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口吃的理论模型与最新研究进展

作者:陈春勇



  摘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口吃的几种理论模型,包括言语错误侦察模型和内隐修复假设、要求和能力模型、口吃的神经心理语言学功能理论、言语运动控制失调假设和口吃的时间压力假设,并综述了口吃的最新研究进展, 主要是脑功能成像研究、口吃的基因研究和对儿童口吃者的研究。
  关键词 口吃 理论模型 最新进展
  分类号B842.5
  
  1引言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口吃是指虽然知道自己想说的确切言语,但因为不随意的音节重复、拖长或停顿而不能及时说出[1]。口吃发生的情境和严重性具有很高的可变性,随口吃者个体和情境的变化而不同。在延迟说话、延迟听觉反馈和合声说话等流利诱导技术下,口吃可以减轻甚至消失。有研究者认为,发展性口吃的自发恢复可以持续到16岁,甚至在成年期仍然有口吃自发恢复的情况,但是否属于 “自然的”恢复值得怀疑[2]。发展性口吃的流行率高达1%左右。通常,口吃研究和治疗领域主要涉及发展性口吃(若未特别注明,以下所说口吃均指发展性口吃)。
  
  2口吃的理论模型
  
  2.1言语错误侦察模型和内隐修复假设
  言语控制是说话者检查其言语的正确性和合适性的过程。说话者能中断错误或不恰当的说话以便修复。言语控制的最详细的理论之一是Levelt 于1989年提出来的[3]。在Levelt的模型中,言语产生包括概念化、言语组织和发音过程。另外,存在一个主要通过知觉加工的控制机制,即说话者通过分析自己的内部言语和外部言语以侦察自己的错误。Levelt 假定在概念化阶段存在仅有的一个中央控制器,接收来自三个通道或环路的信息:概念环路、内部环路、听觉环路。首先,概念化后,概念环路检查适当的前语言信息;其次,组织化后,内部环路在发音之前检查语音计划;最后,外部言语产生后,理解系统能够分析言语。听觉环路通过这种方式侦察出错误,从而实现“自我修复”。这个模型认为,纠正错误几乎是瞬间的、仿佛自动化的;“自我修复”意味着具体监控器的存在;多个局部的、自主的监控器能够观察到言语内部的组织成分,而且可以对来自实际的言语运动和执行系统中传出的、触觉的、本体感受的反馈信息进行调控。
  内隐修复假设 (covert repair hypothesis, 简称CRH) 是Postma 和 Kolk于1993年提出的[4]。他们认为,在发音之前,言语监控机制对错误进行侦察,由于口吃者的语音编码受损,发现语音编码错误后需要进行更正,阻碍了同时进行的发音方式,最终出现不流利。为了解释口吃和正常言语不流畅之间的区别, Postma 提出了另一个假设,认为频繁口吃是由于口吃者产生正确计划的能力受损,需要在运动执行之前反复修复自己的错误言语程序造成的。Postma和Kolk的假设暗示,言语速度加快或者语音激活速度减慢是导致口吃的原因。当口吃者开始和维持说话的速度快于激活缓慢的语音编码系统(试图更快地挑选语音)时,就造成时间上的“匹配错误”,增加了语音误选的机会即挑选的语音并非预期的语音。一旦错误被口吃者侦察或发觉,就会导致自我修复或纠正,出现口吃。
  错误侦察模型实质上认为口吃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说话者对自身语音的觉察,而自我修复假设则关注言语产出的自我调控,但二者还是有关联的,因为只有言语过程中的监控器先侦察出错误,口吃的理论模型与最新研究进展/陈春勇才能在发音之前进行“内隐修复”。但语音觉察或者语音监控可能只是产生口吃的部分原因。
  2.2要求和能力模型
  要求和能力模型 (Demands and Capacities Model, 简称DCM) 的代表人物Starkweather认为,当环境对儿童讲话流利的要求超出了儿童的认知、语言、运动或者情感能力时,就产生口吃[5]。根据这种观点,先天的言语能力低下或者语言压力使得儿童语言的流利失调。不像其他大多数失调理论,它没有把器官的缺陷看作口吃发生的必要条件。这一理论包括更常见的与预期挣扎理论相联系的环境因素,但它假设儿童产生流利话语的能力不能满足环境的要求,直接导致了说话的中断。
  有研究者指出,这个模型可分为两个基本参数:要求和能力,包括运动、语言、认知、社会情绪等相关领域[6]。“要求”是使儿童产生说话不流利的环境事件 (包括内部环境),它来自诸多方面, 如父母或成年人较快的说话速度, 与语言过度刺激有关的时间压力, 或需要组织复杂的句子, 兴奋和焦虑, 表达复杂思想的过度认知要求。“能力”是发展流利言语的、个人固有的或后天获得的品质,包括流畅而快速地移动发音器官(即快速说话)的能力,组织句子的能力,激动时产生和维持流畅运动的能力,元语言技能等。要求和能力模型的基本前提是,在给定的活动中,当对儿童的要求超出儿童的活动能力时,口吃很可能发生或发展。
  要求和能力模型关注外界对口吃者的要求和口吃者自身的能力,近些年的研究已发现口吃者在与言语相关的能力上与非口吃者在心理(焦虑水平、情绪状态)、生理(运动控制、协调能力)以及社会性(成就感、社会参与性)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因口吃通常发生在幼儿期,尚不知这些差异是口吃之因或口吃之果,尚需更多实验予以验证。
  2.3口吃的神经心理语言学功能理论
  Perkins提出了口吃的神经心理语言学功能理论 (A theory of neuropsylinguistic function in stuttering),用以解释流畅、口吃和非口吃的言语中断[7]。该理论的核心是,言语包括语言和非语言成分,每种成分通过不同的神经系统加工,在一个共同的输出系统中汇聚。流利言语要求这些成份同步整合,否则就会出现不流畅或者口吃,这依赖于时间压力,即要求说话者开始、继续或加速说话的压力。当说话者在时间压力下,语言和非语言成分不同步,而说话者并没有意识到不同步的原因时,就会出现口吃。这些因素对口吃现象的区分是必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口吃可以定义为说话者经历的言语失控。
  神经心理语言学近年来在新技术推动下发展很快,很多研究者都发现口吃者在言语加工的一个或几个阶段中存在异常,包括注意负荷、语音提取、运动准备、运动执行等,但研究结论一致性并不高,对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的机制尚未研究透彻,因此口吃的神经心理语言学功能理论还需进一步验证。
  2.4言语运动控制失调假设和口吃的时间压力假设
  近30年来的主流研究表明,运动控制失调可能至少是口吃的一个因素。这些研究一致表明,口吃者比非口吃者在发动和控制言语运动时有更大困难[8]。在言语运动中,口吃者反应更慢,变异更大;在非言语运动 (如手指按键反应) 中,口吃者通过练习所获得进步更小。
  应当指出,言语运动控制失调假设已被很多研究者认同,然而大多数实验所得出的口吃者与非口吃者之间的差异都是外在表现,对其内在大脑功能与结构的差异研究并不多。近些年来,随着脑成像技术的发展,将在更高层次上验证这种假设。
  口吃的时间压力假设(Time pressure hypotheses)认为,口吃随着时间压力的变化而变化。时间压力包括内部时间压力和外部时间压力[9]。外部时间压力包括要求快速反应、快速说话、为控制对话进行的竞争、迅速的迫使反应 (如按照要求给出说话者的名字和地址)。内部时间压力由两种类型组成:对内部条件的反应 (如激动情绪) 以及对情境条件的反应 (如自尊)。言语运动能力在焦虑和激动条件下降低,在平静状态下提高。有关研究一致表明,可以通过降低时间压力来减少口吃[10]。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