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高校残疾体弱学生参与体育保健课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

作者:罗智波



  摘要 文章在湖南省高校残疾体弱学生参与体育保健课的现状调查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残疾体弱学生开展体育保健课的主要因素:自身因素、课程的名称与定位因素、社会因素、情感因素及“事实”与“价值”因素,并针对这些主要因素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残疾体弱 体育保健 制约因素 发展对策
  分类号 G761.2
  
  通过高校残疾体弱学生参与体育保健课状况的调查,笔者对参加了体育保健课的高校残疾体弱学生与没有参加体育保健课的学生进行了比较,并对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目的、项目以及阻碍参与体育运动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体育课是残疾体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时间,体育场馆以及宿舍是他们锻炼的主要场所。接受访谈的93.3%残疾体弱学生认为:他们所在的学校不能提供体育锻炼所需的场地器材,仅有6.7%表示他们所在的学校能够提供所需的场地与器材。开设了体育保健课的学校残疾体弱学生除参与学校规定的体育课外,平常锻炼的时间远高于没有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学校。在对每周锻炼在3次以上(含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的残疾体弱学生的调查中,开设了体育保健课的学校学生占84.3%,没有开设体育保健课的仅占13%。残疾体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时,更加偏爱活动量不大、身体对抗较少的项目。按照学生偏爱程度排序为:羽毛球、太极拳、乒乓球、慢跑、健身、游泳。本文将进一步分析高校残疾体弱学生参与体育保健课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1 影响残疾体弱学生参与体育保健课的主要因素
  
  影响残疾体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主要有自身因素、课程的名称与定位因素、社会因素、情感因素、“事实”与“价值”因素五个方面。
  1.1 自身因素
  由于残疾体弱学生在身体某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因此在体育学习中呈现出不同于健康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之一是自卑。自卑是对自我能力和水平过低评价的一种消极心理,它会导致个体轻视或看不起自己,因而总是担心失去他人的尊重,常回避与别人交往,以避免别人看出自己的缺陷和不足,特别是上体育课,残疾体弱学生的自卑心理表现得更为强烈。现行的体育课大多是实践课。残疾体弱学生动作不到位,有的动作还很滑稽,相反,一起上课的健康学生却生龙活虎、矫健多姿,面对这样的对比,残疾体弱学生的自卑感就不难理解;二是厌倦。厌倦是个体因对某项学习受挫或动机不强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残疾体弱学生因身体及心理的原因,在体育学习上不可能很好地展现自我,因此在学习中有种挫败感,学习动力不足,表现出精神疲乏、情绪懈怠、心理反感,有的干脆弃而不学;三是惧怕与逆反。由于体育学习中的自卑、厌倦等消极心理,残疾体弱学生惧怕上体育课,怕落后,怕出丑。因此,在有心理障碍的情况下,动作、态度表现出不配合,有的甚至表现出与老师抗拒的偏激行为。在是否自愿参加体育活动调查中发现,开展了体育保健课的学校学生占94%,没有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学生占51.3%;行动不便、没有兴趣,开设了体育保健课的学校的学生占39.3%,没有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学校学生占62.8%;想活动、又怕暴露自己的生理缺陷,开设了体育保健课的学校的学生占27.5%,没有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学校学生占68.7%。这些情况说明残疾体弱学生对开展体育保健课一定要端正认识和树立自我保健康复意识,特别是要注意对没有参加体育保健课的学生在这方面的意识培养。
  1.2 课程的名称与定位因素
  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大纲对特殊体育课程多采用“体育保健课”的提法,而这一提法极易与普通大学生的体育保健选修课混淆,实际上这两者有着很大的区别。一是教学的对象不同,二是教学目标不同,三是教学内容、手段的不同。普通大学生保健课的特点是:群体性、普遍性。而针对残疾体弱学生的体育课程是以自我健康管理和适应性体育内容为主,有很强的个体化特征。由于在理论、观念及内涵和外延上的含糊,在实践中就产生了一些狭隘性的做法。不少应该接受特殊体育教育的学生被排除在特殊群体之外,只能在普通班级与正常学生一起接受对他们来说力不从心的课程,导致相当部分学生体育成绩不合格,心理负担沉重,产生了对体育的排斥心态。
  1.3 社会因素
  调查中发现,想活动、但无人组织的,没有参加体育保健课的学生占33.3%,参加体育保健课的占48.6%,开设了体育保健课的学生明显高于没有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学生,说明开设了体育保健课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保健意识;对于缺乏必要的适合残疾体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场地、设备、器材等设施的,没有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学生占66.4%,参加体育保健课的占35.3%,说明没有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学校设施严重缺乏;缺少专门的书籍,宣传不够,没有引起残疾体弱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学生占67%,参加体育保健课的占43.5%,从后两项比例看,没有参加体育保健课的学生明显高于开设了体育保健课的学生。这说明目前适合残疾人体育活动的场地、设备、器材严重缺乏,供他们参阅的书籍很难找到,这一现象在没有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学校更为突出。社会对残疾学生体育事业宣传度不够,重视不足,投入力度不深,还没有形成真正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氛围。总之,如何平衡发展残疾学生体育活动,合理配置体育资源,广泛宣传残疾学生参加体育保健课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1.4 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是反映残疾人的心理和情感在参加体育活动上的变化。假如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在情感上依托亲戚、朋友和家人的帮助,并且有良好的情绪和情感环境的维系,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各类体育活动中去。要消除残疾体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情感障碍,除了亲戚、朋友和家人外,与教师的态度、评价、教学方法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优秀的个人品质,如谦虚、宽容、爱心、责任感等,这些很大程度上都有助于消除残疾体弱学生参与体育保健课的情感障碍。
  1.5 “事实”与“价值”因素
  价值是相对的,意义是绝对的,有价值的不一定有意义,有意义的就一定有价值。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如果没有处理好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就会遇到“事实”与“价值”的矛盾。
  对于残疾体弱学生来说,在课程实施中应比普通学生更注重人文精神,这是体育教学活动深层次的、活动着的灵魂。这不仅需要课程设计者、执行者和学习者高度理解和积极配合,同时也需要包括广大普通学生在内的学校多方面的支持。通过体育教育应使残疾体弱学生获得完备的自我组织、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和自我改善的能力,当体育教育的诸多环节从消极、被动的状态转为积极、能动的状态时,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现实情况是:残疾体弱学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