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浑诗鉴赏





  生平简介

  许浑,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陆(今湖北安陆县),后迁居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县)。武则天时宰相许圉师后裔 。大和六年(832)举进士。曾就任涂、太平二县县令 。大中三年(849),迁监察御史,因病去官,东归京口。后起任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官终睦、郢二州刺史 。一生酷爱林泉 ,淡于名利。其诗长于律体和绝句,格调豪爽清丽,句法圆稳工整。其登高怀古、羁旅游宦之作尤为时人称道。

  曾自编诗歌“新旧五百篇”,名之《丁卯集》,原集已佚 ,今存《 丁卯集》二卷,《续集》二卷,《续补》一卷,《集外遗诗》一卷。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 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

  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

  故国东来渭水流。

  许浑诗鉴赏

  这首诗是许浑登临怀古的代表作,通过对在咸阳西楼晚眺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唐王朝日薄西山的衰朽的无限惋惜之情。

  首句 “一上高城万里愁”,落笔便点明诗人登上 咸阳城楼的满怀愁肠忧情。“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这样的发端,意远而势雄,尤显情韵之不俗。

  以下五句全写勾起愁肠的晚眺之景—— 激发诗人 “万里愁”的触媒。

  “蒹葭杨柳似汀洲”,是写诗人晚眺的第一景。诗人凭栏眺望 ,一片蒹葭杨柳杂乱丛生,像是凄凉的沙 洲。“汀洲”多为江南水滨之景,联系诗人出生的润州泽国水乡,可触摸到诗人的思乡之恸。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二句,从空间领域描绘写晚眺之所见 —— 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 ,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 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凄风苦雨 ,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 。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二句,则是从空间领域的下端状摹景物 。山雨将到鸟雀仓惶, 秋蝉悲鸣,此时,只有秦汉两代的深宫禁苑才是千古兴亡的见证。秦汉兴亡之事,更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

  结尾“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系 感慨之词,是说行人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秦汉旧地如今只剩下由西而东流逝的渭水了 。“ 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 ,实乃令人思索之语 ,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 。 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

  这首诗歌情景交融,景中寓情,妙合无限,互藏其宅。全诗本来是抒发诗人对唐王朝“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衰败形势的无限感慨之情的,但是诗人并未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呈现了山河的自然美,从而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其次,诗歌颈联和颔联的对仗也颇工整,给人以纵横开阖而又有构图节奏的美感。另外 ,诗人善于思索 ,凭着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科学总结,把风为雨之先导的自然规律,形象运用入诗,铸成“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富于哲理意味的千古名句。

  姑苏怀古

  许 浑

  宫馆余基辍棹过,

  黍苗无限独悲歌。

  荒台麋鹿争新草,

  空苑岛凫占浅莎。

  吴岫雨来虚槛冷,

  楚江风急远帆多。

  可怜国破忠臣死,

  日月东流生白波。

  许浑诗鉴赏

  姑苏,即姑苏山,在今江苏苏州市,春秋吴王阖庐始于山上建台,在其子夫差时峻工 ,人称姑苏台, 其台横亘五里,夫差曾在台上备宫妓千人,又造春宵宫,为长夜之饮 ,越国攻吴,吴太子友战败而焚之。 后人常借吟咏姑苏台来抒发对吴越争霸历史的感喟 。 本诗就是许浑舟行经过姑苏,登台吊古所作。

  首联叙登台 。上句以平叙之笔直接点题,“宫馆 余基 ”指姑苏陈迹。“辍棹过”言舍舟登岸,凭吊古 台。下句“黍苗”承“宫馆余基”来,初登台基,放眼眺望,只见残砖败瓦间禾黍成行,断壁颓垣上蒿草丛生。“黍苗”二字实写眼前景色,又暗中脱化《 诗 经·黍离》诗意,借古人亡国之哀思,表现自己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独”字传神,将独来吊古那种惆怅 情绪写得极真。“悲歌”即含黍离之悲意 。这一联以 叙事起 ,以情语接 ,用一“悲”字奠定全诗感情基调,语言平淡而富有深韵,已然将读者引入浓厚的思古气氛中。

  颔联以赋笔铺写姑苏台遗址景象,但景中意蕴深藏。一边是人去台空的荒凉阒静,另一边则是争食新草的麋鹿和各据莎草、筑巢栖息的水鸟。这一联遣词用字极为考究:野鹿、凫鸥性极警觉,在此栖游,可见荒台空苑之静寂;新草、浅莎,当春始发,正见出春机盎然之状 。动词“争”、“占”,绘出了自然界旺 盛的生命活力。工整的对仗,显示出诗人匠心独到之处,这里并置着的人事意象和自然意象,通过精确而富于表现力的形容词与动词的修饰连接,把历史陈迹的死寂与自然生命的生机统一于有机的画面中,形成强烈的生和死的比差,活生生地逼出人们心中历史无情、自然永恒的悲情。这一联以表面的赋法铺写,包裹着深沉的内核 ,诗人充分利用了律诗对偶的特点, 以各个意象间强大的张力,造成形象大于思想的艺术效果,以空外传音的方式,暗示出作者吊古的情绪。

  颈联 使用 比兴手法表现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 。“ 吴岫雨来”、“楚江风急”看似实写眼中景色,然而“吴”、“楚”字面,可以引发历史联想,惊风飘絮,雨打浮萍既为国破家亡象征意象,亦可被认为其意味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晚唐政治现状,似此似彼,亦此亦彼,彼此难分。“虚槛冷”是山雨将至时,诗人登台凭槛的思绪,是眼前天气变化造成的,同时它又是诗人怀古而产生的,对时局和个人前途的寒颤情绪。风雨中的远帆,是诗人眺望中所见,亦可视为他在怀古中体悟出的回避乱世、远身避祸的道理、事实上,诗人“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夜归丁卯桥村舍》)的想法,正是有感于乱世产生的。

  诗的中间两联写景 ,是诗人对传统诗歌赋、比、 兴手法的熟炼运用,又见出他对七律这一体裁的得心应手,可谓左右逢源,佳句迭出。

  尾联照应篇首,抒发诗人历史无情、自然永恒的感慨之情。“忠臣”,指伍子胥,吴越战争时,夫差败越,越王勾践求和,子胥力谏吴王不可应允,吴王夫差不从 ,且偏信伯嚭谗言,迫子胥自杀,弃尸江中, 后来越国果然击败吴国 。“可怜”句,是诗人对伍子 胥悲剧命运的哀悯感叹。孔子面对滚滚流水,曾发出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急风吹帆的大江 ,在滔滔白波中向东而去,消失在天际 。人生短促、历史无情,自然永恒,使诗人思绪万端。

  本诗以叙事起,以绘景结,中间两联以写实和象征兼用之笔承转首尾 ,使通篇圆转流畅 ,同时又以“独悲”二字统领全诗,在整个意境空间中灌注伤今悲古的悲怆凄凉之气,与其五律诗的“高华雄浑”形成迥然不同的风格,这种风格为后人极推崇,宋人范晞文说 :“ 用物而不为物所赘,写情而不为情所牵,李、杜之后,当学者许浑而已。”(《对床夜语》)可见许浑七律,在唐朝诗人中,是占有很高地位的,本诗亦可以证明这一点。

  学仙(其二)

  许 浑

  心期仙诀意无穷,

  采画云车起寿宫。

  闻有三山未知处,

  茂陵松柏满西风。

  许浑诗鉴赏

  这是一首咏史诗,讽刺汉武帝学仙之愚妄。

  首句谓汉武求仙之心甚切 。次句承之 ,极言其“意无穷”。云车,绘饰云彩的车。寿宫,奉神之宫。

  《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拜少翁为文成将军,以客礼礼之 。文成言曰:“上即欲与神通,宫室被服非 象神,神物不至。”乃作画云气车 。同上又载,武帝 “ 又置寿宫 、北宫,张羽旗,设供具,以礼神君。”

  此即“采画云车起寿宫 ”,谓武帝一心求仙而竟不惜 劳民伤财 。三 、四两句转笔点出主旨 。三山,《史 记·秦始皇本纪》:“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 ,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入居之。请得斋戒, 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茂陵,汉武帝墓,在今陕西兴平县东北。两 句谓三山终未寻得,而汉武墓木已拱矣。“ 闻有”二 字,悠谬其辞,盖耳听为虚,不言学仙愚妄而愚妄已见 ,寓冷隽嘲讽于轻描淡写之中,而显得委宛深沉, 耐人寻味。

  晚唐好几个皇帝热衷于神仙之道,服食丹药,妄求长生,乃至于有服金丹中毒送命者,故而此诗虽咏汉武事,却实与晚唐诸帝密切关连,——用曲折婉转之笔,以唤醒痴愚,许是出之于诗人不便明言而又欲一吐为快之苦心吧!

  诗之架构可谓先扬后抑、抬高跌重 。一、二句 前呼后应,极写汉武求仙之心切、行奢,似乎真能感动神仙度其升天;三、四句笔锋陡转 ,“闻有”—— “未知”——墓木萧瑟,这一反跌之笔,使飘飘欲仙之汉武一下跌入黄泉,这振聋发聩垂戒无穷的神来之笔 ,措辞却隽不伤雅 ,因而全诗一扬一抑、一抬一跌,对比照鲜明,意味悠长,允称杰作。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 浑

  红叶晚萧萧,

  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

  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

  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

  犹自梦渔樵。

  许浑诗鉴赏

  潼关 ,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当陕西、山西、 河南三省要道 ,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 形势险要,景色宜人。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直到清末,谭嗣同还写下他那“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名句。可知它在诗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了。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 ,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色所吸引, 兴会淋漓 ,挥笔写下了这首“高华雄浑”(清代吴汝 纶语)的诗作。

  开头两句,作者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 、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 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切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脆利落。此诗一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 》。这个背景材料, 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然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眺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 ;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 残云归岫,说明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 ,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 这样 ,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 ,因为其中有动势 —— 在浩渺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卷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 ,传出诗人 雨后思湖居许浑前山风雨凉,歇马坐垂杨。何处芙蓉落,南渠秋水香。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绘声绘色,给人耳闻目睹的真切感觉。

  这里 ,诗人连用四句景句 ,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 ,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 三、四两句 ,又见其另作《秋霁潼关驿亭》诗颔联,完全相同,可知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照理说,离长安 不过一天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 ,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 可是许浑却出人意外地说 :“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 生活呢 !”含蓄表白了自己并非专为慕名而来。这类 结尾,委婉得体,优游不迫。

  金陵怀古

  许 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

  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

  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

  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毫华尽,

  惟有青山似洛中。

  许浑诗鉴赏

  金陵是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古都,隋唐以来,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金陵的兴亡沧桑,成为许多后代诗人寄慨言志的话题。一般咏怀金陵的诗 ,多指一景一事而言, 许浑这首七律则“浑写大意 ”,“涵概一切 (俞陛云《诗境浅说》),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诗以追述隋兵灭陈的史事发端,写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倾灭 。公元五八九年,隋军攻陷金陵,《玉树后 庭花》曲犹未尽,金陵却已末日来临,隋朝大军直逼景阳宫外,城防形同虚设,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这是金陵由盛转衰的开始,全诗以此发端,可谓善抓关键。

  颔联描写金陵的衰退景象。“松楸”,坟墓上的树木。诗人登高而望,远近高低尽是松楸荒冢,残宫禾黍。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旧迹。

  前两联在内容安排上采用了逆的手法:首先追述对前朝历史的遥想,然后补写引起这种遥想的眼前景物。这就突出了陈朝衰亡这一金陵盛衰的转捩点及其蕴含的历史教训。

  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 。 这里 , “拂”字、“吹”字写得传神 ,“亦”字、“还”字写 得含蓄 。“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 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 。“晴亦雨”意味着“阴固 雨”,“夜还风”显见得“日已风 ”。“ 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 ,如尾联所说的英 雄。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幻,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衰交替。

  尾联照应开头 , 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英雄,指曾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金陵和洛阳都有群山环绕 ,地形相似 ,所以李白《金陵三首》有“山似洛阳多”的诗句。“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江山不改,世事多挽,令人感慨不已。

  这首怀古七律,在选取形象、锤炼字句方面很见功力 。例如中间两联 ,都以自然景象反映社会的变迁,手法和景物却大不相同:颔联选取赋的写法进行直观的描述,颈联借助比兴取得暗示的效果 ;松楸、 禾黍都是现实中司空见惯的植物,石燕和江豚则是传说里面神奇怪诞的动物。这样,既写出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形象,又烘托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浪漫气氛。至于炼字,以首联为例:“残”和“空”,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 ;“合”字又以 泰山压顶之势,表现隋朝大军兵临城下的威力 ;“王 气终”则与尾联的“豪华尽”前后相应,抒写金陵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感慨,读来令人不禁怅茫。

  登洛阳故城

  许 浑

  禾黍离离半野蒿,

  昔人城此岂知劳?

  水声东去市朝变,

  山势北来宫殿高。

  鸦噪暮云归古堞,

  雁迷寒雨下空壕。

  可怜缑岭登仙子,

  犹自吹笙醉碧桃。

  许浑诗鉴赏

  洛阳,是有名的古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曾建都于此 。隋炀帝时 ,在旧城以西十八里营建新城,武则天时又加扩展,成为唐代的东都,而旧城由此芜废。许浑这首诗是吊故城感怀。

  登临送目,一片荒凉衰退的图景展现在眼前:禾黍成行,蒿草遍野,再也不见旧时城市的风貌 。“禾 黍离离”,是从《诗经·黍离》篇开首的“彼黍离离”一句脱化而来。原诗按传统解说,写周王室东迁后故都的倾覆,藉以寄托亡国的衰思。这里加以化用,也暗含对过去王朝兴灭更替的追念。

  由城市的衰败 ,诗人转念及当年兴建时的情景。 “城此”的“城”,这里作动词用,筑城的意思。“岂知劳 ”的“知”,这里有管得上的意思。人民世世代 代不辞艰辛 ,用双手修建起这座城市 ,任其弃置废坏,岂不令人痛惜?

  诗人的联想活动接着向更广阔的方面展开 。“水 声东去”,既是写的实景(故洛城紧靠洛水北岸),又有双关寓意 。《论语》记载孔子有一次经过河边,望着滔滔不息的河水叹息道 :“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 夜 !”诗人也是由脚下奔流向东的洛水,生发出光阴 流逝 、人世沧桑之感:昔日繁华的街市 、隆盛的朝会、熙来攘往的人群、多少悲欢离合的情事,都在这喧哗不停的水声中变幻隐现,而终归烟消云散。想到这一切,真叫人思潮汹涌,起伏不平!

  如果说 ,“ 水声”是动景 ,“山势”就是静景, 动静搭配,以沧桑之感暗中联系 。洛阳城北有芒山, 一作邙山,绵亘四百余里,成为古都的天然屏障,居高临下 ,可以俯瞰全城 。东汉梁鸿《五噫歌 》云: “陟彼北芒兮,噫!顾瞻帝京兮 ,噫!宫阙崔巍兮, 噫!民之劬劳兮 ,噫!辽辽未央兮,噫!”而今,城 市虽已不复当年繁盛景象,而那残存的宫殿却还高耸着,仿佛在给历史作明证。用静物这么一衬托,人事变幻之迅速就感受得格外强烈。这一联表面看来是写景,实际上概括了上下千年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化,蕴含着诗人内心无穷的悲慨,历来为人传诵。

  第三联由奔驰的想象折回现实,就眼前景物进一步点染气氛 。暮云、寒雨、古堞(城上的矮墙)、空 壕,合组成一幅凄凉的画面。空寂之中 ,几声鸦噪,数点雁影,更增添了萧瑟的情味。

  结末又从世事无常推想到神仙的永存。缑(gu勾)岭,即缑氏山,在今河南偃师东南,距洛阳约百里。传说东周灵王的太子晋修仙得道,在缑氏山头骑鹤升天而去。后人纷纷扰扰,可有谁能像王子晋那样逍遥自在地超脱于尘世之外呢?诗人无法解决这个矛盾,只能用一声叹息来收束全篇。

  许浑生活在唐王朝走向衰落的晚唐时代。他追抚山河旧迹,俯仰今古兴废,苍莽历落,感叹深沉,其中隐约寄寓着一层现实幻灭的悲哀 。本篇起得苍凉, 接得开阔 ,对偶齐整,句法灵活 ,在其怀古诗中亦称名作。可惜的是后半篇比较单薄。颈联虽然刻画工细,但未能翻出新意,缺少转折波澜之势。结尾则落入俗套。

  汴河亭

  许 浑

  广陵花盛帝东游,

  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

  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

  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

  迷楼还似景阳楼。

  许浑诗鉴赏

  隋炀帝杨广为了东游广陵(扬州 ),不惜倾全国 民力财力开凿一条运河 ,即今通济渠 。其东段叫汴河,汴河之滨筑有行宫,即“汴河亭 ”。这首《汴河 亭》诗 ,当是作者在南游中经过汴河时写的 。诗写得笔力劲健 ,气势雄阔 ,语言华美,意境宏大,且感慨深刻 ,讥讽无情 。诗人对隋炀帝这个历史亡灵的鞭挞,实际上是针对晚唐政治腐败,统治者生活奢侈的现实而发的。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三个特点:

  一是在写景叙事上的 “示观”描写 。所谓“示观”,就是通过艺术想象把未曾见过的事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如临其境。许浑经过二百年前修筑的炀帝的行宫汴河亭时不由得感叹万千,浮想联翩,炀帝当年那种穷奢极欲的情景仿佛呈现在眼前。这就是诗的前三联所描写的内容:炀帝为了东游广陵赏花游乐,将那从昆仑山流下来的黄河水分引凿渠 , 修了一条运河 ;运河一修成,“百二禁兵”即皇帝卫兵就跟着皇 帝辞别了宫庭 ,“三千宫女”也伴随着皇帝下到龙舟;一路上鼓声震天 ,旌旗如林,浩浩荡荡,直赴广陵。 这一切,诗人都只是“想见”而并未亲见,但却写得这般情景生动,使读者犹如亲见,这就是作者进行的“示观”描写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是诗的意境的动态描绘。诗中“劈昆仑”、“下龙舟 ”、“ 星辰动”、“日月浮”等句中的“劈”“下”“动”“浮 ”,以及“游”、“震”、“拂”、“开”等字, 都是动词,因而就赋予全诗意境以活动的体态,形成了骏马走坂之势,给人以形象飞动之感。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诗人在进行这种动态描写时,能够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虚构和夸张。像颈联“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两句,其中的“鼓震”、“旗开”当是历史事实,但是鼓声能上入云霄,把行云挡住并使星辰摇动 ;旗帜能“拂浪”,在旌旗闪动时又 能使人看到波浪中日月的浮影;这却分明是诗人的创造性想象,是虚构和夸张。诗的首联、颔联本来已经写得很活脱,很有气慨,再加上这样一个颈联,就更显得造形生动,气象雄豪,简直是把杨广东游的那种赫赫声势、巍巍宏伟的豪华盛况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这两句诗实是全篇的“警策”。

  三是“ 卒章显其志 ”。白居易曾说他的“ 新乐 府 ”是“卒章显其志”。许浑这首诗也巧妙地使用了 这种艺术写法,诗的前三联基本上是冷静地客观地写景叙事,单看这三联几乎看不出作者的倾向所在。只是到了尾联 ,“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才忽然笔锋一转,把对事件的评判,写诗的旨意,一下子表露了出来。诗人“显志”的方式也很别致。他笔下的尾联不是前三联所创造的形象的自然延伸,也不是对炀帝东游景象的直接批判,而是另起炉灶,凌空一跃,一下子跃到“义师”、“迷楼”上去了,对炀帝游荡荒淫所招致的亡国后果作了严肃的议论和无情的嘲讽。但又不是直言指斥,而是把炀帝为了淫乐而修的“迷楼”与南朝陈后主的“景阳楼”相比,把人们的视线和思绪又拉回到眼前的汴河亭 ,触景生情, 引人深思,无限感叹都在意象之外,这样的结尾是很有韵味的。

  塞下曲

  许 浑

  夜战桑乾北,

  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

  犹自寄寒衣。

  许浑诗鉴赏

  《塞下曲》是以边塞风光和边塞战争为题材的新乐府辞 。许浑的《 塞下曲》是同题诗中最短小的一首 。 前两句仅用十个字描写了发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战。这次夜战的结果,使得半数左右的战士再没有回来。在成千上万的牺牲者中,有一位士兵,在他牺牲的次日早晨还有家信寄来,信中告诉他御寒的衣服已经寄出。这是一个在战争年代很普遍、也很真实的悲剧。

  诗用纯客观的叙事 ,真实地反映现实 。表面看来,作者对诗中的边塞战争既不歌颂,也未诅咒,但从他描写战争造成的惨重伤亡看,他是十分同情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是不赞成这场战争的。由于许浑生活在中唐时代,唐帝国已日益走下坡路,边塞诗多染上了时代的感伤情绪。此诗基调是凄惋、哀切的。

  这首诗 , 在艺术表现上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运用“以少总多”的手法来反映现实,诗人在成千上万的牺牲战士中 ,选择了一个士兵的典型性的情节 ,即“ 朝来有乡信 ,犹自寄寒衣”来突出牺牲战士的悲剧,使人对牺牲者和家属寄予深刻的同情,这实际上是对制造这场战争的统治者的无声谴责。

  诗纯用白描手法,四句诗纯是叙事,不发任何议论 ,而倾向性却自然流露出来。艺术风格显得自然、 平淡、质朴。但平淡而不肤浅,思想深邃,很耐人寻味,又能平中见奇,善作苦语,奇警动人 。“朝来有 乡信,犹自寄寒衣 ”,令人不忍卒读 ,也不忍回味,悲剧的气氛很浓厚。

  谢亭送别

  许 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诗鉴赏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离别诗。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李白《 谢公亭 》诗说: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 层离愁别恨了。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 。 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本指在劳劳亭( 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 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匆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望见江上景致。时值深秋 ,两岸青山 ,霜林尽染,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丽。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对衬。景色愈美,愈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别赋 》说 :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 ,与此同一机杼。

  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 :“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 。但通过 “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自可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宛若在目。

  “ 急 ”字暗透出送行者“ 流水何太急 ”的心理状态,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忧伤不安的意味。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未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 。天色变了 ,下着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浓浓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朋友的船呢?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凉,酒醒后在朦胧仿佛中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失落,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 。(西楼即指送别的 谢亭 ,古代诗词中“南浦 ”、“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绪,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楚情杯。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散发着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离绪,后联以风雨凄楚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 ,则又异中有同 ,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客有卜居不遂薄游陇因题

  许 浑

  海燕西飞白日斜,

  天门遥望五侯家。

  楼台深锁无人到,

  落尽东风第一花。

  许浑诗鉴赏

  如果不看诗题,上面这首许浑的绝句会被看作一首写景诗。它写的是在落花时节、日斜时光,遥望王侯第宅,所见到的楼台层叠、重门深闭之景。但联系诗题看,它显然是一首因事而题的托讽诗。它采用借物取喻,托景见意的艺术手法,收到了言微旨远、节短音长的效果。

  诗的第一句“海燕西飞白日斜 ”,表面写日斜燕 飞之景,实写在长安“卜居不遂”之客。周邦彦《满庭芳》词“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几句 ,也是以燕喻人 。但周词中的“燕”还有修椽可寄 ,而许诗所写的“燕”则因无椽可寄而孤飞远去。 据《幽闲鼓吹》记述,白居易应举时曾谒见顾况,顾看了白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住下来可不容易。这一传说未必可信,却可以说明,在唐代想卜居长安是很艰难的 。诗中之客既“卜居不遂”,只得 “ 薄游陇 ”,而水和陇州在长安西方 ,所以诗句以 “海燕西飞”影射此行。

  与这第一句诗形成对照的是第三句“楼台深锁无人到 ”。两句诗合起来 ,自然呈现出一个极不公平、极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这就是:一方面,来到长安的贫士难找一处栖身之地;另方面,重楼空闭,无人居住。根据一些记载,当时的长安城内,高楼深院的甲第固比比皆是,长期废弃的大宅也所在多有。白居易的《秦中吟》曾对此加以揭露和抨击。如《伤宅》诗说 :“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丰屋中栉比,高墙 外回环。累累六七堂,檐宇相连延。一堂费百万,郁郁起青烟。”又《凶宅》诗说:“长安多大宅,列在街西东。往往朱门内,房廊相对空 。..风雨坏檐隙,蛇鼠空墙墉 。”这些诗句都是径陈其事 ,直指其失。

  但许浑的这首绝句 ,因为总共只有四句 ,二十八个字,不可能这样铺叙,就化繁为简,化实为虚。在这句中只从楼台的寂寞景象显示白诗中所描述的事实。

  它虽然不及白诗那样强烈鲜明,却有含蓄之妙、空灵之美。

  尾句“ 落尽东风第一花” ,可说是第三句的补充和延伸。它把第三句所写的那样一个楼台深锁、空无一人的景象烘托得倍加寂寥,起了深化诗境、加强诗意的作用 。这句表现的花开花落 、空负东风的意境,有点象汤显祖《牡丹亭》中所说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曲词隐含无限的 惆怅和幽怨,这句诗同样是怅怨之情,浮现纸面。此处 ,不仅楼台任其废弃 ,无人居住,而且名花也空自飘落,无人欣赏,就更令人惋惜不尽了。

  一首托讽诗,虽是意在彼而言在此,把本事、本意寓藏在对景物的描摹中,但作者总要在字里行间向读者传情示意,或明或暗地点出他的真正意图。这首诗,除了通过诗题表明写作动机外,诗中透露消息的主要是第二句“天门遥望五侯家 ”。句中的“ 遥望”二字显露了西去之客在临行前的依恋、怅惘、愤恨之情;“天门”二字则点出遥望之地在京城 ,望到的就 是禁门外的景色 。而句中的“五侯家”,在全诗中是 承上启下的关捩。承上,是说上句暗指的西去陇之客此时视线所投向的是五侯之家,他的怅愤不平之气所投向的也是五侯之家;启下,是说在下两句中出现的空锁的楼台是属于五侯的,落尽的名花也是属于五侯的。五侯,用东汉桓帝时同日封宦官五人为侯事,这里作宦官的代称。联系唐代历史,自从安史乱后,宦官的权势愈来愈大,后来,连军队的指挥、皇帝的废立等大权也落到他们的手里。韩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也是一首托讽诗。两诗都以“五侯家”三字点明作者所要讽刺的对象,其所揭示的都是成为唐代政治上一大祸患的宦官专权问题。

  在许浑这首诗中,所写的时间既是白日斜,季节又是残花落尽 。全诗的色调暗淡 ,情调低沉,这是“卜居不遂、薄游陇”之客的黯然心情的反映,也可以看作唐王室衰败没落的预兆。

  途经秦始皇墓

  许 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

  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

  路人唯拜汉文陵。

  许浑诗鉴赏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 ,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是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的。但他又是一个暴君,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受到后人谴责。许浑这首诗抒写了他行经秦始皇墓时的感想。

  秦始皇墓位于陕西临潼县东约五公里的下河村附近 ,南依骊山 ,北临渭水。它建成于公元前二一○年,坟丘为土筑,经二千年的风雨剥蚀,现存高四十三米,周长二千米。陵墓落成之初,坟上“树草木以象山 ”。在山光水色的映照下,在空旷的平地上托起 的这座山一样的巨大坟墓 , 这就正如首句形容的那样,给人以“龙盘虎踞”之感。诗人在墓前驻足,目光从墓基转向墓顶 ,见到的是层层绿树,直上云天。 眼前的高坟 , 不正好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煊赫的声势吗 ?“势入浮云亦是崩”,覆亡之迅速与秦始皇在位 时不可一世的声势,恰恰形成极富于讽刺性的鲜明对照。诗人将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表达在这简短的七个字里 。一个“崩”字,声如裂帛,宣告了秦皇已死, 秦朝已亡,似乎言尽意绝,难以为继了。然而诗人忽一转笔:“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诗作立即别开生面,令人称绝。这两句与前两句似断而实连,诗意从“崩”字悄悄引出,不着痕迹地进一步写出了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的崩塌。同样是青山秋草,路人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汉文帝谦和、仁爱与俭朴,同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与奢靡正好是强烈的对比 。对于仁君和暴君,人们自会作出自己的评判。 末句一个“唯”字,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后两句表面看来似乎把笔墨涤开,从秦始皇写到了汉文帝,从诗人自己写到了“路人 ”,实际上却有形愈松而意愈 紧的效果 , 在轻浅疏淡的笔墨中显示出了厚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