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俄罗斯社会转型时期处境不利儿童道德关怀理念的分析

作者:乌云特娜



  摘要 俄罗斯社会转型之后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时期俄罗斯政府 尤为关注处境 不利儿童群体健康成长的问题,并提出了处境不利儿童道德关怀的理念。此理念的核心目标 就是以平等、理解、尊重、宽容为原则对处境不利儿童实施心灵关怀,抚慰他们的心灵,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关键词 俄罗斯 处境不利儿童 道德关怀 分析
  分类号 G769
  
  俄罗斯社会转型之后,整个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发生了重 要的变化,社会从混乱到逐步趋于稳定。但是由于经济的不稳定性,社会贫富差距加大,人 口素质下降,儿童吸毒、犯罪逐年提高,处境不利儿童群体迅速增长 ,带来了一系列社会后果。如少年儿童的抚养问题、弃婴问题和流浪儿问题等。2003年莫斯 科人权中心的一份报告统计,俄罗斯有近85万孤儿和315万流浪儿,这些孤儿中95%是“社会 孤儿”[1]。目前,俄罗斯政府尤为关注处境不利儿童群体,进行了大量的调研, 制定了若 干政策、规划。目的是保护处境不利儿童,关注社会孤儿、流浪儿、吸毒儿童、特困儿童的 健康成长,呼吁勿放弃处境不利儿童,以道德关怀理念去召唤人们要奉献一颗大爱之心。
  
  1 俄罗斯处境不利儿童道德关怀理念的提出
  
  俄罗斯历来都重视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性和精神性,俄罗斯处境不利儿童道德关怀理念的提出 自然有着深厚的精神思想资源。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 中,各个民族因其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因素固然展现出迥然不同的精神风貌,但任何 一 个民族都不像俄罗斯民族那样独特,任何一个民族的精神都不像俄罗斯民族精神那样复杂。 这是因为俄罗斯民族不仅有着横跨欧亚大陆的幅员辽阔的疆域,而且有着一部起伏跌宕、徘 徊于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历史和一个对俄罗斯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起着奠基作用的东正教。这种 特有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决定了俄罗斯民族特有的心理意识,造就了俄罗斯民族精神 的“两面性”。俄国著名哲学家尼•别尔嘉耶夫曾说,俄罗斯“可能使人神魂颠倒,也可能 使人 大失所望。它最能激起对其热烈的爱,也最能激起对其强烈的恨。”俄罗斯精神最根本的特 征,即 “悖论性”、“矛盾性”。一切对立都可以转变成统一,一切排斥又可以转变成融 合[2]。俄罗斯民族精神的这一特征是在其政治、经济、地理、历史、宗教等诸多条件 的综合作用 下,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形成的。俄罗斯对于弱势人群和处境不利儿童的关注,正是在这种 社会背景中孕育和发展而来的。上世纪20年初,苏联著 名的无产阶级教育家卢那察尔斯基、克鲁普斯卡娅、马卡连柯和苏霍姆林斯基等就对处境不 利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倡导以人道主义教育思想为基本理念,实施“一体 化教 育”促进“一体化社会”的发展。当时针对处境不利儿童贯彻人道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任务 就是培养精神和道德成熟的儿童。俄罗斯社会转型时期,政府提出了处境不利儿童道德关 怀的理念,加强融合教育的思想观念。我们可以从官方的政策文本和当代伦理学家的著 述中寻找到这一理念。在政府一级的文件中多次强调加强处境不利儿童的健康成长,并在*?乌云特娜,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俄罗斯教育、比较教育。E-mail:wuyun tena@yahoo.com.cn。俄罗斯社会转型时期处境不利儿童道德关怀理念的分析/乌云特娜 2004年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制定的《处境不利儿童精神、道德、智慧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 称《纲要》)中提出了道德关怀的理念。《纲要》指出:“号召全国上下关怀社会孤儿、流 浪儿童、吸 毒儿童、特困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要放眼未来,而且也是当务之急。”并要求“全社会工 作者贯 彻道德关怀的理念,给予处境不利儿童心灵上的关怀,使他们能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3]。”儿童精神、自由、道德、生命意义是该《纲要》的主题。精神是社会、国家、经 济,文化建设“永远的推动力”,针对处境不利儿童类群的精神关注是 儿童教育发展的基础。精神是儿童思想形成的基础,是儿童成长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精 神的存在,儿童的心灵世界就会迷失方向,走向自我毁灭[4]
  不仅俄政府关注处境不利儿童,教育理论界也非常关注处境不利儿童。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彼 得罗夫斯基教授在他的著述中也谈到要关怀处境不利儿童,他认为:“处境不利儿童是脆弱 的生命个体,我们社会体现的是一种生命的关怀,把这些生命发展的主动权应还给这些儿童 ,国家就会充满勃勃生机”[5]。俄罗斯著名的伦理学家恰尔科夫所著的处境不利 儿童道德 关怀的教育理论著作同样也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他强调针对处境不利儿童的道德关怀的完整 性。处境不利儿童的世界和生命是完整存在的,他对处境不利儿童道德关怀的研究扎根于儿 童的生命存在中,注重对儿童生命的解说和寻找儿童完整的生活真理。文献中始终贯 穿 着道德关怀的理念,从人性关怀、人情关怀的视角阐述了维护处境不利儿童的尊严,保障处 境不利儿童平等,关注处境不利儿童的困难和要求,满足处境不利儿童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他提出了全社会处境不利儿童服务体系整合的战略,服务的整合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 一,一线服务的整合。第二,过程的整合。第三,策略的整合。他综合了多学科的知识,融 理 性与激情于一体,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把握德育关怀的本质特征,建构了德育关怀的 理论。在他看来,道德关怀不仅是一种情感和德性,还是一种对待生存、生命和生活的态度 ,更是一种实践活动。
  
  2 俄罗斯处境不利儿童道德关怀理念的诠释
  
  2.1 处境不利儿童道德关怀的含义
  俄罗斯学术界对于“处境不利儿童”这一概念,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了各自的界定。首先从经济学视角分析,尼克拉耶夫认为,处境不利儿童是 一个在社会资源配置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 殊儿童群体。他们是在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处于一种无助和无奈状态的儿童群体,无法与其他 正 常儿童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不得不退出学校、社会,日益被边缘化,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共同 特征的处境不利儿童群体。这一概念含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处境不利儿童群体在社会资 源的配置上 不仅体现为经济利益的贫困性,也包括生存权力、发展权利等诸方面的劣势与匮缺;第二,这 一儿童群体存在生活困难且自身无法解决,需要社会的帮助[6]。其次从社会学的视 角分析, 由于社会结构急剧转型和社会关系失调、家庭环境不利,处境不利儿童群体是在遇到社会问 题 的冲击时自身缺乏应变能力而易于遭受挫折的群体。拉多夫耶尔认为,这个儿童群体是无法 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保持个人最基本的生活水准、是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 [7]。再次从教育学视角分析,尼康德罗耶夫指出,儿童的处境不利既是经济意义上 的,也是社 会意义上的,更是教育意义上的。在学校教育中,往往难以保证处境不利儿童群体接受到正 常教育,即便能够获得教育的权利,但他们所拥有的教育资源也相对匮乏,学校生活质量相 对低劣,迫使他们身心结构存在一定问题或缺陷。他认为, 所谓处境不利儿童是指在生活物质条件方面、权利方面 、社会声望方 面、生存能力方面以及生命精神领域处于处境不利,包括残疾儿童、无家可归和无人照顾儿 童、贫困儿童。要较全面地概括处境不利儿童的 内涵,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处境不利儿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它之外还存在着正常儿童群 体,所以从地位、境遇定义比较妥当;第二,处境不利儿童的界定仅仅从经济上讨论仍不完整, 儿童并无固定收入,生活水平较低、受教育少、能力差等同样是正常儿童的特征;第三,处境 不利儿童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它的形成和演变轨迹是社会在一定的发展时期政治经济 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8]。而《纲要》中的处境不利儿童的概念:是指那些由 于不利环 境以及社 会、政治、经济的某些原因,造成的部分儿童处于不利地位,这些儿童在经济上贫困,生活 质量低下,生理上脆弱,心理有创伤,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包括社会孤儿、残 疾儿童、流浪儿童、有轻度犯罪行为的少年儿童、吸毒儿童和贫困地区的儿童[9]
  

[2] [3]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