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演讲者渊博的学识以及对国际市场的透彻把握令我深深折服。然而他最后所讲的这句话,听上去未免有些不着边际,感觉是在装腔作势。
他只是一名穿着笔挺西装的西方人,来到这个贫穷国家的五星级饭店滔滔不绝地发表一番演讲而已,能懂得什么“个人的善举”呢?
从与会者漠然的表情来判断,持这种怀疑态度的远不止我一人。
第二天,我搭乘一辆出租车在这个东南亚城市游览。车子经过一个破破烂烂的街区,所见几乎都是一堆堆的垃圾。我摇下车窗,想多
停留一会儿,好看清楚这只有在电视上才能见到的悲惨场景,但周围扑鼻而来的臭气让我不得不赶紧离开。在经过另外一处情况略好点的路段时,我发现不远处有一个垃圾堆成的小山,一名衣衫褴褛的妇女带着两个孩子,在苍蝇飞舞的垃圾里翻寻着什么,一边口里嚼着刚刚找到的食物。
这名可怜的妇女和她的孩子的形象让我生出一种莫名的无助情绪。“‘个人的善举’,听上去多么高贵、多么动听!可是,在眼前这一家三口的命运面前,这样的字眼又是显得多么苍白无力……”我在车里一边看着车外,一边这样想着,愈加感到头天晚上那名演讲者所说的话荒诞可笑。
18个月以后,我重返这个东南亚城市。在西方舒适环境中度过一年半的逍遥日子后,我几乎完全忘记了那名妇女和她的孩子。只是在出租车路过同一个地点的时候,我才猛然记起那可怜的一家三口。眼前的这块场地依稀就是我当初见到过的,但看上去比以前干净了一些。
我告诉出租车司机,18个月前我在这里看见一名妇女和她的两个孩子在垃圾里找东西吃。
“哦,你说的是依布·拉妮。”司机回答。
于是,我向这位司机打探她现在的境况。
“我领你去看看。”
出租车在堆积如山的废弃纸盒和旧报纸之间穿行了一段路,然后停在一间小木屋旁边,屋子后面堆满了空瓶子和生锈的铁罐。
“她大概就在这里。”司机指着小木屋说。
“这就是她平时住的地方?”我犹豫不决地走出车子,问道。
“不,”司机笑着说:“那是她的办公室。她另外有一套房子,就在她孩子所在学校的附近。”
“办公室?”我非常惊讶,“我以为她穷得没东西吃,才在垃圾堆里找食物。”透过车子的后视镜,我看见司机忍不住地笑。
“那是以前。有一个外国人指点她捡废品卖给回收公司。他还带人来跟她见面,让她熟悉他们想要的东西。这些事我一清二楚,因为那个外国人头一次看到依布·拉妮在垃圾堆里找东西的时候,正好在我的车子里……瞧,他们在那儿。”
顺着司机手指的方向望去,我顿时愣住了。不远处站着的正是我在一年半前见过的那名妇女。只不过,如今她穿着考究,洋溢着一种优雅的自信———完全是另外一个人了。而站在她的旁边、穿一件脏兮兮的外套、手里拎着一只塞满旧报纸的废品袋的不是别人,正是那名我曾以为装腔作势的演讲者!
一时间,我为自己感到深深的惭愧,甚至无颜打搅他们,匆匆地离开了。
此后,我在这个东南亚国家一呆就是7年。这7年当中,作为一名来自西方的志愿者,我时刻铭记着那位演讲者的教诲,并且一直身体力行。我不敢揣测自己小小的善举曾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但我确信自己已被改变了很多很多,至少我再也不会认为“个人的善举”是荒唐可笑的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