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攻击性儿童行为矫正和认知疗法的个案研究

作者:张 骄 刘云艳



  摘要 文章以一个有攻击行为的儿童为个案,干预方法以正强 化法,惩罚法,贝克认知疗法 ,迈克鲍姆的自我指导训练为主,探索综合矫正的效果。三个月后,该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即摔东西和踢桌椅的行为频率明显下降。最后探讨了行为改变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攻击性儿童 行为矫正 认知疗法
  分类号 G760
  
  1 引言
  
  攻击性行为是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故意伤害他人的心理、身体、物品、权益等,引起他人 痛苦、厌恶等反应的行为(如儿童的骂人、打人、故意损坏他人物品等,都属于攻击行为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取乐性攻击、手段性攻击、敌意性攻击、模仿性攻击 、习惯性攻击[1]。大量理论研究与实践表明,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 会性发展 有明显的不良影响。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到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每个学派都秉承自己深 刻的理论基础对攻击性行为提出了独具特色的解释和应对方案。可是深刻总避免不了片面, 如果只以一个理论模式为基点对儿童的攻击行为进行矫正,效果未必彻底。因此 ,分析儿童早期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及各种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的放矢的综合 性干预教育措施来控制和减少其攻击行为的发生,成为各界教育人士努力和关注的方向。本研究以一个8岁儿童为研究对象,从家庭的角度对其进行干预。主要以行为疗法为主, 并结合认知疗法对其进行综合性干预训练,以期消除其攻击性行为。
  
  2 研究对象
  
  2.1 基本情况
  东东(化名),男,8岁,小学二年级,独生子女。剖腹产,出生后由人工喂养。智力正常。性格活泼好动,比较任性,脾气暴躁,易生气。
  
  2.2 家庭背景
  自幼父母离异,随妈妈、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妈妈无固定职业,性格急躁,对孩子时而宠 爱备至,有求必应,时而粗暴相对。外婆则是溺爱有余,管教不足。外公是一知识分子,主 张讲道理式的教育,但对小孩呵护过于小心。
  
  2.3 问题行为表现
  目前东东的攻击行为主要是其在要求未得到满足的时候发生。7岁以前哭闹为主,7岁以后开 始表现为破坏物品(摔东西、踢桌椅)。主要发生在家中,一般每天发生一到两次,每次持 续时间以其需要得到承诺或满足为止。
  
  3 问题行为分析及诊断
  
  首先是儿童自身的原因。东东属于难养型气质,精力过剩、活动量大、情绪强度高。其次是 家庭原因。一方面,东东的父母性格都比较急躁,这使孩子在潜移 默化中形成了攻击性行为模式。另一方面,其家庭教育方式不一致。妈妈的严厉粗暴、 外 婆的连哄带骗导致了东东情绪的不稳定,价值判断方面的无所适从和认知方面的片 面狭隘。另外 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充分的情感交流。家长很少倾听孩子的想法,也不主动与其交流沟通, 这样 导致孩子的心理压力和感受无处表达和发泄,最后只好采取攻击这种扭曲的方式。*?张骄,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幼儿心理教育。E-mail:banana@swu.edu.cn。
  
  4 矫治措施
  
  4.1 准备工作
  4.1.1 制定计划
  通过对东东两个星期的观察和交谈,对家长的调查,针对其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 ,笔者采用正强化、负惩罚为主,以贝克认知疗法和迈克鲍姆的自我指导训练法为辅的矫治 方案。儿童的攻击性表现形式以摔东西和踢桌椅为主,先从摔东西矫治入手,再扩展到对踢 桌椅等行 为的矫正。全部过程三个月,每一个月为一个阶段。最终矫正目标是将其攻击性 行为从每天两次降低到一月一次或者消失。
  4.1.2 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在矫治前,笔者将矫治计划和方案告诉家长,使家长明确并积极参与到矫治过程中来。
  
  4.2 矫正方法
  4.2.1 正强化
  在需求受阻后以积极行为代替攻击性行为的时候,即时给以一种强化。确定对孩子有效的强 化物,并按刺激量由弱到强的顺序进行排列。主要有消费性强化物:如喜欢吃的东西和玩具 ;活动性强化物:如看奥特曼动画片,画画,帮妈妈做菜、尤其炸馒头片,打乒乓球;社会 性强化物:如家长的微笑、拥抱和表扬。
  4.2.2惩罚法
  在儿童出现攻击行为的时候,及时施予一种厌恶刺激或惩罚物,以此来阻止或消除这种不良 行为。根据东东的情况,本研究中主要采取暂停和剥夺其兴趣活动为主要惩罚方式,与正强 化相呼应,即所谓的“大棒加胡萝卜”策略。
  4.2.3 贝克认知疗法
  强调儿童对自己行为的认识,注意通过直接干预和重建等手段来改变其认知,从而改变其行 为。在此疗法中赋予该儿童更多的责任,使其在整个过程中承担一种主动的角色[2] 。
  4.2.4 迈克鲍姆的自我指导训练法。
  主要通过教会儿童自我指导,正确对待产生焦虑和应激情景的刺激,从而形成良好的应答 行为来取代不良行为。主要可以分为自我观察,开始一种新的自我对话,学习新的技能三个 阶段[3]
  
  4.3 矫正过程
  4.3.1 第一阶段(矫正的第一个月)
  以矫正摔东西行为作为开端,选择不相容行为进行强化。笔者在和东东建立良好关系后,要 求东东在生气时不可以随便摔东西,如果生气了就在白纸上画画或者乱涂鸦。如果做到,那 么妈妈就会给他买喜欢吃的巧克力做为奖励。否则就取消晚上看动画片的活动。
  同时进行贝克认知疗法。首先笔者在矫正前与君君建立起了相互比较信任的良好关系。在此 基础上了解、分析他的认知活动和存在的错误想法。例如有一次东东因为妈妈拒绝给他买 玩具,于是就大发脾气,乱扔东西。待他平静后,通过提问和自我审查的技术确定了其问题 所在。东东一方面认为可以通过摔东西等攻击行为使妈妈最后答应他的要求。另一方面认为 妈妈没有满足他的要求就是不爱他的表现。由此笔者发现东东的这种不良认知结构是早期家 长的娇纵和缺乏父爱所导致,于是请家长配合,首先要统一教养方式,对其不合理的要求不 予 满足,并建议采用冷处理平息其激动情绪。这样让孩子通过真实性检验使其发现自己的消 极认知观念是不符合实际的。自己破坏东西并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 相反还会受到惩罚。同时通过摆事实、举实例来让他重新认识家人其实都很爱他,未满足他 的要求,是因为各种客观原因。
  经过一个月的训练,东东变成每天发一次脾气,摔东西的频率逐渐降到每周2-3次。
  4.3.2 第二阶段(矫正的第二个月)
  继续对前期不相容的行为进行强化,同时对其踢桌椅等破坏行为选择新的不相容行为,增加 活动性强化物。笔者告诉东东如果他能在发脾气的时候不摔东西和不踢桌椅,并能在四天内 保持良好行为,那么星期五晚上就可以和妈妈一起做饭,并且奖励他独自炸馒头片。如果他 能做到一星期都不发脾气、破坏物品,那么周末一家人就会带他到体育馆和小朋友一起打乒 乓球(这是东东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否则就会撤消这些活动。在此期间,笔者也 提醒 家长无论奖惩,一定要遵守承诺和规则,并且保持一致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有助于矫正方 案顺利实施。
  笔者通过与东东进一步地交谈、接触,鼓励他矫正其认知上的歪曲与错误,逐步帮助他建立 一些新的正确认知。使其逐步地去自我中心化。如在发脾气前自我反省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 ,或者教给他一些新的交流技巧,以与家长商量和沟通的方法代替以往的乱摔东西。
  在矫正取得一定效果的时候,开始辅以自我指导训练法,来进一步帮助东东克服攻击行为 。首先通过前期的认知疗法,东东已经知道有些想法不合适。然后笔者 示范适当的行为,并口头说明有效的活动方式及策略,让孩子宣称自己能胜任并打消乱摔东 西的念头。接着指导他配合口头说明,先自导自演几次,再经过想象在内心重复演练几次。 下一步让儿童进行“应激预习”,让他回忆以前碰到过的应激情景,从中让他学习适宜的 应答技能[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