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互联网使用行为的心理学研究

作者:李 瑛 游旭群



  摘要 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部分,对互联网使 用行为的心理机制研究日益成 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人格、心理健康、自我概念及社会支持等心理因素与互联 网使用行为的关系出发,分析和综合了已有的研究及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该领域研究的发 展趋势。
  关键词 互联网 人格特质 心理健康 自我概念 社会支持
  分类号B849
  
  互联网发展之初,仅用于开展科学研究和传递情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互联网旋风开 始席卷全球,互联网的使用以指数形式递增。从用户数量来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 调查报告,截止2007年1月,我国上网用户已达1.37亿,网民普及率突破10%[1]; 从互联网 所提供的服务来看,它已经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几乎每一个方面。无可否认,互联网正在不断 重塑我们的生活。尽管对互联网的作用一直众说纷纭,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却 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互联网使用方面的心理学研究也成为国外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热 点问题之一。这方面的研究中产生了一系列的争论:究竟人们为什么会使用互联网?人们选 择使用某种特定的互联网功能是否有其内在的心理决定因素?互联网会因时空差距的缩小而 拓展人们的生活,还是会使人沉迷于虚拟世界而减少社会交往?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行 为环境,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外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现有结论的验证,还是理论体系的 构建,都存在很多有待探讨的问题。在国内,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 关注互联网对用户心理的影响。
  对互联网使用的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人格特质、心理健康、自尊、社会支持等因素与互 联网使用行为的相互关系方面。以下就从这几个方面对研究的现状略作陈述。
  
  1 互联网使用行为与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
  
  虽然互联网是一个虚拟行为环境,但在这一环境中进行互动的却是现实的人,是具有不同行 为与心理特征的个体。一方面,不同用户对互联网的需要不同,由此可能产生不同的互联网 使用行为。另一方面,相同的互联网服务功能对不同的用户则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 一些心理学家对互联网使用行为与用户人格特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试图发现用户人格特质 对互联网使用行为的作用机制,并了解互联网使用行为对不同人格群体有哪些正面或负面作 用,从而为网站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心理学依据,使互联网服务商可以按照不同的用户需求提 供服务。有的研究者甚至提出应该将互联网建设成一种帮助用户分析其人格特征,进而判断 何种互联网服务更能满足他们需要的工具[2]。
  目前对互联网使用与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所得结论并不一致:一部分研究证明的确可以用某 些人格特征来预测互联网使用[3];另一些研究则表明这二者之间并不相关[ 4]。
  早期的研究没有区分不同的互联网使用功能,而是将互联网使用的时间作为衡量标准。一项 对英国用户的研究表明,过多使用互联网的用户比较内向[5]。
  随着对互联网使用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开始认识到互联网所提供的服务功能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在对互联网使用与人格关系的研究中,出现了 区分服务功能的研究,但这种区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Hamburger和Ben-Artzi[3]开展的一项使用不同互联网服务 功能与人 格特质关系的研究中,他们以72名以色列人为被试,采用包括12种不同服务功能的互联网服 务问卷(Internet-Services Scale, ISS),通过因素分析将互联网服务功能分为三类:社 会服务(参加聊天和讨论组);信息服务(出于工作或学习目的搜索信息),娱乐服务(随 意浏览和看色情网站)。他们发现人格特征与互联网使用呈显著相关,且显示出明显的性别 差异:在男用户中,较多使用互联网娱乐服务的人更加外向,而较多使用互联网信息服务的 人则更为敏感。在女用户中,仅发现互联网社会服务功能的使用与人格特征显著相关,常使 用这种服务的人更内向、更敏感且情绪稳定性差。研究者解释说,这类女用户更多使用社会 服务的原因在于她们希望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她们在互联网这一匿名环境中和其他人聊天 更有安全感,并以此来减少其孤独感。较外向的男用户更多使用娱乐网站是由于他们更喜欢 追求新异刺激。
  类似的研究发现,紧张性较高的用户更多地使用搜索引擎这类以信息为内容的互联网功能 [6]。在一项将互联网功能区分为技术(包括使用BBS,聊天室,个人主页和多角色 扮演游戏) 、信息交换(包括使用电子邮件和信息搜索)和娱乐(包括即时短信和游戏)的研究中,研 究者发现常使用信息交换功能的用户在神经质和乐群性维度上得分较高;常使用娱乐功能的 用户在神经质维度上的得分较高。用神经质可以对信息交换功能的使用进行预测[7] 。
  另一些研究者开展的这类研究却得出了不同结论。一项针对英国互联网用户的人格特征与互 联网服务功能关系的研究中,互联网功能被划分为工作、社会功能、家用和娱乐。结果表明 ,互联网使用行为与人格因素之间相关的比例很小[4]。根据这一研究结果,用户 对互联网 服务的选择使用行为与其人格特征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个体的互联网使用行为可以被看作是 一种消磨时间的娱乐行为,他们选择这一娱乐方式的原因在于其方便即时性。
  造成研究结论如此悬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说明对互联网使用心理的研究是一个新的有待 深入的领域。
  
  2 互联网使用行为与自我概念关系的研究
  
  自尊是自我概念的重要体现,是一种个体对于自身的态度,这种态度会影响到个体的自我感 觉及其自我呈现方式。心理学家指出,高自尊的人比较自信、骄傲和满足;低自尊的人更容 易感觉自己愚笨、羞耻、不合时宜和难为情[8]。因此,高自尊的人通常是自我增 强和自我 展示取向,而低自尊的人倾向于自我保护取向。一个自我增强(self-enhancer)的人行事 时,会寻找一种可见的行为背景,从而获取赢得名誉的最大机会,这种人非常自信,而且敢 于承担期望落空的危险。一个自我保护的人,会谨小慎微地采用逃避的方法,以避免一切有 可能使其当众出丑的情境,为了不使自己难堪或遭到拒绝,他们宁可放弃成功和荣誉[ 9]。
  有研究者认为互联网给低自尊的人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因为他们躲在保护壳下和他 人对话,这样就可以免受伤害[10]。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及其所提供的个人空间, 人们可以 通过自我暴露来冒险,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交流培养社会交往技巧,展示他们羞于在传统交流 中表现出来的自信。因此,比起传统的交流方式,用计算机进行交流的用户较少有羞耻感, 也较少感觉到在被别人评价[11]。此外,研究发现人们寻求自尊是因为它和人的支 配感相关[12]。低自尊的人常感觉到无法控制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事,难以左右别 人对自己 的看法; 而在互联网中他们能对暴露的信息进行控制,只让其他人了解自己希望别人知道的部分,通 过扮演新的自我或控制自我暴露的程度来增强自己的支配感。因此,互联网使用与个体的自 尊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相关。
  已有的研究表明,互联网使用的确与个体的自尊有密切关系。早期的这类研究断言互联网使 用会导致社会互动减少,因此有损于自我价值的提升[13]。研究发现,由于互联网 为无法适 应现实生活的人提供了一种逃避方式,因此,低自尊的用户表现出更多的互联网相关问题( 比如成瘾)[14]。一项研究在区分了互联网功能之后,发现热衷于玩电子游戏的女 用户自尊 较低[15]。然而,一项对聊天室用户的追踪研究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互动后,他 们的社会 支持与自尊都有所提高[16]。另一类似研究发现,自尊和用于网上浏览或其他 非交流活 动的时间呈负相关[17]。自尊的高低还与个体对交流形式的偏好有关。高自尊的人 在面对面 交流过程中能了解到更多信息,而低自尊的人在互联网交流过程中了解的信息更多;高自尊 的人认为面对面的方式更利于与人交流,低自尊的人则发现通过互联网与人进行交流更容易 [18]。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对自尊的影响可能和它的用途有关:用互联 网与他人 联系可能会因提供与他人积极互动的方式而提升自尊,而将它用于逃避现实则可能因减少人 际互动造成自尊问题。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