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小百科 作者:孟德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是著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中的一首。

  杜甫因为替房琯说话,得罪肃宗,差一点被定罪。乾元元年(758)被贬为华州司户参军,被赶出了朝廷。去年冬天,唐肃宗长子李俶(即后来的唐代宗)、名将郭子仪等收复了两京(长安、洛阳);今年冬天,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围安庆绪所在邺城(即相州,今河南安阳),因内部矛盾和史思明援军赶到,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即古孟津,今河南孟县西),四处征兵,准备再与叛军力战。这时杜甫到河南探亲,然后返回华州任所,所过之处,即两军交战之地,他就将沿途所见,写成这一组光耀千古的乐府组诗。

  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仍然是惨烈的,人民大众遭受着空前的蹂躏和痛苦。但是,这样的战争又是相对正义的,所以举国上下,又有一种同仇敌忾的悲壮之气。杜甫对这样的战争,态度是矛盾的。他同情战乱中的人民大众,又支持和鼓励大家从军杀敌。因此这一组战争题材的诗歌,与其他反战诗歌有不同的主题色彩和气氛。

  石壕是一个小镇,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余里处。如果不是杜甫这首诗,恐怕至今都不为人知。诗人投宿于此,就遇上了官吏夜捉人的一幕。他把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忠实地记载下来,并没有加以评论,但对统治者的指斥,对民众的同情和敬佩都已跃然纸上。

  诗歌一开始,很快进入主题。全诗的重点,是老妇的自述。三个儿子都到邺城当兵去了,一个儿子尚有消息,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家中只剩下老两口和媳妇孙子,家里已经贫困得连一件完整的衣裙都没有了,战争带给大众的灾难可想而知。

  这位老妇人是让人敬佩的。“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我虽然已经老迈,扛不动枪,举不起刀了,但是,我还可以为将士们煮早饭。

  老妇人被带走了,她的命运如何,不得而知了,而这一个风雨飘摇的家,也差不多全毁掉了。

  读到这首诗,是让人心情十分沉重的,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诗人什么都没有说,但是我们却要去想,却要去问,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谁应该为这一切承担责任?这也许是诗人想说但终于没有说的话吧。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赤霓”E书作品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