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及心理成长状况的比较研究

作者:田录梅 张丽军 裴丹莹



  摘要 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比较了父亲或母亲出国打工留在国内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心理成长状况。结果发现,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质量和心理成长状况较差,具体表现为他们受到父母更多的主观控制,学习成绩较少得到父母的满意,对学习成绩的自我评价更低,班主任与他们的交流更多,更看重金钱,不快乐的儿童更多,希望高中毕业后出国挣大钱的人也更多等。这提示父母出国打工者的留守儿童同样是一个需要特别关爱和特别指导的群体。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出国打工 学习生活 心理成长
  分类号 B844.1
  
  1 引言
  
  2006年9月14日,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作了《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讲话指出:“一定要站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局高度……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她特别指出,调查研究是开展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方法。
  国内有学者指出,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及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随着国家对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纵观现有文献不难发现,这些研究几乎全部以进城的农民工子女为研究对象,而明显忽略了另一个留守儿童群体,即父母出国打工的留守儿童,尽管这些留守儿童不一定都是农村儿童,但作为留守家庭的儿童,他们的学习、生活与心理成长同样会受到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速度加快,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选择出国打工,尤其是一些临近边境的省份,比如东北三省和新疆的周边地区等,出国打工者的队伍迅速壮大。与父母进城务工的留守儿童相比,这些出国打工者的孩子可能有其新的特点,比如,出国打工和进城打工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非常不同,相比后者,前者往往还带有一种荣耀,挣钱也往往更多。但同时出国打工者在外逗留的时间也往往更长更连续、与子女联系更少等,这就很可能使他们的子女受到较复杂的影响。遗憾的是,在目前研究留守儿童的有限文献尤其是调查研究中显然对这一群体缺乏关注。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以吉林省珲春市一所规模较大的小学3~6年级的小学生209人为调查对象,对留守儿童(父母一方或双方出国打工)和非留守儿童(父母未出国打工)的学习、生活和心理成长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珲春市是吉林省临近朝鲜的一座城市,居民多为朝族人,具有先天语言优势,出国(一般是韩国)务工者比例相当高。我们期待以对这所城市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调查结果抛砖引玉引起国内学界对这一群体的更多关注。
  
  2 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吉林省珲春市第一实验小学小学生共209人,其中留守儿童103人,非留守儿童100人,有6人未报告父母情况,因此有效调查对象共203人。其中男生94人,女生108人,1人未指明性别,年龄在9~14岁,平均年龄12.05岁。
  
  2.2调查问卷
  根据已有成型问卷和本研究的研究目的自编问卷,问卷题目涉及两个大的方面:(1)学习、生活情况。学习、生活情况又包括家庭中、学校中和课外班三个方面的内容:家庭中的学习、生活情况,主要是父母对孩子学习、生活的关注情况,包括9个项目,所有项目皆作“是/否”或“满意/不满意”等肯定性或否定性回答;学校中的学习、生活情况,主要是儿童在课堂的表现及老师对孩子学习的关注情况,包括8个项目,李克特5点计分,得分越高其相应的评价越低;儿童参加课外班的情况,包括11种课外班供儿童选择,并有两道题目分别调查儿童是否喜欢参加这些课外班以及是否认为参加课外班是重要的。(2)心理成长情况。该部分内容包括孤独感、快乐感、金钱观、未来观、兴趣爱好、未来理想等各个方面,共10个项目,回答“是”或“否”。
  
  2.3研究程序
  以班级为单位团体施测问卷并当场回收问卷。
  
  2.4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11.5处理、分析数据。
  
  3 结果与讨论
  
  3.1学习、生活情况
  3.1.1家庭中的学习、生活
  对两类儿童在家庭中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百分比统计,结果(见表1)发现:(1)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在做事时必须经过父母同意的人数比例更高(分别占87.3%和73.0%),其父母对自己现在的学习成绩满意的比例则更低(分别是69.9%和89.0%),经非参数检验,两类儿童在这两个方面的差异均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性(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z=2.54,p<0.05;z=-3.35,p<0.01),其余差异不明显。这可能意味着尽管留守儿童的父母有一方或双方不在身边,但父母对孩子的监管却更为严厉,从而恰恰反映出父母对孩子不在双亲身边的一种担忧。也正是因为父母有一方甚至双方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很可能因缺乏及时的指导和足够的监督而不如非留守儿童的成绩更令人满意,由于本次调查没有调查儿童的实际学习成绩,因此,这一推断尚需验证。(2)无论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父母对每次考试成绩都关心的比例高达95%以上,父母满意孩子作业的比例也都高于90%。这反映了中国父母对儿童考试成绩的普遍重视,也反映出这些儿童对作业的态度也都比较认真。
  
  由此可见,在调查的这几个项目中,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主要受到影响的是父母对其现在学习成绩的满意程度和父母对其行为的控制程度。这既可能反映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可能受到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也可能意味着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不在儿童身边而对这些留守儿童的担忧和高控制性。当然,这种高控制性更可能是一种主观愿望,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一方甚至双方都不在身边,对儿童的监督和控制从客观上说往往很难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也许会导致更大的问题,比如,本调查中留守儿童“经常觉得累”的比例也高于非留守儿童,尽管差异不是很明显,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留守儿童的身心负担更大。
  
  3.1.2学校中的学习、生活
  对两类儿童在学校中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百分比统计,结果(见表2)发现,留守儿童对学习成绩的自我评价比非留守儿童偏低,课堂上主动发言和认真听讲的情况也不如非留守儿童,他们比非留守儿童更高地评价班主任和同学对自己的喜欢以及课后班主任与自己的沟通情况。其中,差异最明显(独立样本t检验t=2.05,p<0.05)的是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回答课后班主任更多、更经常地与之沟通、交流,其次是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对学习成绩的自我评价低(达到统计上的边缘显著性,t=-1.76,p=0.08)。这说明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至少是对该成绩的自我评价)还是受到了父母出国的影响,而班主任与留守儿童沟通更多,这在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