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语义范畴特异性损伤:研究现状和理论

作者:方燕红 张积家



  摘要:语义范畴特异性损伤是指脑损伤病人识别某个或某些特定范畴物体的能力出现选择性损伤,而识别其他范畴物体的能力则保持相对完好的一种神经心理现象。人们采用了多种方法研究语义范畴特异性损伤现象,发现大多数患者表现为生物范畴的特殊损伤。这一现象引发了许多新理论和新观点,推动了语义表征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语义范畴特异性损伤生物体非生物体
  分类号:B842
  
  语义范畴特异性损伤(category—specific semanticdeficits),是指脑损伤病人识别某个或某些特定范畴物体的能力出现选择性损伤,而识别其他范畴物体的能力则保持相对完好的一种神经心理现象。物体的范畴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前者主要指动物、果蔬及人体器官,后者指人造物,包括家具、工具、乐器等。语义范畴特异性损伤研究虽然历史较短,然而,语义范畴特异性损伤表现形式的复杂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以及理论观点的丰富性,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1 语义范畴特异性损伤的研究现状
  
  1.1 损伤模式
  Warrington等首次发现了生物范畴语义知识的特异性损伤。他们发现,两例刚从单纯性疱疹脑炎(herpes simplex encephalitis,HSE)中恢复的患者,在命名生物体和理解生物体时存在明显障碍,但在命名无生命物体时没有困难。自那时起至今,研究者相继报道了100多例范畴特异性损伤的患者,大多数患者(约占3/4)表现为生物范畴受损而非生物范畴相对保持完好。在同一测验中,被试在生物范畴上的得分明显低于非生物范畴的得分。相反的损伤模式,即患者的非生物范畴知识选择性损伤而生物范畴知识相对保持完好的现象也时有报道,这一小部分患者(约占114)在生物范畴上的得分相对好于非生物范畴。在Capitani等人回顾的79个个案中,61例表现出生物范畴损伤,18例表现为人造物损伤。
  但是,语义范畴特异性损伤并不是“全或无”的现象,它既不意味着某个范畴知识的完全损伤,也不意味着另一个范畴知识的完整无损,只是表示低于正常水平的程度。在生物范畴中,有的患者人体器官知识相对保持完整,出现动物和果蔬的语义知识损伤;另一些患者的果蔬知识损伤程度大于动物知识的损伤程度;更多的患者表现为动物范畴知识的选择性损伤但果蔬范畴的知识保持相对完好。在非生物范畴中,有的患者识别较小的“可操纵”项目(如办公用具和厨具)困难大,识别较大的人造物体(如交通工具)困难小;有的患者乐器知识的损伤程度大,家具和衣物知识的损伤程度小。小范畴的损伤模式因检测任务不同而不同,即使对于同一范畴,患者在不同的语义任务中的成绩也不。
  
  1.2 研究范式
  由于脑损伤的患者人口比例很小,无法获得大量的研究对象,所以,目前研究者主要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使用不同的语义任务来探讨脑损伤病人的语义范畴特异性损伤。主要有如下的研究范式:
  (1)命名。向被试呈现生物体(如兔、白菜)和无生物体(如床、火车)的黑白简单线条图片,要求被试说出图片所代表的物体的名称。或者要求被试根据主试的描述(如“有刺、蛰人、吸花粉酿蜜”)说出相应的物体名称(如“蜜蜂”)。
  (2)分类。一种方法是给被试展示一些来自不同范畴(动物、果蔬、人造物)的词汇,要求被试把这些词汇分成不同的类别,分析被试的分类。另一种方法是向被试呈现一对单词,要求被试判断这两个词是否属于同一类别。如呈现“松鼠”和“老虎”、“床”和“办公桌”,要求被试判断这两个词所代表事物是否来自同一范畴。
  (3)定义。以视觉的或听觉的形式呈现一个词,要求被试描述词所代表的事物,如“公共汽车”,被试要能说出“大的交通工具,有位置可供人们坐,有司机”等。
  (4)记忆提取。要求被试凭借记忆说出识别某一物体的关键部位或关键特征,例如,对于“大象”而言,要求被试说出“鼻子”这一关键部位,对于“兔子”而言,要求被试说出“耳朵长”这一关键特征。
  (5)特征决定。要求被试决定某一视觉特征是否属于某一物体。如要求被试决定“锯”是否有“刀刃”,“苍蝇”是否有“翅膀”等问题。
  (6)部分/整体匹配。对每一种物体,主试一般交给被试5幅图画,第一幅图画为生物体或非生物体的头部,其余4幅图画为生物体或非生物体的后半部分,属于选择项,要求被试在这4幅图中找出能与第一幅图画搭配构成一个真实物体的图片。4幅图片中只有一幅是正确项,3幅是干扰项,这些干扰项是识别对应物体的关键部位。例如,对于“兔子”,第一幅图画是兔子的头部(包括眼睛、耳朵、嘴巴),其余4幅图画分别为松鼠的后半部分、熊的后半部分、兔子的后半部分和浣熊的后半部分,要求被试找出哪一幅画同第一幅画匹配。
  (7)物体决定。给被试呈现若干幅真实物体和假的物体(由两个真实物体的不同部位构成,在生活中并不存在)图片,要求被试判断物体的真假。如把兔子的头和松鼠的尾巴组合构成似兔非兔,似松鼠非松鼠的假的物体,对此,被试应作出“假”的判断。
  (8)属性功能判断。给被试视觉地或听觉地呈现有关某一物体的某种属性或功能的句子,要求被试做出“是”或“否”的回答。例如,“老虎凶猛吗?”,“老虎能跳跃吗?”,此时被试的正确回答应为“是”。
  (9)颜色知觉。方法有二:一是主试说出物体名称(香蕉),被试说出该物体的颜色(黄色);二是视觉地呈现物体图片,这些图片或为黑白线条,或是已经涂上颜色(一半为正确颜色,一半为错误颜色),要求被试说出黑白线条物体的颜色,或判断已经涂上的颜色正确与否。例如,对于紫色的香蕉,被试应作出“错误”的判断,对于黄色的香蕉,被试应作“正确”的判断。
  (10)语义记忆言语问卷。语义记忆言语问卷(Verbal Questionnaire of Semantic Memory,VQSM)由Laiacona等1993年编制,目的在于确定被试语义知识的整体性,避免语义知识提取困难。该问卷包括80个项目,涵盖8个视觉复杂度相匹配的语义范畴(动物、家具、乐器、交通工具、器皿、蔬菜、水果和人体器官)。每个项目后有六个问题,分别考查语义信息的不同水平:上位水平一般信息(如“牛是动物、人造物还是蔬菜?”)、范畴内上属概念信息(如“它是四足动物,还是鸟类或昆虫?”)、下属概念特殊视知觉信息(如“它有尾巴、须或鬃毛吗?”)、下属概念大小知觉比较信息(如“它比狗小吗?”)、下属概念功能信息(如“它产奶吗?”)、下属概念功能背景信息(如“它住在钢笔里,还是住在森林里”)。
  这些检测任务有的属于表达性任务(如命名、定义、记忆提取等),有的属于接受性任务(如分类、决定任务、判断、匹配等),有的涉及感知觉信息(如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