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再论如何激发特殊儿童学习动机:特殊儿童学与教的心理学研究(II)

作者:孟万金 刘玉娟



  摘 要 ARCS动机模式因其简单而具有操作性,适宜于在特殊教育中推广。本文以ARCS动机模式为理论基础,从注意(attention)、相关性(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满足感(satisfaction)四个方面初步探讨激发特殊儿童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以期为特殊教育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 特殊儿童 学习动机 ARCS动机模式 教学策略
  分类号 G760
  
  《中国特殊教育》2007年7月发表了“论如何激发特殊儿童学习动机——ARCS动机模式及其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I)”[1]。介绍了ARCS动机模式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ARCS模式包含了4个要素:注意、相关性、自信心、满足感,每个要素下都包含多个亚类,本文将进一步阐述这些亚类,并据此介绍ARCS动机模式的教学设计策略,以期为如何激发特殊儿童的学习动机提供借鉴。
  
  1 如何吸引注意力
  
  根据ARCS动机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吸引并维持注意力是激发动机的第一步,吸引并维持注意的策略既包括一些简单的知觉也包括能够唤醒深度好奇心的探询唤醒(见表1)。
  第一个亚类A1为知觉唤醒,它的主要特点是利用教学语言和行为来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主要利用的是感观刺激。对于聋生来说,可以利用视觉刺激,比如可在黑板贴上一张新海报,先用黑色纸将其掩盖,教师在恰当的时间把遮盖的纸揭掉;对于视障学生,就可以利用声音刺激,比如一个突然的出乎意料的声音或是片刻的安静。但这种获取注意的策略效果很短暂,必须再有其它维持动机的策略跟上。
  第二个亚类 A2为探询(Inquiry)唤醒,它能够有效地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在具体教学中,可以使用质询教学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也就是说,设计一系列和学生所要学习的专题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层层递近,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展开开放式的讨论,通过讨论和教师的引导,逐步接近他们最终要掌握的内容。
  归纳式的教学法比演绎式的教学法在科学学科中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探询欲。例如,给学生呈现一些模拟的事件,并给出不同类型的需要解决的问题,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并归纳科学问题的内部原理。这种教学法不仅能很大程度地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教学者从中研究学生的认知过程。
  另外一种吸引并维持注意力的方法就是增加多变性(A3)。人们喜欢在形式和程序上的一致性,但是他们也喜欢时常有些变化从而激发兴趣。太多的变化会使人不适,但过于单一同样也会让人厌倦。对于感观有残疾的学生来说,由于生理因素的制约,接触到新异刺激的机会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多变性”也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习动机。
  
  
   2 如何建立相关性
  
  所谓相关性就是所学内容是否与学生的自身成长存在相关,是否为学生的兴趣所在或是对学生来说很有用。一些课程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来说有着显见的相关性,比如体育课和学生的天性相符是他们的兴趣所在,而一些职业技能课对学生来说也有着直接的明了的应用性。而另外一些课程,比如语文课或是科学科目尽管具有长远的效益,但没有明显的或是直接的相关性。这就需要教师考虑如何根据有特殊需要学生的心理和现实需要建立相关性。建立相关性有三种策略(见图2):和学生的目标建立联系、和学生的动机相匹配、和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相联系。
  第一个策略是和学生的目标建立相关(R1),也就是说在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目标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这一策略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从多个角度让学生了解到所学内容的价值,让他们从内心认识到所学内容的重要性。如,对于残疾学生来说,接受职业教育有一技之长是他们最主要的学习目标之一,而科学科目讲解的一些原理则有利于他们学习职业技能,在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在这方面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个策略是和学生的动机相匹配(R2)。利用成功的经验让残疾学生认识到他通过学习也能取得成功,比如让他们观看一些在各级评比中获奖的残疾学生的奋斗过程,通过这种观摩来发展学生的成就动机需要。
  第三个策略是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R3)。例如,给肢体残疾或聋生、弱智生在社会课上教授道路安全规则,以互动的录像和超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现这些规则所能带给他们的直接利益。学生观察那些遵守了规则与违背了规则的孩子的后果,并且他们还参与到模拟中,由他们来决定特定情境中的行为。他们就能看到他们的选择所带来的戏剧性的结果。这种模拟建立起了道路安全规则与学生实际经验间的相关(R3),除能够建立相关性以外,还能激发高水平的好奇心。
  
  
  3 如何建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让学生相信他们会成功,并能够控制自己的成功。有多种方式帮助学习者通过建立对成功的真实的期望发展自信心,(见表3)。第一点是简单地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期望是什么(C1)。通过提供给学习者目标,他们能够更好地以建设性的方式聚焦他们的学习。另外一点是通过使用恰当的挑战水平并且避免因失败引起的过度焦虑提供给他们成功的机会(C2)。然而,自身的成功未必能够一直提升自信。让学习者认识到他们成功是由于他们具备成功的能力并且努力工作,这一点也很重要。如果他们认为他们成功仅仅是因为任务简单,他们很幸运,或者是由于教师的偏向,他们还是不会对将来的成功充满信心(C3)。
  
  
   4 如何提供满足感
  
  满足感是指通过内部或外部的刺激强化学生的成就感。可以通过建立内部满足感、外部鼓励以及增加公平感给学生提供满足感(见表4)。
  增强内部满足感是指提供适宜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掌握学习内容,并且还能够将学习内容应用于实践,使他们从心理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认同感(S1)。与普通学生相比,残疾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体验到较多的挫折感,而一个人较高的内部满足感往往来源于对自身行为所带来的积极结果的体验。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设置不同的难度阶层,采用“小步子”教学法让残疾学生体验到成功感。也可以让学生一起学习,鼓励他们互相帮助并且分享彼此的成功,从而增强积极的心理体验。在互动的学习活动中[2][3],学生在学习和操作后能够即时体验到他们行为结果的反馈。因为在大多数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必须在课堂中连续学习,没有机会应用所学知识并得到相应的积极反馈,而合作互动式的学习恰好能弥补这一缺点。
  外部奖励(S2)也能给学习者提供满意感。外部奖励通常采用的是传统的强化方式,比如来自教师的积极评价,经验证明这对学生来说具有强有力的效果。警告也是一种强化物,但是它必须是有建设性的,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也必须以一种公平的、平等的方式使用(S3)。如果教师不能客观公正地提供反馈和评分,那么学生的满足感会很快消失。
  
  
   5 小结
  
  ARCS动机模式是一种整合了多种动机概念及理论的方法,它既有理论基础又提供了应用的指导原则。它所包含的四个基本要素是建立在对动机的基础研究之上的,是建立在对动机、行为和教育影响的宏观模式之上的,因而具有跨文化跨人群的普适性。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对不同水平的亚类和动机策略进行修改从而适用于不同的情境。
  但是,在应用于特殊教育时需注意以下两点:
  (1)对学生群体进行分析,依据学生群体的具体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动机激发策略。对于特殊儿童来说,可能并不需要在注意、相关性、自信心、满足感四个方面都予以关注,而是针对其最需要的方面“雪中送碳”。比如,对于有注意力缺陷的学生,应加强对“吸引注意力”的教学设计;而对于有情绪障碍的学生,则应该在增强自信心、提供满足感方面予以倾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