续提问?但下一个问题是什么呢?是“让诗歌回到诗歌本身”,继续围绕诗歌的艺术本质在已经成功的手段之下建设、强化这项“语音的艺术”,从而通过诗歌的发展让汉语更具活力和耐力,还是什么其他的问题,我仍然心存迷茫。也许对于真理,我可能永远都会是一个盲人。所以,在这一年之中,我盼望着能把自己的手伸得更远一些,把自己的心打开得更为广阔一些,能摸到那巨大之象身上的一些皮毛,盼望着更多的老师和朋友给予我更多的帮助,为我点燃一盏睿智、明亮的灯。
  秋高气爽,风清云淡。
  在从秦岭之南,汉水边上的安康小城前往北京的路上,我要途经巍峨连绵的秦巴山脉,越过汉江奔流不息的沧浪之水,穿过一条条接踵而至的隧道的黑暗,走过诗都之帮,长安古街,和九月的田野、庄稼,弥散在道路两旁的收获的气象一起,和南岸的水鸟、白鹭、温良的季风、以及渭北平原上袅袅升起的炊烟一起,心无旁骛,一路向北。
  掠动的车窗外,那一次次打动我的是铁轨上滚滚向前的车轮和一片片高天之上的流云。我羡慕车轮飞速的奔驰,也羡慕白云灵动的飞翔,更羡慕它们那种漫无边际的自由自在的飞翔的姿势。我想我应该向它们学习,学习它们的动和静,高远与辽阔,也学习白云那棉朵一样的纯白和素净。如果能够学习到它们这些品质之中的些许,我想我便可以视之为我在这一年之中最大的收获!同时也是一生之中最大的收获!
  最后,我要再一次感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诗刊社提供的这次宝贵机会,感谢各位老师、诗友。感谢我所在单位安康日报社和家乡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感谢让我在这青春和诗意的校园永远年轻、积极向上的同学们。谢谢大家!愿诗歌是我们永远亲密的爱人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