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5~6岁幼儿社交焦虑、孤独感与父母的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的关系研究

作者:郑 名 路 娟



  摘要 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儿童孤独量表》和《子 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对幼儿园206名5 ~6岁幼儿及其家长进行调查。结果发现,5~6岁幼儿的社交焦虑水平低于学龄期儿童,不 同 性别幼儿在社交焦虑感量表得分上无显著差异,但女孩的总体得分高于男孩;不同性别幼儿 在儿童孤独感量表得分上的差异不显著;不同性别幼儿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各因子上无显 著差异,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长在运气/机遇的信念因子上差异显著;5~6岁幼儿的社交焦虑 感 、孤独感、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及各因子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 对幼儿社交焦虑感具有一定预测力。因此,家长的教育心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5~6幼儿的 社会交往情绪及情感。
  关键词 5~6岁幼儿 社交焦虑 孤独感 心理控制源
  分类号 B844.1
  
  1 问题的提出
  
  社交焦虑和孤独感是儿童经常体验到的情绪状态,也是儿童高发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之一[1] 。社交焦虑不但包括了主观上的焦虑,而且包括了社交回避和苦恼以及害怕否定评价。而孤 独感是指个体感到缺乏社交技巧、缺乏社会信任,感到被孤立的一种主观情感体验。在儿童 的社会化进程中,不良社交情绪的强弱既是社会适应状态的重要指标,也是儿童在交往困难 中寻求帮助的一种重要信号。随着儿童社会化进程的推进,儿童面临的内外压力普遍增多, 其不良的心理体验也随之增加,因此了解儿童交往中的不良情绪体验及其相关因素对其健康 心理的发展极其重要。
  “心理控制源”这一概念来自Rotter的社会学习理论,被认为是有关个人性格及其行动与事 件结局间关系的泛化性期待,它是指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积极、愉快、主动地应付 困难处境,而同时另一些人则表现出消极态度的一种假想的内心状态[2]。人的行 为受其心 理状态的控制,因此父母对子女教育成功与否的态度和看法会影响他们的教养方式及其行为 ,进而影响到孩子的情绪情感体验[3]。而对于5~6岁的年幼儿童而言,其自我意 识和社会 交往技能尚未成熟,但又处于渴望与他人“交朋友”的社会化伊始阶段,父母对其子女教育 的态度和看法对于儿童在社会交往中的情绪情感体验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儿童社会性焦虑感、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越来越受到 国内外的普遍关注,至今已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我国的研究多集中在学龄期儿童和青少 年群体,内容主要涉及儿童所处的环境、师生关系、家庭环境以及儿童自身的特点、学业不 良、同伴接纳、社交自我知觉等因素与其社交焦虑感和孤独感的相关问题,对于学龄前儿童 社交焦虑感和孤独感的研究很少涉及,也缺少两者与教育心理控制源的相关研究。因此,本 研究的目的是要揭示5~6岁儿童社交焦虑感、孤独感以及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的基本特点, 并探寻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提供实证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兰州市两所全日制幼儿园,整群抽取7个大班幼儿,共计206人,男女各半,均为10 3人,男女比例1:1。并将其父母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父母量表206份,共收回175份,其中 有效问卷166份,有效回收率为85.8%。
  
  2.2 研究工具
  2.2.1 采用La Greca等人编制《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1988),该量表共有10个项 目 ,包括两个因子:害怕否定评价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采用3级评分,总分越高,表示焦虑感 越强。为便于幼儿理解,本研究将量表的陈述式判断改为疑问式问答,如将“我害怕在别的 孩子面前做没做过的事情”改为“你害怕在别的孩子面前做没做过的事情吗?”。修改后不 影响量表的信效度,得到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Alpha=0.83(N=206)。
  2.2.2 采用Asher,Hymel等人编制的《儿童孤独量表》(CLS,1984),共有24个项目,16 个条目评定孤独感、社会适应与不适应感以及对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的主观评价,8条为补 充条目,旨在使儿童回答问题更为放松。根据调查对象的理解水平,将量表的陈述方式 进行了修改,如“在幼儿园交新朋友对我很容易。”改为“你在幼儿园交新朋友很容易吗? ”,将“学校”改为 “幼儿园”,将“没有任何朋友”改为“一个朋友都没有”等,修改 后不影响量表的信效度,得到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Alpha=0.78(N=206)。
  2.2.3 采用Campis,Lyman等人编制的《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PLOC,1986),量表 共有47个项目,5个因子(教育成效、父母的责任、子女对父母生活的控制、父母对 运气/机 遇的信念、父母对子女行为的控制),采用5级评分,得到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Alpha= 0.67 (N=166),该量表从心理控制源的角度反映了父母对子女教育成功与失败的看法。
  
  2.3 研究程序
  在带班老师的协助下,对每个幼儿单独施测《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儿童孤独量表》,由 主试宣读指导语,视幼儿完成的进度逐题朗读,一次性完成填写,并将两份量表相应编码。 《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则由幼儿父母亲自填写,在家长接送孩子时交待相关的指导语 和注意事项,次日由老师和研究者回收。
  
  2.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
  
  3 结果
  
  3.1 5~6岁幼儿社交焦虑感和孤独感的基本特点
  研究发现,5~6岁幼儿的社交焦虑水平为M=7.11,儿童社交焦虑量表资 料显示:小学男生均值为8.3,女生均值为9.8[4]。明显低于学龄期儿童。其中,女 孩的得分高于男孩(t=-0.768,p>0.05),但两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已有的研究结 果一致[5]。在害怕否定评价 因子上男孩的评分高于女孩,两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t=0.414,p>0.05)。但在社交回避 及苦恼因子上,女孩的评分明显高于男孩,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显著(t=-2.499,p<0.05 )。(详见表1)
  
  研究显示,5~6岁幼儿孤独感均值为M=32.3,其中男孩孤独感得分略高于女孩,但差异 不显著。(详见表1)
  
  3.2 5~6岁幼儿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的基本特点
  不同性别幼儿的父母在PLOC各因子上的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女孩父母 在教育成效、子女对父母生活的控制、父母对命运/机遇的信念、父母对子女行为的控 制各因子上的得分略高于男孩父母,但男孩父母在父母责任因子上的得分略高于女孩父母( 详见表2)。
   对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的父母 在教育成效、父母的责任、子女的控制、父母的控制各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父母对 命运 /机遇的信念这一因子上差异显著(F=5.097,P<0.01),说明文化程度越高的父母越倾向于 认为好孩子或坏孩子的塑造与养成取决于后天的努力与培养,而非命运、运气、机遇、遗传 等因素的影响,文化程度越低的父母则相反(详见表2)。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