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我国近年来智力落后儿童适应行为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王 倩 袁 茵



  摘要 本文对影响智力落后儿童适应行为发展的智力、不良情 绪、生态环境的研究进 行了系统梳理,以期为智力落后儿童适应行为的培养和个别教育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关键词 智力落后 适应行为 智力 不良情绪 生态环境
  分类号G764
  
  1 前言
  
  社会适应能力水平是智力落后的重要的标志。美国智力落后协会(AAMR)1983年、1 992年、2002年的定义都强调了“智力”与“社会适应”两个方面的标准[1]。Cr ossman(1 983)认为:社会适应行为是指个体在成熟、学习、个人独立性或社会责任等方面达到该文化 背景条件下的平均年龄水平[2]。Luckasso等(1992)规定了10种基本的社会适应 能力:沟 通、自我照顾、家庭生活、社会技能、社区生活、自我决定、健康与安全、功能性的学业、 娱乐、工作等[3]。AAMR(2002)对社会适应行为有如此规定:“是人们在日常生活 中正常运 转需要学习的一系列概念的、社会的和实用的技能。此种行为能力的限制会影响日常生活以 及适应生活环境变化的能力,它与其他四种能力紧密相联:智力、参与、沟通与社会角色、 健康,还有环境因素”[1]AAMR(2002)还指出:为智障人士提供支持的根本目的 是提高他 们的独立性、对学校与社区的参与能力、人际关系以及个人体验等;这种支持应该在自然的 环境中提供,且以全纳与平等为原则[1]。与智商相比,适应行为是相对的、可变 化的,是 通过教育训练和培养可以提高的。1987年,国家教委颁发《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 》(征求意见稿),对轻度弱智儿童教育进行规范,规定弱智教育的目标是:从弱智儿童的 身体和智力特点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和训练,有效的补偿其智力 和适应行为的缺陷,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成为 适应社会生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基础。通过缺陷补偿实现社会适应和生活适应的目标 是这个教学计划的特点。我国培智学校的教育目标是把智力落后儿童培养成为一个社会人, 而非文化人,对智力落后适应行为的培养和教育的重视从此处可见一斑。本文对近几年我国 智力落后儿童的适应行为的相关研究做了初步梳理,期望为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特别是个 别教育计划的制定提供一定的依据。
  
  2 智力落后儿童适应行为相关因素的研究
  
  影响儿童适应行为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区因素等。赵小菲 等(2002)研究发现,母亲健康状况、母亲年龄、父母关系、学龄前养育类型及住家地区社 会风气是影响儿童适合适应行为的重要因素[4]。对于智力落后儿童除了上述影响 因素以外 ,智力是影响其适应行为的最重要因素,国内外对此都进行了重点研究。让智力落后儿童更 好的适应生活环境,回归主流社会是教育的目的所在,对影响智力落后儿童适应行为的情绪 和生态环境的研究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
  
  2.1 智力与智力落后儿童适应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
   智力与适应行为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其区别在于:适应行为主要涉及个体的日常 行为,而智力通常被认为是抽象思维能力及某些认知能力;适应行为强调个体生活中的非学 业方面的表现,既包括校内的,又包括校外的,但更侧重于校外的行为 表现,而智力更侧重 于校内的学术能力;适应行为强调某些能力的运用是否适当,而智力更强调个体 是否具有这些能力;适应行为常因文化背景、环境 的不同而不同,具有相对性和波动性,而智力比较 有 稳定性和一致性[5]。但是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智力与适应行为之间又存在着紧 密的联系 。陈云英、韦小满、赫尔实等(2005)研究发现,智力落后学生的智力与适应行为的发展水 平存在巨大的组间差异。轻度智力落后学生的智力和适应行为的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中度 、重度智力落后儿童的智力和适应行为的发展水平极低[6];安会卿、裘蕾、王惠 珊等(20 04)研究发现, 适应能力与智商等级之间存在着弱的直线相关( r= 0.14101)[7], 这意味 着随智商的下降适应能力有随之下降的趋势,故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更应该重视对其适应行 为的培养与提高。还有研究(1993)表明,智力落后儿童的适应行为的分显著低于正常儿童 ,智商与适应行为商数在各年龄组都有显著相关[8]。杨端义等(1991)研究发现 ,智能障 碍的严重程度与社会能力的得分显著负相关,与行为问题总分呈正相关[9]。王雁 ,王娇艳 (2004)的研究发现,智力因素影响学校适应行为的发展。研究表明,随着智力落后程度的 加重,社会能力的维度的得分显著下降。在反社会行为方面仅有反社会攻击维度的得分随着 智力落后程度的加重而升高,但只在轻度与中、重度之间表现出显著性的差异[10] 。这与杨端义等的研究结论基本相符。
  由上可见,智力落后学生由于受其智力的限制,影响了其认知支配下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 展。在对智力落后学生进行适应行为训练时,应充分考虑智障的严重程度,对不同程度的智 力落后儿童要区别对待。
  
  2.2 不良情绪与智力落后儿童适应行为之间关系研究
  情绪是一个人对所接触到的世界和人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11]。情绪认知 ,特别是 对于基本情绪的认知能力对个体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长期意义[12]。情感智商的研究 表明良好 情绪情感对个体的社会适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13]。常见的情绪问题主要是指焦虑 和抑郁。 焦虑是指一种内心紧张、预感到似乎即将发生不幸时的心境,而抑郁通常是指人情绪低落时 的一种心理体验。焦虑、抑郁属于负性情绪反应,是人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对现实不适 的反应[14]。假设儿童不能知晓和识别他人的愤怒、喜悦甚至恐惧、害怕等常见的 表情,也 就不能与他人进行必要和良好的沟通,其相应的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也会相对迟滞[11 ]。智 力落后儿童由于自身的缺陷限制,在适应行为方面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问题,由此产生的情 绪问题相对会更多。因此,了解智力落后儿童的焦虑、抑郁情绪对其适应行为的培养和提高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关于智力落后儿童的不良情绪与其适应行为的研究较少,但是很多学者已经意识到这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有关研究表明,智力落后儿童不良情绪的产生并不一定是由于 自身智力水平和认知能力的缺陷所致,还要考虑到他所处的环境和学习生活的经历[15 ]。我 国没有直接的针对智力落后儿童的焦虑、抑郁情绪的研究报告,对不同教育安置形式下智力 落后儿童学校适应的比较研究也很缺乏,现有的比较规范和正式的研究有于素红和曾凡林( 2004)对不同教育安置形式中轻度智力落后儿童的人格特征的比较。咎飞、刘春玲等(2002 )对上海郊县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二年级的282例随班就读弱智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随班就读弱智学生适应能力总体上情况较差;小学三、四年级的适应情况最差,学习技术、 学习态度、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在随班就读学生身上反映较为突出,一系列问题的产生都 严重影响了智力落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正常同伴关系的建立,使得这些儿童学校适应上存 在很多问题[16]。李红菊等对智力落后儿童不良情绪与学校适应研究现状作了系统 的梳理,发现国内外关于不良情绪与适应行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不同教育安置下的比较研 究,而且相 关研究比较匮乏。国外此方面的研究更多的是对全纳教育下不同安置形式下的智力落后儿童 之间和普通儿童之间的适应行为发展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智力落后儿童焦虑、抑郁、 孤独感高于普通儿童,患有抑郁情绪的智力落后儿童占到10%。另一项研究证实,60%的轻度 智力落后儿童被诊断为广泛性焦虑障碍,他们到感到紧张、易怒、注意力不够集中、自我关 注低、感觉疲劳[17]。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