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 >  上一页    下一页
六一


  (二)在莫斯科:鼓舞和困扰

  在苏联首都,宋庆龄被安排住在豪华的“糖宫”——过去俄国糖业巨子的宅第。苏联政府把它分成若干套房,供国宾和少数高级官员居住。它的大理石镶嵌和镀金工程是如此富丽堂皇,就连在芝加哥有钱人家养大的雷娜·普罗梅也说,她在那里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在下房呆惯了的厨子从正门进了上房”。(尽管庆龄沮丧地说过,某些基本的卫生供应品这里却付诸阙如。)

  同住在这所宅子里的有李维诺夫和他的英国夫人艾维,还有哥伦泰夫人。孙中山在早年流亡时期的旧友。现在苏联外交事务的负责人格奥尔基·齐契林在这里设宴款待宋庆龄和陈友仁,陪客中有法国作家亨利·巴比塞。(他以深刻揭露战争罪恶的小说《火线》享誉国际,以后像宋庆龄一样,成为反帝、反法西斯、反战的积极分子。)

  在宋庆龄到达后不久,文森特·希恩也到了莫斯科。关于他到“糖宫”去找宋庆龄的经过,他曾有过一段有趣的、幻想式的描述。他说,在“糖宫”那布满走廊和厅堂的迷魂阵里,他最初撞进了艾维·李维诺夫的房间,艾维“强征”他同她一起在一架大钢琴上演奏两重奏,最后,“我被引进……孙夫人住的房间。同其他大得出奇的房子的其他部分一样,这个房间也是非常开阔的,宋庆龄站在中间看去就像一个孩子。她多年来第一次作欧式打扮,因为穿着短裙而显得似乎不自在,但短裙确实使她看上去像个15岁的姑娘。她的形貌同她的命运之间的对照任何时候都是强烈的,但最强烈的要算那个晚上了。”

  ①《在莫斯科发表的声明》(1927年9月6日),载《为新中国奋斗》,第14~16页。

  希思关于宋庆龄在莫斯科的另一段回忆是在另一个晚上到莫斯科大剧院去看苏联作曲家赖因霍尔德·格利尔创作的芭蕾舞剧《红罂粟花》。这件事在陈思兰的回忆录中也写到过。看来中国客人们并不很喜欢这个舞剧——虽然它是献给中国革命的——因为剧中的中国同胞(包括女主角),同男主角苏联海员相比之下,都被作者以一种家长式统治的态度写得头脑简单、很不成熟。

  ①希恩书,第268页。陈思兰书第95—96页上有关于这次宴会及在“糖宫”的其他活动的叙述。以后“糖宫”曾有几年租给美国驻苏大使馆。

  希恩还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宋庆龄去电影院看电影,在正片之前临时放映了她到达莫斯科的新闻片,大家都转过头来看她,她的害羞心理使她觉得非常不安,把手里的一块手帕都撕烂了,没等正片开映就离席而去。

  ①尽管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感情是真诚的,但已掺杂了一些家长式的味道,如同这部芭蕾舞剧所表现的。在这一点上,苏联人一直感觉迟钝,并且变本加厉。据苏联外交官及汉学家费德林的记述,在20多年之后,苏联居然仍用这部芭蕾舞剧来招待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革命胜利的果实)派出的第一个代表团。虽然主人的用意是赞颂,客人们仍然感到它那种令人不快的优越感。

  宋庆龄在莫斯科结交的一位好朋友是米哈伊尔·加里宁的妻子。加里宁农民出身,土生土长,当时是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加里宁夫人是一位心胸开朗的俄国妇女,对庆龄很热心,有时乘三匹马拉的雪橇来接庆龄去郊区林木繁密的阿尔汉格尔斯库耶村。她们坐在雪橇里,身上盖着皮毯,一路观赏冬景,最后到加里宁的官邸别墅小住。在这里,女主人使庆龄觉得如同在自己家里一样,还不断问庆龄她能再做些什么使庆龄在莫斯科的生活舒适有趣。宋庆龄从没忘怀她的热情。几十年后,宋庆龄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重访莫斯科时,她专门提出想看一看这个地方和加里宁的遗孀。她试了两次。第一次是1953年,没有成功,因为尽管加里宁身居高位,他的夫人却由于斯大林的病态的怀疑心理而被流放出莫斯科。到了第二次,在1957年,庆龄才得以见到此时已上了年纪的加里宁夫人和另一位老朋友法尼娜·鲍罗廷夫人。

  ①希恩书,第269页。
  ②美国记者和工会活动家玛丽·希顿·沃尔斯曾在本世纪20年代初访问过莫斯科。她写道,“我变得非常喜欢加里宁的妻子,有生气、快乐、勇敢、年轻——她属于那种最好典型的俄国妇女。”(见沃尔斯着《蠢事的注解》(英文),第381页。)
  ③据1986年与已故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姜椿芳的谈话,他1953年曾陪同宋庆龄访问莫斯科。

  在北京寓所的床头柜上,宋庆龄一直放着一个装有她同加里宁夫人1927年合影的镜框,直到她1981年逝世。(现仍按原样存放。)

  宋庆龄在莫斯科的生活条件是在1927年莫斯科所能提供的最好条件。但她的整个处境却相当困难。她到莫斯科来是为了重新评估和重新肯定中国的革命,并加强中国革命同它的唯一朋友——社会主义苏联的亲密关系。她碰到的却是一场评价中国革命经验的激烈争吵。这场争吵,不仅就中国革命本身进行辩论,还成了苏共党内和共产国际内部权力斗争的筹码。斯大林同托洛斯基相互指责,都说自己在中国问题上的意见是对的,因此中国革命惨败的责任不在自己。鲍罗廷是宋庆龄所喜欢和敬重的。他同斯大林关系密切,但在中国出岔子的时候,他作为斯大林的人正在现场,所以成了使斯大林发窘的话把。在共产国际内部,他被作为在中国受挫的替罪羊——他对中国的败局有一定责任,但决不能负全部责任。鲍罗廷原来的“保护伞”——印度人罗易也曾被派往武汉,但此刻却同别人一起责备他,要他为陈独秀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的右倾机会主义负责。鲍罗廷没完没了地做检讨,这位中国革命的前任高级顾问现在不能过问任何中国事务,也不能同在莫斯科的中国人相聚。他很少见到宋庆龄和她的同伴,在见面时几乎什么话也不说,有时派他的妻子来。这样一种勉强的关系同他们在广州和武汉时完全不同了,当时他们作为政治上的同事和家庭友人是经常聚在一起谈天的。

  ①加里宁夫人不愿意谈她的不幸遭遇。据说这同莫洛托夫的夫人正好相反,她有类似的遭遇,但逢人便说。

  事实上,中国既已不再是革命的中心舞台(不论就本国或国际而言),它就不再能引起莫斯科的迫切关注,而成为小事一桩。企图分析中国革命失败的原因多半只是为了论战,而不是真正的深入研究。苏联领导层中的争论双方,在苏联及其他外国共产党人中、在莫斯科工作或学习的中国人中各有自己的拥护者。宋庆龄觉得她不了解这些斗争,也不应当介入。

  在个人方面,虽然她能对付中外右派对她政治立场的攻击并且乐于一拳一脚地同他们战斗,但当有人企图用有关她私生活的谰言来损害她在公众中的声誉时,她实在气愤难忍。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