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水浒版本的赏析



  众所周知,水浒版本至为繁杂。在这众多的版本中,有两个版本是流传较广、影响较深的,一个是百二十回繁本,另一个是金圣叹腰斩的70回本。
  煮酒斗胆,想分析评论一哈两个版本在一些情节上的处理手法的差异和优劣。
  今天先聊聊“李逵杀虎”和“晁盖亲征”两段情节。
  一、李逵杀虎
  先看原文:
  百二十繁本 (国学网):http://www.guoxue.com/minqingstory/SHZ/shz.htm李逵诉说取娘至沂岭,被虎吃了,因此杀了四虎。又说假李逵剪径被杀一事。众人大笑。晁、宋二人笑道:“被你杀了四个猛虎,今日山寨里又添的两个活虎上山。正宜作庆。”众多好汉大喜,便教杀羊宰马,做筵席庆贺两个新到头领。
  金本(亦凡书库):http://www.shuku.net/novels/shuihu/shuihu.html李逵拜了宋江,给还了两把板斧,诉说假李逵剪径一事,众人大笑。又诉说杀虎一事,为取娘至沂岭被虎吃了,说罢流下泪来。宋江大笑道:“被你杀了四个猛虎,今日山寨又添得的两个活虎,正宜作庆。”众多好汉大喜,便教杀羊宰马,做筵席庆贺两个新到头领。
  分析:
  金本中,李逵说到自己老母被虎吃掉,说到伤心处,流下泪来。而恰恰在这个时候,宋江突然大笑起来(!)。
  我以为,一个具有中等情商的人,在看到别人极度伤情之时,都绝无可能开怀大笑!
  宋江的情商,应该是非常高的,他犯这种中等情商之人都不会犯的行为错误,概率太太太太太低了!
  更何况,宋江名曰“孝义黑三郎”,其人于人伦孝道方面,是最为敏感也是最为推崇的。李逵老母遇难,李逵在述说中的流泪举动,恰恰是其人大孝的表现,作为同样极重孝道的宋江来说,应该感到高度共鸣和感动才对。而他却一反常态地开怀大笑!
  在国学本中,则完全是另一个情况:李逵述说其母遇难时,给人感觉是轻描淡写一句带过的,紧接著李逵就说起自己杀四虎的事情。李逵虽重孝道,终是个粗人,于杀戮一节显然更为看重,或者说一提到血腥杀戮,李逵神经会瞬间高度兴奋!因此很大的可能是,李逵提及老母遇难时只是两句带过,毕竟老母已亡,李逵是个追求杀戮快活的人,不太可能沉浸在母亡的哀痛中太久,而母亡一节所带出的杀虎复仇一节,更易令李逵神经高度亢奋,而且侃起这个来水泊众好汉也会更有兴趣。所以李逵在述说这一段时,显然他在时间和情感的分配上,杀虎一节远远多于母亡一节。
  接下来李逵又谈到遇李鬼一节,又是打斗杀戮,所以前面母亡的哀痛情绪氛围,早就被杀戮打斗这些令众好汉神经高度亢奋的故事给彻底压过了。
  宋江的大笑,发生在李逵大侃杀李鬼之时,况且他是与晁盖一同大笑的,这种情绪表现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因此,在这一处情节的处理上,从合理性方面,国学本远远高于金本!金本此处的处理,简直是一个大败笔,实在太滥了。 二、晁盖亲征先看原文:
  百二十繁本 (国学网):http://www.guoxue.com/minqingstory/SHZ/shz.htm晁盖听罢,心中大怒道:“这畜生怎 敢如此无礼!我须亲自走一遭,不捉的此辈,誓不回山!”宋江道:“哥哥是山寨 之主,不可轻动,小弟愿往。”晁盖道:“不是我要夺你的功劳,你下山多遍了, 斯杀劳困,我今替你走一遭,下次有事,却是贤弟去。”宋江苦谏不听,晁盖忿怒, 便点起五千人马,请启二十个头领相助下山;。。。宋江与吴用、公孙胜众 头领,就山下金沙滩饯行。饮酒之间,忽起一阵狂风,正把晁盖新制的认军旗,半 腰吹折。众人见了,尽皆失色。吴学究谏道:“此乃不祥之兆,兄长改日出军。” 宋江劝道:“哥哥方才出军,风吹折认旗,于军不利;不若停待几时,却去和那斯理会。”晁盖道:“天地风云,何足为怪?趁此春暖之时,不去拿他,直待养成那 斯气势,却去进兵,那时迟了。你且休阻我,遮莫怎地要去走一遭!”宋江那里别 拗得住,晁盖引兵渡水去了。宋江悒怏不已。回到山寨,再叫戴宗下山,去探听消息。
  金本(亦凡书库):http://www.shuku.net/novels/shuihu/shuihu.html晁盖听 罢,心中大怒道:“这畜生怎敢如此无礼!我须亲自走一遭!不捉得这畜生,誓不 回山!”宋江道:“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小弟愿往。”晁盖道:“不是我 要夺你的功劳。你下山多遍了,_杀劳困。我今替你走一遭。下次有事,却是贤弟 去。”宋江苦劝不听。晁盖忿怒,便点五千人马,启请二十个头领相助下山;。。。宋江与吴用,公孙策众头领就山下 金沙滩饯行。饮酒之间,忽起一阵狂风,正把晁盖新制的认军旗半腰吹折。众人见 了,尽皆失色。吴学究谏道:哥哥才出军,风吹折认旗,于军不利。不若停待几日, 却去和那斯理会。晁盖道:“天地风云,何足为怪?趁此春暖之时,不去拿他,直 待养成那斯气势,却去进兵,那时迟了。你且休阻我;遮莫怎地,要去走一遭!” 吴用一个那里别拗得住,晁盖引兵渡水去了。宋江回到山寨,密叫戴宗下山去探听消息。
  分析:
  两本开始都交待,当晁盖决意要亲征曾头市时,宋江曾竭力苦谏劝阻。两本的差异在后面的情节中:当发生风折认旗这种古人认为是大不吉的现象后,国学本中的宋江再一次苦谏:“哥哥方才出军,风吹折认旗,于军不利;不若停待几时,却去和那斯理会。”,然后晁盖不信邪坚持马上亲征,这里书中再次点了一句:“宋江那里违拗得住”。可见,后来宋江还在继续劝阻。而金本中的宋江,明明看到风折认旗这种大不吉现象,却全无一句苦谏劝阻的言语!整个过程中,只有吴用在苦苦劝阻。
  大家可以想一想,在风折认旗之前,宋江曾极力苦谏劝阻晁盖亲征,(吴用倒并未劝阻),而发生风折认旗之后,先前极力苦谏劝阻的宋江却突然装起哑巴来了,而且在吴用苦谏劝阻的情况下装聋作哑!这合乎逻辑常理么??
  显然,在这个情节的合理性上,国学本依然远优于金本。
  另外,国学本中,当晁盖出发后,宋江依然十分担忧 --- “宋江悒怏不已。” 说明他很担忧晁盖的生命安全。然后宋江回到山寨后遣戴宗下山打探消息 --- 宋江遣戴宗下山这个举动,完全是公开的、光明正大的。
  再看金本,晁盖出发后,并未写宋江多么担忧,却莫测高深地来了一个“密叫戴宗下山去探听消息。” 一个“密”字不要紧,宋江遣戴宗下山的举动,瞬间变成宋江似有某种不可告人企图的意思。 三、不得不说的一些话:
  任何人的评论都会受到先入为主因素的影响。煮酒亦不能免俗。我承认,我对金本是有成见的。但我自认为上文的分析和评论,并未搀入我对金本的成见。事实上,如果一位朋友拿给我一部他写的小说,其中有类似的情节,在这个情节上这位朋友有两种处理,那么我一样会告诉他:前一个处理很合乎逻辑常理,而后一个处理,合理性实在太滥,与前一个处理简直有霄壤之别!
  下面我将个人对金本的成见纳入我的分析和评论中来。如果列位中有金本大饭丝,您大可一哂置之,或者砖头瓦片的砸过来,煮酒亦无半句怨言。
  首先,西柠兄前文言,金圣叹虽言其批注本为水浒正宗祖本,但事实上金本出现前的各种古本,有许多彼此之间都颇多相似之处,比如回目数、一些情节和细节的处理、以及大结局的处理,等等,却无一本与金本高度相似。由此可以推知,金本很有可能根本不是金圣叹所吹嘘的什么“正宗祖本”,而是金圣叹将当时流行的某古本进行删改后出现的一个新版本。这个看法其实也是现在比较公认的看法,即:金圣叹腰斩古本水浒,增入水浒好汉悉数为一持弓长人(暗指张叔夜)擒获的卢俊义惊梦一回,同时还对前70回中多处细节进行了修改。
  同时,现在公认国学网那个百二十回本,更接近于祖本。而亦凡书库那个版本虽也是120回,但其前70回都是金改本。作为我们来说,为简化问题,可以近似理解为:国学网是正宗古本,而亦凡那个是基于国学网的古本修改过的版本。(实际当然不是这么简单,但我们这样简化理解并没有本质问题。)
  此其一也。
  其二,金圣叹本人对宋江评价极劣。或者说得更精准一些,金认为小说原作者对宋江这个人物是明褒实贬的。对这个问题我暂时不予置评。但就凭金圣叹在其金本批注中对宋江这个艺术人物连篇累牍的口诛笔伐,我们就有理由推测,金圣叹在修改古本水浒的过场中,在许多与宋江相关的情节和细节方面,都进行了有目的的修改,其目的显然是要帮助读者更清晰地读懂小说原作者对宋江明褒实贬的写作本意。既然是这样,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金圣叹有很大的incentive将宋江描绘成一个表面仁厚善良实则阴险无情的人。
  带著这种成见,或曰hypothesis(假想),我们再来重新审视上面两段文字,或许能够找到支持我这个hypothesis的证据:
  1 明明古本中是晁盖宋江听到李逵说到打杀李鬼的痛快之处时一起开怀大笑,金圣叹为了达到其个人目的,而故意将此节改为宋江听到李逵诉说母亡且李逵流泪伤心时开怀大笑 (而且抹掉了晁盖)。这样一改,则原本的宋江瞬间变成了一个无情冷漠甚至相当残忍之人。
  2 明明古本中宋江在风折认旗之前和之后都坚决反对晁盖亲征曾头市,金圣叹为了达到其个人目的,故意抹去风折认旗之后宋江对晁盖的苦谏劝阻,反让此前并未劝阻的吴用这时出来劝阻,直接反衬出宋江的前后行为落差。这样一改,原本始终如一的宋江,瞬间变成了一个居心叵测阴险狡诈之徒。(金圣叹似乎希望读者这样理解:风折认旗之前宋江的劝阻,是基于要继续架空晁盖权力的心理,而风折认旗发生后,宋江开始心存侥幸,觉得或许晁盖此行凶多吉少,这样或许自己可以唾手得到山寨之主的地位权力,所以就不再劝阻了。)
  3 明明古本中宋江在晁盖下山后非常担忧晁盖的安全,金圣叹却故意抹去“宋江悒怏不已”六字,令读者完全无法感觉到宋江对晁盖的担忧。
  明明古本中宋江是光明正大遣戴宗下山打探消息的,宋江此举是既是基于梁山大业也是基于自己对晁盖的手足之情,因此非常光明磊落!而金圣叹却凭空添加一个“密”字,这一字之差,原本一个光明磊落的宋江,瞬间变成一个居心叵测阴险狡诈之徒。
  金圣叹贬低矮化宋江的一番苦心,令人叹为观止。可惜机关算尽太聪明,这番盗改手法实在太低劣太滥俗,留下许多大穿帮,令人可发一笑!
  金圣叹于小说艺术的研究探讨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其超越时代的思想性方面的表现,都是非常有价值、非常令人尊崇的。但具体到对于宋江形像的毁坏方面,煮酒以为其手法低劣恶俗,实非大家手段。 四、“晁盖中箭”
  百二十繁本 (国学网):http://www.guoxue.com/minqingstory/SHZ/shz.htm林冲叫扶上车子,便差三阮、杜迁、宋万,先送回山寨。其余十五个头领,在寨中商议:“今番晁天王哥哥下山来,不想遭这一场,正应了风折认旗之兆。我等只可收兵回去。这曾头市急切不能取得。”呼延灼道:“须等宋公明哥哥将令来,方可回军。”。。。 宋江等守定在床前啼哭,亲手敷贴药饵,灌下汤散。众头领都守在帐前看视。当日夜至三更,晁盖身体沉重,转头看着宋江,嘱付道:“贤弟保重。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言罢,便瞑目而死。宋江见晁盖死了,比似丧考妣一般,哭得发昏。众头领扶第宋江出来主事。吴用、公孙胜劝道:“哥哥且省烦恼。生死人之分定,何故痛伤。且请理会大事。”宋江哭罢,便教把香汤沐浴了尸首,装殓衣服巾帻,停在聚义厅上。众头领都来举哀祭祀。一面合造内棺外■,选了吉时,盛放在正厅上,建起灵帏。中间设个神主,上写道:“梁山始祖天王晁公神主”。山寨中头领,自宋公明以下,都带重孝。小头目并众小喽罗,亦带孝头巾。把那枝誓箭,就供养在灵前。。。。李逵道:“我又不教哥哥做社长,请哥哥做皇帝,倒要割了我舌头。”吴学究道:“这_不识尊卑的人,兄长不要和他一般见认。且请哥哥主张大事。”宋江焚香已罢,权居主位。。。
  金本(亦凡书库):http://www.shuku.net/novels/shuihu/shuihu.html林冲叫扶上车子,便差三阮、杜迁、宋万,先送回山寨。其余十四个头领,在寨中商议:“今番晁天王哥哥下山来,不想遭这一场,正应了风折认旗之兆。我等极该收兵, 一齐回去。但是必须等公明哥哥将令下来,方可回军。岂可半路撇了曾头市自去?”
  。。。宋江等守定在床前啼哭,众头领都守在帐前看视。当日夜至三更,晁盖身体沉重,转头看着宋江,嘱付道:“贤弟莫怪我说, 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言罢,便瞑目而死。众头领都听了晁盖遗嘱。 宋江见晁盖死了,放声大哭, 如丧考妣。众头领扶策宋江出去主事。吴用、公孙胜劝道:“哥哥且省烦恼。生死人之分定,何故痛伤。且请理会大事。”宋江哭罢,便教把香汤沐浴了尸首,装殓衣服巾帻,停在聚义厅上。众头领都来举哀祭祀。一面合造内棺外■,选了吉时,盛放在正厅上,建起灵帏。中间设个神主,上写道:“梁山泊主天王晁公神主”。山寨中头领,自宋公明以下,都带重孝。小头目并众小喽罗,亦带孝头巾。林冲却把那誓箭,就供养在灵前。。。。李逵道:“我又不教哥哥不做,说请哥哥做皇帝,倒要割了我舌头。”吴学究道:“这_不识时务的人,众人不到得和他一般见认。且请息怒, 主张大事。”宋江焚香已罢,林冲、 吴用搀到主位。。。
  这一段中,两本描写措辞有多处不同。现逐条分析如下:
  1 晁盖被送回梁山后,15个头领商议对策。国学本中说,一些头领认为应马上拔寨回山,呼延却坚持在接到宋江将令之前先按兵不动。金本则说,所有头领都认为根据军情本应马上撤军,但同时又认为自己不应擅作决断而应等宋江将令再撤。
  这段我认为国学本更为合理。面临这种处境,15位头领彼此之间出现观点矛盾,是很正常的,所以国学本中呼延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来,比较真实;而且也比较符合呼延曾为朝廷高级军官的身份(呼延上山前曾为宋廷汝宁郡都统制,相当于现在的军级,官职非常高。而那其他14位头领中最高职位的黄信,不过一都监耳,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团级干部,只能算中级武将。孙立的提辖大约是连级干部;林冲徐宁等都不算职业武将,而只能算是军事技术专家。由于呼延地位的特殊,因此其人很可能比余人更为重视将令和职业操守)。而金本中则抹掉了15位头领有不同意见这一节,真实性上不如国学本;而且也没点出曾为高级军官的呼延与其他14位头领的行为差异来,失色不少。
  2 宋江喂药
  国学本有“(宋江) 亲手敷贴药饵,灌下汤散。”的描写,而金本则完全删去。再次彰显出金圣叹要矮化宋江形像、否定晁宋之间真挚情义的企图。我以为同样是败笔;而且显得金圣叹气局较小,连这么细小的地方都不放过。实在有负一代宗师之范。
  3 晁盖临终遗言
  国学本:“贤弟保重。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
  金本:“贤弟莫怪我说, 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
  这里不得不稍微谈一哈为何晁盖不直接指定宋江为接班人的问题。我的看法与公认看法并无不同:晁盖对宋江所持之政治理念持怀疑甚至是谨慎反对的态度。所以他故意说出一个对宋江而言是mission impossible的条件。这至少可以延缓宋江正式成为梁山之主的进程。
  当然这个是以现实的观察角度进行分析所得出的推测结论。如果完全基於小说的角度,则可以得出另一个推测结论:晁盖本是天王下世以助天罡地煞众星君成正果的,他之所以留那样的遗言,目的是激励宋江继续寻找其他星君,以凑齐108人。
  现在我们仅以那个基于现实逻辑得出的推测结论为依据,即晁宋政治理念上存在矛盾,晁不希望宋顺利成为山寨之主。
  具体到这个细节上,我依然认为金本不如国学本。金本中晁盖的一句“贤弟莫怪我说”,意思很明确:你肯定要怪我,但我还是要这么说!
  这样的处理,其实是将晁宋在政治理念方面的矛盾表面化公开化了,让读者于此一目了然!这种手法究竟是高明还是寻常呢?先别急,我们再看看国学本的处理。
  国学本则没有这句“贤弟莫怪我说”,而是一句“贤弟保重”。
  在金本中,晁盖的临终遗言只有一层意思:政治层面的。而国学本中,晁盖的临终遗言却有两层意思:兄弟情义层面的和政治层面的。
  虽然“贤弟保重”有点走过场那个意思,似乎并无过多兄弟情分的深情含义,但有这句过场话和没有这句过场话,差别还是很明显的。
  再回到我们前面那个问题:究竟哪种处理更高明呢?我以为,恐怕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观感。年幼的读者多半会觉得金本处理,意思明确,易于理解;而年长的、阅历广博的读者或许会认为国学本更高明些,因为它含有这样一层意思:直到晁盖临终,晁宋之间的个人情义依然还在!而在金本中则基本读不出这层意思来。
  4 供箭灵前
  国学本中,并无一个明确的动作行为人,因此只能理解为众头领一起供箭灵前。
  金本中则将此动作的行为人归于林冲一人,似乎是在向读者传递这样一种信息:林冲作为梁山元老,对晁盖的感情是非常深的。这无形中丰富了林冲的感情世界,令读者对林冲更添喜爱之情。
  总体来说,金本此改更富于戏剧性和感情色彩,而国学本则一副平常心的样子。我以为在这个细节上,两种处理孰优孰劣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本人并无明显倾向性。
  5 李逵的言语
  纯粹是措辞差别,并无精神本质差异,因此无可评说。
  6 吴用的言语
  这里似乎存在一些本质差异。国学本中,吴用说那番话的对象,明显是宋江,而且在话尾是明确请求宋江主持大事的 ---- “且请哥哥主张大事” ---- 宋江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出面主持大事并权坐主位的,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而金本中,吴用那番话的前半部,其说话对象是众好汉(众人不到得和他一般见认)。这就很奇怪了,因为李逵说出那番话以后,众好汉并未生气,唯一大怒的人是宋江(因为李逵要宋江去做皇帝),吴用反倒让众好汉不要跟李逵一般见识。这个修改很不符合逻辑。
  吴用后半程的话,按逻辑常理理解,应该是针对宋江的(且请息怒, 主张大事),但在字面上却又刻意将原本的“且请哥哥主张大事”改作金本的“且请息怒,主张大事”,而抹去“且请哥哥”这么带有明确指代含义的措辞。这个修改同样是令人莫名其妙的。
  在这个细节上,金圣叹似乎是要刻意消除掉吴用话里请求宋江主持大事的成分,却又无法彻底更改原句语义,所以弄成现在这样言辞含混、莫名其妙的样子。总之,凡是一牵扯到宋江的问题,金圣叹大多要修改两笔,有时修改得表面上滴水不漏但境界上却俗滥不堪,有时干脆连表面文章都做不圆满,比如吴用这番话。
  7 吴用林冲搀宋江入主位
  这段金本改得很出色!仅仅增加了这样一句话,就令吴用、林冲二人在山寨的特殊作用跃然纸上!这个细节的增加,也突出了林冲毫无野心、一心以山寨前途为重的磊落心胸。
  -----------------------------------
  总体来说,金本在这一大段的修改上是失败的、蹩脚的。(抱歉,跟西柠兄唱了个反调 ) 当然,不排除金本在个别细节上的出彩增补。然而,功不及过;作为一个后人,而且是一位如金圣叹般思想艺术方面皆造诣很深的宗师级人物,在修改前人的作品时,居然改得反不如前人合理、自然,实在该挨板子!
  还是那句话,“关心则乱”!金圣叹一心要糟改宋江,于是在许多牵扯到宋江的细节描写上,似乎都在负气地乱改一气。在这种彻底丧失掉平常心的过于emotional的心态下进行写作删改,实在难出高质量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