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水浒看“三把手”的处世之道(文/萧羽)
|
|
|
去年偶读《闲看水浒》,作者写出了字缝里的梁山规则与江湖世界,写出了博命生存的历史真相,水浒里诸多难题迎刃而解,见解独到,论述精辟,读后不禁为之叫绝。书中对“二把手”生存之道的论述尤其精彩,宋江权诈过人,演技精湛,丝毫不失奸雄本色,想来竟叫人又爱又恨!每每想起,梁山的第三号人物吴用,也不是一个无用之辈,他的生存之道同样高明,决不输给宋江!吴用秀才打扮,一副乡间教师模样,算不上一个魅力人物,但绝对是一个重要角色,梁山自创业到发展壮大,自然少不得晁盖、宋江的领导,更重要的却是这位智者的出谋划策。或许“名称吴学究,人号智多星”的吴用的谋略,与三国中的诸葛亮相比,十分逊色,给人印象最深的也不过是那出“智取生辰纲”,战场上大多是把有勇无谋的战将引出来,设圈套擒获,使其就范,一例又一例,形成重复印记。尽管如此,吴用身上却隐秘而深刻的体现着江湖军师的处世智慧,常人所不及,且听萧羽慢慢道来。
吴用初随晁盖,后跟宋江。生辰纲事发,宋江给晁盖通风报信,晁盖心中毫无主张,吴用却早已胸中有数,“兄长,不须商议,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提出上梁山入伙,帮助晁盖成就大业,称他二人为生死之交也不为过,晁盖占山为王的同时,吴用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军师,改变了他教书先生的命运;后来宋江几番招安成功,也由吴用助得全力——假使此后一帆风顺,吴用也可封妻荫子,青史留名,了却读书人的梦想,但事实并非如此,恰恰相反——最终梁山军征辽,征方腊,直至“魂聚蓼儿洼”,吴用也落得悬梁自尽,一场枉然。回首梁山历程,正是成也吴用,败也吴用!
吴用为何在开始之时,拥护晁盖反叛,后来晁盖身亡,宋江做上寨主,又帮助宋江招安?看似毫无主见,实际并非如此,中国有句老话,叫作“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作为一个秀才出身的吴用,多少读过一些书史,视野比较开阔,脑筋比较灵活,由于不安于现状,才铤而走险,步入江湖,一方面帮助老大做事,觅求生存之路,一方面却要伺机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身处江湖政治之中,在徒有一夫之勇的晁盖和奸猾老道的宋江之间,吴用只能作出自己模糊的从属选择,此为避祸之道,也是他高明之处。文人不是没有梦想,他们的梦想只是做最上者的谋士、忠臣,竭尽自己的才智力量,帮助最上者完成意志,若要他们单独做出一番事业来,却是万万不能的,这是历史的宿命。在梁山的山头,众多好汉聚在一起,决不是什么“情投意合”,什么“天地之意,物理数定”,而是由复杂的关系制约在一起的。晁盖与宋江之间更有着不可避免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矛盾就能显露出来,甚至激化,两虎相争也未可知,所以吴用作为梁山的第三号人物,就有着自己高明的生存智慧。电视剧《水浒》在吴用一出场,就通过他和农夫的一段对话,微妙的显现出了这位智者的处世之道:
农夫:我娘跟我媳妇呕气,都让我说个公道,我想了一夜也想不出个办法来,难死我了。
吴用:不难不难。在娘跟前顺着娘说,在媳妇跟前顺着媳妇说。
农夫想了想:娘跟媳妇都在怎么说?
吴用:低着头,一句也别说。
农夫在娘和媳妇之间可以如此处世,吴用在晁盖和宋江之间亦然!
晁盖是什么样的人,或许刘唐、三阮看不出来,但是吴用这个善于察言观色的人(水浒很多地方生动的描述了吴用察言观色的能事)是很了解他的,晁盖徒讲义气,为人粗疏,也不像宋江那样能够识别人才,笼络人心。杨雄、石秀来投梁山入伙,说起时迁偷鸡一事,晁盖就忍不住心头怒气,喝道:“将这两个与我斩讫报来!”要不是宋江苦苦劝说,就险些错杀兄弟,断了贤路,吴用、戴宗也来帮着说话。此处可见,晁盖虽光明磊落,却不免偏狭,而宋江就不会在乎那么多细节,上起达官显贵,下至三教九流,只要有一技之长,即能为山寨所用,多多益善。晁宋二人,谁优谁劣,吴用必是看的分明!
仍说生辰纲事发,何涛来捉晁盖七人,宋江担着血海也似干系来报知,情形万分危急,下一步该怎么走?接着晁盖连问,吴用连答,两人一问一答,活现出一个没头没脑,一个老谋深算。宋江题反诗被拿,戴宗到梁山报信,晁盖一听,就要点人马下山,去打江州,如此草率,吴用当即就劝他“不可造次”。多数场合可以看出,吴用对晁盖的弱点是看的很清楚的,若论政治人物的必备条件,晁盖非常欠缺。火并王伦可以说是吴用一人之功,此一回晁盖一伙全凭吴用筹划,甚至,如果没有吴用的撺掇,晁盖竟没有分毫的火并之心,更不会在梁山做上老大。
宋江是靠“及时雨”的品牌声望在江湖上起家的,几经周折,终于上得梁山。他在官府中就已“吏道纯熟”,在江湖上更是圆滑无比。上山之时,晁盖以寨主之位相让,宋江却要竭力推让,说:“仁兄,论年齿兄长也大十岁,宋江若坐了,岂不自羞?” “哥哥原是山寨之主,如何却让不才?若要坚执如此相让,宋江情愿就死!”——其实他未必不想做寨主,更不会轻易去死,他深通“二把手”的生存之道,这时他人数虽占优势,时机却不成熟,谁会傻的寸功未立就敢坐在老大的位置上?然后宋江又作出精心安排,让旧头领9人去左边主位上坐,新到头领27人去右边客位上坐,新旧对比分明;还大讲那首“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的童谣,向周围众人暗示自己上承天命。黑宋江的心计高,手段强,那些直肠子们看不出来,吴用却能看的出来,这些安排必会给吴用心中带来震撼:呀!这厮还真不简单哩!
打祝家庄是一个好机会,宋江很系统的陈述了出兵的理由:“……一是与山寨报仇,不折了锐气;二乃免此小辈,被他耻辱;三则得许多粮食,以供山寨之用;四者就请李应上山入伙。”宋公明说的头头是道,换了晁盖,决没有这样的“眼光”。打下祝家庄意味着什么,宋江深知其中奥妙,自梁山奠定基础以来,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对外作战,若能一战而胜,等于为自己在梁山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声望基础,又能借机扩充实力。吴用自然也是明白这一招的,他站在了宋江这一边,表示支持:“公明哥哥之言最好。”由以后的情形可以推知,这时吴用已经萌生弃晁从宋的念头。宋江上山的一段时间里,他们曾经一起研究什么天书,彼此应该有一些了解,照宋江的为人,少不了对他的拉拢,两人情谊自然不一般,吴用支持宋江,并不奇怪。宋江机谋虽深,用兵却是三流水平,又急于成功,结果两战皆败,七名头领被擒,还在扈三娘的追赶下择路狂奔,幸亏林教头救得性命!吴用也率人马及时赶来帮忙,让孙立作卧底,里应外合,打下了祝家庄——自此标志着宋、吴的黄金搭档初步形成。之后二人打高唐州,破连环马,打青州,打华州,“众虎同心归水泊”,天下归心。宋江名震寰宇,吴用也十分光彩。
攻打祝家庄,表面上是梁山对外作战的一场军事行动,实际却隐含着宋江对晁盖的一次声望扩张,吴用明明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为当初同生共死的晁大哥着想,把功劳抢过来,反而投向宋江,帮助宋江?“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老大老二当中,宋江权诈甚深,很有政治手腕,晁盖胸无城府,只会意气用事,宋江明显强于晁盖;若从长远计,跟随宋江,将来招了安,做了官,更有前途;并且,吴用和宋江有共同语言,两人都是读书人出身,品性一致,追求相同。宋江先后做下的几件龌龊事,骗李应,杀小衙内,骗徐宁,骗卢俊义,哪一件没有吴用的份?跟随宋江更合吴用胃口,所以吴用就背着晁盖,择宋江而侍了。吴用曾言:“晁盖我都是自幼结交……”想到这句,萧羽便会觉得人世间的背叛竟是这样的无情!
宋江战绩辉煌,晁盖渐渐感到自己已经坐失了很多东西,隐隐有危机之感。终于有个攻打曾头市的机会,晁盖负气亲征,只有这样他才能挽回颜面。此前宋江使的仍是老一套办法,想稳住晁盖,劝道:“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小弟愿往。”晁盖说:“不是我要夺你的功劳。你下山多遍了,厮杀劳困。我今替你走一遭。下次有事,却是贤弟去。”宋江苦谏不听,晁盖忿怒——两人矛盾不可避免的显露了,情形不妙,在场的吴用竟一句话也没说。晁盖亲点林冲、刘唐、三阮出征,却为何不带上吴用?带上吴用,对作战更有用,打了胜仗,也好在众兄弟面前为自己树威,显然他对吴用已经产生了戒心。此刻,吴用如果上前劝说,晁盖很可能怀疑他同宋江联合起来架空自己,迁怒于他,再者,晁盖正在气头上,劝也没用,不如不劝。吴用一言不发,实为避祸。
晁盖逞勇出战,死在史文恭箭下,临终作出“如有人捉得史文恭者,便立为梁山泊主”的遗言。这条遗言分明是给宋江留下了天大难题,就凭他那种临阵逃跑的本领,怎能捉住骁将史文恭!但是,宋江、吴用却另辟新径,应对天王遗言,即赚卢俊义上山,借卢俊义之力擒史文恭。卢俊义当真了得,一战擒贼,但是寨主之位还是难以敲定,宋江虽大力谦让,卢俊义也难从命。最后宋江出主意:两人各率军马,分头攻打东平、东昌二府,胜者即为山寨之主。这一场竞争看似公平,实际上却是宋江对卢俊义施的骗局。吴用的作用不可忽视,宋卢相让时,他巧妙的让众人发作,置卢俊义于两难的境地;攻打东昌府,他则是要拖卢俊义的后腿,给东平府那边争取足够时间,配合宋江赢得战局。其间细节,萧羽在《寨主之争》一文中已有叙述,结果不言自明。
晁盖死后,吴用对宋江更加死心塌地,彻底倒向宋江怀抱。宋江能够化解晁盖遗言,坐上并坐稳老大的位子,吴用功不可没。卢俊义虽有“力敌万人,通今博古”之才(宋江语),却只能屈居二把手,而这个二把手也是形同虚设,梁山的决策权实由宋江、吴用两人把持。长期以来,宋江已经离不开吴用,吴用也离不开宋江。两人行事十分龌龊,却又心照不宣,当初在卢家墙上题下藏头反诗,断人大好前程,毁人一世清白,接着又合伙行骗,何其阴毒!惜哉,卢员外!
于晁宋之时,于宋卢之时,吴用充当的都是第三种角色,或者说是夹在一把手和二把手之间的“三把手”。 在老大下面做好二把手难,在老大老二下面做好三把手也同样难。如果晁盖不死,梁山最终会出现晁宋两派的争斗,则吴用的生存更难。在老大老二当中择一而侍,并且做个好人,从中避祸,既要不违背自己的思想,又要不至于引发两人的矛盾,实在是一件难事,而吴用在这一方面的确是一个智者,深谙“三把手”的处世之道,在政治的漩涡中秘密生存,并且游刃有余。
吴用选择了宋江,选择了宋江的招安之路,去实现千百年来读书人“为贤臣” 的抱负,其实他是不糊涂的,他能清醒的看到未来的结局,只是无奈于现实,无奈于自己的选择。破辽之后,几个水军头领打算反回梁山去,吴用说:“自古蛇无头而不行,我如何敢自主张?这话须是哥哥肯时,方才行得。”到了那个时候,他更能看到一场将来的悲剧,却把宋江拿出来平息众兄弟的不满情绪。许多事情吴用可以避免,可以挽救,但他没有这样做,却意图在凶险的前途上赌一把,可惜终究没有摆脱失败的命运。不过吴用的生存哲学的确很高明,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例子,袁世凯做的虽不是三把手,但其为人处世和吴用很有共通之处,“三把手”的处世之道也是一门大学问!
(12.5编辑)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