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特殊儿童回声性言语的语用功能

作者:周 兢 李晓燕



  摘 要 回声性言语是一种特异性言语形式,常见于自闭症儿童 、弱智儿童、语言发展迟缓儿 童以及特异性语言儿童等群体。本文从回声性言语定义、类型、成瘾,互动价值及 语用功能等方面,对特殊儿童出现的回声性言语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回声性言语 特殊儿童 自闭症 语用功能
  分类号B842
  
  回声性言语是一种特异性言语形式,常见于自闭症儿童、弱智儿童、语言发展迟缓儿童以及 特异性语言儿童等群体。因自闭症儿童群体中普遍存在回声性言语,也被研究者们 公认为自闭症言语的经典特征。近年来,有关回声性言语研究的发展,尤其是儿童语用理论 的研究进展,给我们从交流功能的角度重新审视回声性言语的可能。本文拟对特殊儿童回声 性言语作专题讨论,并提出针对回声性言语的语言干预建议。
  
  1 回声性言语的特征、类型与成因
  
  1.1 回声性言语定义
  回声性言语指说话者对他人话语的部分重复,或者完整重复,有时甚至是对他人话 语语音语 调的精确重复。一般认为,回声性言语是指言语的一种形式,是对另一个人刚刚说的一个单 词或单词串的重复[1]。在正常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也可看到回声现象。 例如,当开始学 习说话时,儿童在指向狗之前通常就模仿或重复其父母的话语“狗”。这种回声行为被 认为 是正常语言发展的一个阶段,并被看作是儿童试图理解新的词汇的现象,这个现象大约在儿 童30个月 时趋于消失[2]。但儿童在3岁或4岁以后持续出现回声性言语就被认为是病理性 的[3]。
  近年的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因为交流经验非常有限,导致其产生自发言语能力出现困难, 出现回声性言语的频率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4]。精神分裂症者不能与现实互动, 也会产生 回声性言语,他们主要产生延时性回声言语。智力落后群体也会产生回声性言语。回声性言 语曾经被看作是自闭症患者必须去除的一种不合适的行为,但是目前的研究者认为,应从儿 童认知和语言成熟过程来看待这个问题,可以将之视为一种发展现象。从词源上探讨回声性 言语,Echolalia来自于希腊词语“Echo”,意思是“sound”,希腊词语“lalia”意思是 “ a form of speech”。把单词合在一起就变成“sound a form of speech”[5]。
  
  1.2 回声性言语类型特征
  有关回声性言语的研究告诉我们,回声性言语可以分为两种,即即时性回声言语和延迟性回 声言语。即时性回声言语的基本特征是,具有这样现象的儿童往往重复或模仿刚刚听到的所 有话语或部分话语。如问一个自闭症儿童“你叫什么名字?”他的回答还是“你叫什么名 字?” 这种即时性回声言语又被称作“鹦鹉学舌”。曾经有研究者指出,即时性回声言语 是有问题的,因为它干扰了交流和学习的有效性[6]。
  另一种回声性言语是延时性回声言语,指说话者重复或模仿在过去的某一时间听到的话语, 这种重复可能包括几分钟前、几小时前,或者几天、几个星期前,甚至是几个月或者几年前 的信息。例如一个成人问儿童:“这个周末你干吗了?”儿童回答:“不要把游泳池中的中 继线关掉。” 成人又说:“哦,你去游泳了?”儿童回应:“把护目镜戴上,然后眼睛就 不会进水。”这个例子说明,儿童使用延时性回声言语在与成人交往,他没有直接回答成人 的问题。研究者曾经认为,延时性回声言语也是一种不适当的话语,因为这个话语是儿童在过去的某一时间听到的[7]。
  
  1.3 回声性言语的成因
  有关回声性言语究竟是怎样形成的问题,研究者们从浅层和深层不同角度进行探讨。回声性 言语形成的浅层原因是:(1)说话者对问题缺乏理解;(2)说话者不能清楚地表达一个答 案;(3)说话者缺乏对语用问题的理解,即对交流方期望得到的答案不理解。对10个自闭 症儿童回声性言语的频次和语言理解力的关系进行的研究表明,语言理解力较差的自闭症儿 童产生的回声性言语显著多于那些语言理解力与年龄相符合的自闭症儿童;而具有较好的语 言理解能力,同时回声性言语较少的儿童,有较多比例的部分回声而非全部回声言语。他们 的常见部分回声性言语,具有表示确认或拒绝的语用功能[8]。另一项对即时回声 性言语的 研究也发现,儿童的即时回声性言语发生率与环境中不确定的、信息型的事件有关,而且, 当儿童不理解语义刺激却要接受高控风格的指导时,他们使用即时回声性言语作为回应的比 例会显著升高[9]。有一个理论对儿童回声现象进行了解释:回声性患者能够理解 话轮转换 的语用功能(期望听者给予应答),但是不能提供一个合适的回答,因为他们不理解问题, 或是不能明确地表达答案。回声性言语至少可以作为提供一个应答的策略[10]。
  近年一些研究者致力于回声性言语形成深层原因的探讨。他们的研究发现,回声性言语是一 种完形语言,而完形思考或完形加工造成了完形语言的获得[11]。在Prizant对自 闭症儿童 语言发展的研究中,发现了儿童回声性言语数量和自发性言语数量的相应变化[12] 。研究 中儿童的回声性言语早于自发性言语出现,并且在前两个阶段有上升的趋势;但是在第二个 阶段之后,回声性言语的数量下降,而自发性言语使用频率不断增加。研究者据此认为,自 闭症儿童语言发展会经历一个从完形语言(gestalt language)到分析语言的(analytic l anguage)过渡阶段。此外,很多研究者发现,自闭症患者的强项和弱项的模式是由于其右 脑加工偏好。右脑对信息的加工通常是“整体性的”,而不是“分析性的。”作为最著名 的自闭症患者,Temple Grandin把她的思考过程描述为“用图画思考的过程”。对她来说, 在回忆或学习概念“力量、权力”时,她就必须看到“权力的轮廓”[13]。因此可 以说,自闭症儿童以不同于常人的方式思考和学习。
  
  2 回声性言语的互动价值
  
  研究者在发现儿童回声性言语数量和自发性言语数量的相应变化之后,从儿童言语的原始意 图而不是关注于完成结果的障碍入手,对其进行意图与功能的观察、记录和推导[14, 15] 。从形式和内容上看,回声性言语似乎是一种“成块复制”的言语类型,但结合语境可以发 现,回声性言语在儿童与他人互动时发挥了作用。作为一种主体与事件、人物建立联 结关系的特殊方式,回声性言语对于这些使用者具有重要的意义[16]。
  
  2.1 即时回声性言语的互动价值
  2.1.1 直接交流互动
  即时回声是在他者提问或者叙说的时候,儿童即重复他者的语句作为回应。即时回声性言语 的交流功能集中体现于即时回声性言语的交流意图和伴言语行为的非言语交流行为。常常表 达得模糊不清,对其理解需要依赖语境。比如:
  例1:儿童在玩小汽车。
  陌生人问:“你在玩什么?”
  儿童抬头说:“你在玩什么?”
  儿童说完,低下头继续玩玩具。
  例2:儿童需要剪刀剪纸花,妈妈帮他找。
  妈妈问他:“你敢用剪刀吗?”
  儿童眼睛怯怯地看看剪刀,说:“你敢用剪刀吗?”
  然后他拉妈妈的手,暗示她帮自己剪纸花。
  例3:妈妈问:“你想吃饼干吗?”
  儿童回答:“你想吃饼干吗?”
  他边说边伸出小手,妈妈拿了饼干给他。
  例1中的儿童抬头并给予回答,说明儿童在与人交往时能够对互动对方的发起给予回应。虽 然他回应互动并没有提供新信息,但保持了互动交流的交互作用。其他例子中的儿童使用回 声性言语回复母亲的问话,伴有理解了母亲的问话而产生的适切非言语行为——眼神或动作 ,表明儿童虽然使用的是即时回声性言语,但他回复妈妈问话同时表达了新的信息,表明他 不仅对物体或他人的行动有反应意图,并且能够针对性地提出要求。这些例子中儿童使用的 即时回声性语言,虽然在互动的结果上存在障碍,但作为互动的行为是产生了作用的。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