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儿童心理理论能力中的特质理解研究

作者:宋 戈 焦 青



  摘要 儿童特质理解是其心理理论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对近 年来国内外有关 儿童特质理解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介绍了儿童特质理解的获得、儿童对于不同特质的 理解以及运用特质去推理预测行为和心理状态的研究成果。在探讨今后特质理解的研究方向 时,文章提出应关注三个方向的研究问题:社会交往与亲子互动对儿童特质理解的影响、特 殊儿童的特质理解以及特质理解的研究方法等。
  关键词 心理理论 特质理解 社会交往 特殊儿童
  分类号B844.1
  
  1 引言
  
  自从1978年Premack和Woodruff在对黑猩猩的研究中首次提出“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 )”以来,儿童心理理论成为近30年来认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也是目前最活 跃、最多产的研究领域。尽管我国的研究者对这种社会认知能力曾有着不同的命名(如 心理洞察力[1]、心理推测能力[2]等),但是都认同国外研究者对心理理 论这一概念的 核心内涵所做的解释,即认为“心理理论”是指正常儿童的一种能力,即个体理解自身和别 人心理状态(如信念、愿望、意图等)并以此作为理解和预测行为的途径的能力[3] 。
  有学者认为,心理学家之所以运用“心理理论”来命名个体理解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知识 (或能力),是因为他们用“心理”这一词来指代人类个体所具有的所有社会心理要素 [4]。人的心理状态不仅仅包括目的、愿望、喜好、情绪、知识、思考、信念,还包括 怀疑、 猜测、假装以及人格等等,心理理论所包含的成分或者说组成部分非常丰富。在此领域中, 儿童对人格特质的理解以及理解能力的发展是近年来西方心理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它 与社会理解和社会行为密切相联,在心理理论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2 特质理解与心理理论
  
  2.1 特质理解
  在《心理学大辞典》中,规定特质是区分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的身心特征。它包括①个体 生而具有的遗传特征,如肤色,发色,体型等;②人格特质,个体在行为上表现出的持久性 心理特征,亦即个体稳定的、能反映其人格特点的行为倾向[5]。通常,在心理学 上,当 人们提到特质时,主要是指人格特质。心理学上的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 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因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6]。
  在以往心理理论的研究中,并没有对特质概念进行专门的界定[7],研究者们将注 意力集 中在探讨儿童是何时以及如何理解他人的人格特质的。分析文献资料,可以看到儿童心理理 论中特质的内涵继续沿用人格特质理论的解释。我们认为“特质理解”是指个体认识自己和 他人的人格特质,并以此预测和理解他人行为的能力。特质理解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认知能 力对于个体终身的社会适应有着重要的影响。
  
  2.2 心理理论中的特质理解
  心理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理状态,Wellman试图以“信念——愿望”心理理论的理论模型 对各种心理状态以及心理状态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解释。特质被认为是一个人心智中更为稳 定持久的 部分,以一个人的信念、愿望和情绪为基础,并对信念、愿望和情绪进行组织 [8]。特质包含了一个人的理性思考、情绪以及愿望等方面的特征。Wellman说,“……特 殊 的信念和愿望通常被认为是起源于更大的特质(如想要穿漂亮衣服的愿望起源于对于自我魅 力的不自信)。由于特质以特殊的信念和愿望为基础,所以特质主要表现为对行动的因果解 释”[9]。由此我们不难看出,Wellman认为,特质在人的行为的理解和预测中起到 了非常 重要的作用;特质产生于愿望和信念。笔者认为,由Wellman的解释来看,特质是以信念和 愿 望为基础的;特质与愿望和信念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包含关系,而是各自处在不同的发展层 次上,特质与愿望和信念相比,是处在一个更高的发展层次上。因为成熟的特质概念的形成 不仅要求儿童能够从外部可见的行为推测不可见的内部心理特征,而且还要能够整合在时间 上或空间上相分离的多种信息。随着年龄的发展,人的行动解释必须借助于更大的信念-愿 望体系来进行,而特质理解就为此提供了依据。
  
  3 儿童心理理论中特质理解的获得与发展
  
  儿童特质理解的研究主要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儿童在哪个年龄能够理解人的某些特质是 引发人行为的原因之一?儿童特质理解的发展脉络是怎样的?不同的年龄段有什么特点?儿 童在对人的行为进行推理或判断的时候,是如何运用这些特质标签的?
  
  3.1 儿童特质理解的获得
  在儿童获得特质理解能力的年龄方面,现有的研究还未达成一致。70年代的早期研究[ 10] [11]认为,儿童直到8岁才能获得推理人格特质的能力,才能认识到他人行为的一致性 及其背后隐藏着的稳定的特征特点。
  然而,Heller和Berndt(1981)研究了幼儿、三年级和六年级的小学生以及大学生利用人格 特质进行行为归因[12]。研究表明,平均年龄在5.6岁的幼儿在听到先前的行为信 息后就 能对主人公进行稳定且概括的特质归因。后继的研究者Gnepp和Chilamkurti(1988)也发 现了与早期研究不一致、但与Heller和Berndt的研究相一致的结果。他们运用6个特质理解 故事对幼儿、二年级、四年级的小学生以及大一的学生进行了研究,考察他们预测故事中的 主人公在未来事件里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结果发现,6岁的儿童即可从过去的行为中推 理出主人公的行为倾向并运用对此的理解去预测在未来不同情境中的行为[13]。He yman和 Gelman(1999)也认为,5岁左右的幼儿在对故事中的主人公做心理状态的推理时,给定的 特质标签是其进行推理的基础[14]。
  近来也有研究者证明,年长(9-10岁)的儿童所做的行为预测受到了特质评定的调节,而 年幼(5-6岁)的儿童所做的行为预测受到了价值评定的调节,他们在做预测时是利用价值 推理,因此更多地依赖推理过程[15]。
  
  3.2 儿童特质理解的发展
  3.2.1 对于不同特质理解的发展
  Heller和Berndt的研究(1981)[16]指出,在区分自私行为和其他条件下的行为时 ,随着 年龄的增长,儿童对这些行为的区分度越来越大,相对于成人而言,儿童对慷慨行为和其他 行为(例如:分享、帮助)不能区分。大学生能很好的区分社会性评价(好-坏)和智力性 评价(聪明-蠢笨),而儿童却不能对此进行清晰的区分。
  Lochhart等人(2002)研究了年幼儿童(5-6岁)对于生理特质(身材、视力等)和心理特 质稳定性的理解力[17]。他们发现,年幼的儿童比年长(7-10岁)的儿童更相信 消极特 质将随时间的流逝会向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无论是心理特质还是生理特质(如视力差) 都遵循这样的发展方向;年幼儿童比年长儿童对自己对特质的理解抱有更为乐观的态度,他 们还相信,非常积极的特质将会随着人的成长而保持。所有年龄段的被试都能够对心理特质 和生理特质进行清晰的区分,并相信比起消极的心理特质,消极的生理特质更不容易改变, 人也更难控制消极的生理特质的改变。
  由上面的研究结果可见,儿童对于特质的理解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强,他们对于每 种具体的特质所具备的属性(排他性、一致性、稳定性)的认识随着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社会 交往经验的增加在逐渐加深。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不断地认识到,特质作为人的心理特征 ,是具有发展上的稳定性和跨情景的一致性的,每一种不同的特质都会引发出具有不同特点 的行为,而这些行为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细微差别。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