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中国聋人高等教育:现状、需求和建议
作者:Patricia A.Mudgett-DeCaro James J.DeCaro 刘玉芳
摘 要 本研究通过对聋人和从事及关注聋人高等教育人士的调查采访,分析和揭示了中国聋人高等教育成就、需求和挑战,为改进中国聋人教育提出了建议。调查显示,中国聋人高中教育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试现象比较严重;聋人大学专业的设立十分有限;聋人大学教育设置形式单一,为在普通大学就读的个别聋人提供相应的帮助有限。重视提高聋人教育质量,增加专业使其多样化,创造让聋生随班就读的课程或专业的条件,改善聋生大学入学前的教育现状和改变社会对聋人的看法等是目前中国政府极需重视的方面。关键词 聋人 高等教育
分类号 G762
1 引言
中国第一所招收聋人的高等教育机构是长春大学。1991年天津聋人理工学院在天津理工大学成立,为聋人提供三年技术专业的大专学历。此后北京联合大学设立了另一个全国范围招生的高等特教学院。
聋人大学招生实行单独考试。其结果是,各个大学的招生考试内容和难易程度各不相同[1]。许多聋人高中应付高考,从而忽略了基础知识的教育和学习。由于没有统一的聋人大学入学考试,高中学生要准备所有的聋人大学入学考试,压力很大。目前中国只有极少数聋学生能通过全国统一大学招生考试。即便通过考试进入普通大学学习,他们也很少能在课堂上得到相应的帮助[2]。
聋人高校大部分是以职业教育为主,最近才增设了计算机课,聋学生的大学专业选择十分有限[3]。TaTa指出中国留美聋人学生呼吁政府给聋人开设更多的专业[4]。中国残联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要求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根据地方就业市场需求,兼顾残疾学生的特点开设更多的专业。
由高等聋教育网和日本财团等赞助,罗切斯特理工大学附属的国家聋人技术学院负责组织开展了中国聋人高等教育项目的研究工作。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收集、汇总聋人和从事及关注聋人教育人士的意见,研究快速发展起来的中国聋人高等教育,进一步促进当前中国聋人高等教育的发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广泛收集从事聋人高等教育及对这方面感兴趣人士的意见和看法是非常重要的。经过一位资深的特殊教育专家的帮助推荐、联系访谈,我们确定了12位聋人,26位健听人共38人为调查对象。其中,有11位聋人大学负责人或所派代表,6位聋校负责人,3位残联人士,7位大学教师 (6位健听,1位聋人),3位中学聋人教师,3位聋人大学毕业生,5位聋人大学在校生。
2.2 研究工具
在充分收集阅读现有的关于中国聋人教育的文献基础上,根据文献里引申出来的兴趣点和问题,草拟了采访提纲。期间,借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教师访美的机会,请他们帮助审核采访提纲的合适性,推荐采访对象,介绍中国文化。根据他们的意见,进一步修改了采访提纲。然后挑选在美 国纽约州罗切斯特理工大学的3名中国留学生进行试点访谈。3名访谈的中国留学生中,一位是健听生,一位是聋生,一位是聋人毕业生。这些试点采访是为了让研究人员确保采访问题不会有歧义,并符合中国语言的表达形式。
试点采访以后,我们根据被采访对象的职位和对问题看法的不同角度,分别设计了针对大学负责人、聋校负责人、政府官员、聋人社区领导、聋人大学生及大学教师在内的不同采访提纲。采访提纲主要围绕如下几个专题:(1)学校历史;(2)政府角色;(3)大学在聋教方面的作用;(4)为聋人大学生开设的专业;(5)入学程序;(6)大学教师;(7)辅助设施;(8)学生特点;(9)合作伙伴;(10)就业;(11)对发展聋人高等教育的总体设想和建议。
2.3 研究方法
在2002年11月到2004年2月期间,我们采用面谈和远程视频会议的方式进行了采访。采访分别是在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大学聋人技术学院和中国的两个大城市实施的。每次采访大约进行1到2个小时。采访健听人时进行录音,然后由专业打字员录入成文。采访聋人时进行录像,然后将手语转成口语并进行录音,再由专业打字员录入成文。
访谈采取标准的半结构方法,即采用预先设计的问题提问,然后现场补充追问细节问题。采访的标准规则是,采访时提的问题必须是开放的,被采访者可以充分发挥,然后就他们提出的看法或意见做进一步的探讨。新的话题经常在采访过程中涌现,后来的采访会相应增加这些话题,用来听取不同意见。如果问题太简明,答案会局限在研究员已经知道的范围内,也不会引出新的话题。“采用从个别到一般的诱导方法,研究者去发现研究结果而不是去预期设想研究结果”。[5]研究不熟悉的文化和不熟悉的群体时,这一方法尤其重要。在质的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是默契的合作者和倾听者。被采访对象才是在这个领域里具有实践经验的行家。
质的研究者要用被采访者的语言、按被采访者的条件直接和他们交流,力图了解被采访者对他们生活里的真实事件和生活特征的看法及理解。因此,质的调查研究一定要允许被采访者对事件有未预料到的解释,即研究者没能察觉或思考到的解释。由于每位参与访谈的人带来新的想法或解说,访谈必须坚持至少部分“开放式”,允许“发现新东西”。
质的研究中效度是非常重要的。效度在任何研究中都非常重要。内部效度检验指研究者的分类和解释与实际存在的模式之间的一致程度。外部效度指的是能把这些结果应用到其它情况下。
很多因素,包括:参与者(也叫被访者)的选择、成熟度、参与者的流失、个人经历、采访者作为收集资料的工具在观察和采访过程中的偏见都会干扰内部效度,即干扰研究者解释的准确程度。这项研究采取了一些重要策略来减少这些干扰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选择被访者时,确定选择那些具有这方面知识的人。在这项研究中,行政领导、大学教师、学生、政府人士和聋人群体的成员接受了采访。这些被访者有聋人也有健听人。目标是尽可能获取对相似话题中的许多不同看法。由于距离、经费和时间有限,被访者只从两个城市里的两所大学选择(除了有些学校行政领导是从别的城市来参加会议)。因为每个参与者只被采访一次,此研究较少担心因被访者成熟方面的因素和参与者的流失造成的影响。
按照惯例,质的研究往往比量的研究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收集资料。研究者必须竭尽全力去理解研究对象的周遭环境。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坚持阅读文献综述,和中国人深入地讨论中国文化、信仰、历史和政治。研究者多次与中国人(包括聋人和健听人)讨论看法来检查自己是否理解正确。在这项研究进展的同时聋人教育发展变化很大,我们随时向中国行家咨询,跟踪变化。
研究者在实地考察和采访时写下详细的笔记,记录周遭环境。也叫 “详细的描述”和“充分翔实的实地考察笔记”。在这项研究中,采访结束后,采访小组记录他们的观察,对采访事件的理解和印象。
研究程序的每一步骤都要有详细地描述和解释,以保证阅读这项研究报告的读者确切了解这项研究是怎样进行的。如果他们愿意,还能仿照同样的研究方法去做研究。
理想的质的研究是在自然状态下观察或采访。此项研究做不到这一点。有些被访者是在会议期间接受采访,其它是通过可视电话采访的,还有一些人是在美国参观考察时接受采访的。
同事监督(汇报会)指的是与有资历的同事讨论、审视研究方法的信、效度。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经常与在中国的和在美国的中国聋和健听同事讨论这个问题。
被访者的原话通常被逐词逐句地引用,作为补充说明。在这项研究中,引用原话可能存在两种不同语种之间翻译所带来的误差,即汉语和英语间、中国手语和美国手语间的误差。为了减少这种错误,研究者直接与被访者核实,并采用录音和录像的方法确保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