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小百科 作者:孟德
拗句和拗救




  虽然近体诗对平仄有比较严格的要求,但是,为了不以辞害意,很多时候,在诗歌中都会出现一些不合平仄的句子,或当平而仄,或当仄而平,甚至一流的大诗人都在所难免。

  我们先来看看下面几个例子: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首五绝应该是五言平起仄收式,首句应该是“平平平仄仄”,第四字“烟”当仄而平。

  三绝句(之一)

  杜甫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这首七绝应该是七言平起平收式。第二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四字“与”当平而仄。第四句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二字“女”当平而仄。

  这样的句子就叫“拗句”。

  有的诗人故意大量使用拗句,失对失粘很多,这种诗,被称为“拗体”。许多诗人都写过拗体诗,杜甫和宋代的苏轼尤其爱写拗体诗。

  我们来看下面一些诗。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第二句与第三句失粘。这首七绝是平起平收式,第二句的平仄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句当粘,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但“劝君更尽一杯酒”,平仄是“仄平仄仄仄平仄”,几乎成了“对”,而不是粘了。

  暮归

  杜甫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这首七律是平起平收式。第一句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第四字“梧”当仄而平,第六字“鹤”当平而仄。第二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四字“柝”当平而仄。第五句应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二字“渡”当平而仄。第六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二字“归”当仄而平。第七句失粘,本来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现在是“平仄仄仄仄平仄”,第四字、第六字失粘。这是比较典型的拗体诗了。

  一般来说,拗句是不允许出现的,但是,有时候又不能以辞害意,有的句子,虽然不合平仄要求,也就是许多人老挂在嘴边的“出律”了,但是文意俱佳,几乎不可移易一字,这种情况不仅允许,而且有的还是千古绝唱。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最美的意境就是“云深不知处”。这一句的平仄应该是“平平仄仄平”,但是第四字“知”当仄而平,不合律。这一个字又不可移易,换成任何一个字都不行。

  拗句是可以补救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句中自救,一种是对句救。

  先说一说孤平的救法。

  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句式,如果第一个字用了仄声,那么除了末尾一个平声外,就只有一个平声,成了孤平;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如果第三字用了仄声,也成了孤平。一般的救法是,五言“平平仄仄平”句第一字用了仄声,则将第三字换成平声,变成“仄平平仄平”。比如皇甫曾的《淮口寄赵员外》第二句“暂停鱼子沟”,本来平仄应该是“平平仄仄平”,但第一字“暂”是仄声,所以第三字本应该是仄声,改用为平声的“鱼”字。这样,除了句尾的“沟”字平声外,句中有“停“和“鱼”两个平声字,就不算孤平了。

  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如果第三字用了仄声字,一般的救法是将第五字仄声换为平声字,就成“仄仄仄平平仄平”。比如钱起的《秋夜送赵冽阳归襄阳》诗的第一句“斗酒忘言良夜深”,本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的,但是第三字“忘”用了仄声字,就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犯了孤平。所以第五字本该用仄声字,现在用了平声字“良”,这样,就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

  其实古人也有许多孤平不救的。比如戴叔伦《送友人东归》“出关送故人”,第一字当平而仄,但第三字仍然用仄声字“送”。

  再说一说拗救。

  先说一说句中救,也就是本句自救。方法是在出现拗句以后,在本句中其他字改变平仄安排。

  比如刘禹锡的《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应该是七言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但第六字“时”字当仄而平,于是就把第五字本该是平声的字改为仄声字“旧”,成为“平仄平平仄平仄”。

  再比如杜甫的《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东阁官梅动诗兴”句,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但第六字“诗”当仄而平,于是就把第五字当平的字换成仄声字“动”,成为“平仄平平仄平仄”。

  另一种是对句救。比如杜甫的《崔氏东山草堂》“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忙”句,上句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但第二字当仄而平,成了“仄平仄平平仄仄”,对句本来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但第二字当用平声字,却用了仄声字“日”,成为“仄仄仄仄平平平”,救上句的拗。

  再比如韦应物的《登楼》“兹楼日登眺,流岁暗蹉跎”,上句应该是“平平平仄仄”,但第四字当仄而平,成了“平平仄平仄”,于是,下句第四字当是平声,而用了仄声字“蹉”,成为“平仄仄仄平”,救上句的拗。

  其实古人做诗,有时出现了拗句,也不一定要救。比如杜甫的《复愁》“万国尚防寇,故园今若何”,上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现在是“仄仄仄平仄”,当然没有自句救,下句也没有救。不过这样的例子不是很多,初学写诗的时候,还是要尽量避免。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赤霓”E书作品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