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青少年人格与酒精成瘾之间关系研究的综述

作者:陶 塑 许 燕 张姝玥



  摘要 青少年酒精成瘾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但我国对酒精成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行病学和生理机制方面,对其产生原因和心理机制的分析很少。本文系统地归纳了国外关于酒精成瘾与人格间关系的研究,介绍了酒精成瘾研究的方法和三种研究策略,分析了刺激缩减、精神质和神经质等人格特质在酒精成瘾的产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依据人格特质对酒精成瘾亚类型进行了划分,最后指出了现阶段此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酒精成瘾 人格 刺激缩减 精神质 神经质
  分类号 B846
  
  1 引言
  
  近几年,涌现了大量有关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而对成瘾研究的早期热点,比如药物、酒精成瘾等领域则研究较少。实际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酒精成瘾状况也日趋严重,不容忽视。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酒精成瘾的患病率明显上升。有资料统计,我国88%的男性曾经饮酒,其中20%的人是问题饮酒者,5%的人已经出现酒精依赖。一等人2005年对北京市中学生使用烟草、酒精等成瘾性物质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17%的中学生重度饮酒(过去曾饮酒100g以上),11.3%的学生醉酒(过去一天中至少喝醉过一次),这一现象在男生群体中尤为严重(23.4%重度饮酒,14.8%醉酒)。
  我国的酒精成瘾研究主要集中在流行病学和生理机制方面的研究,对其产生原因和心理机制的分析很少。本文就从人格特质入手,系统地阐述国外关于酒精成瘾与人格间关系的研究,介绍人格在酒精成瘾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国内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提供借鉴。
  
  2 酒精成瘾人格概述
  
  2.1 酒精成瘾界定
  对酒精成瘾的定义非常多,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Jellinek在1960年提出的疾病概念(disease conception):酒精成瘾指个体饮酒量过多或者因饮酒模式不当导致严重问题。酒精成瘾者不能控制自己的饮酒行为,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尽管每个人提出的概念各不相同,但几乎每个定义都会提到病态的饮酒行为(比如连续2天饮酒),功能减弱(比如无法工作或学习)或者生理依赖(产生酒精耐受性或戒断反应)。
  尽管很早就有关于酒精成瘾的大量研究,但直到1979年,才出现两篇有关酒精成瘾与人格间关系的文献综述。这两篇综述的结论相似:治疗中的酒精成瘾者表现出一种共同的人格模式——神经质、自我强度弱、感觉寻求和场依存性。直到现在,这几种人格特质还在酒精成瘾的研究中被经常应用。
  2.2 研究策略
  现在的酒精成瘾研究者主要采取三种研究策略来探讨人格在酒精成瘾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第一种研究策略是使用大规模的纵向研究,比如后面将要提到的Winnipeg健康和饮酒调查,以此来研究人格和酒精成瘾之间的一般关系。这种研究采用大量的、各年龄段的被试,进行纵向追踪,以观察他们的人格因素和潜在的饮酒和酒精滥用模式之间的关系。研究往往会用多种问卷进行测量,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多层线性模型等方法来分析数据。
  第二种研究策略是选取酒精成瘾患者来进行临床研究。研究者将普通人群、普通人群中筛选出的酒精成瘾者和住院治疗的酒精成瘾者三组进行对比,以发现对酒精成瘾有预测作用的人格因素。另外,通过对住院酒精成瘾者的追踪,可以探讨人格因素和疗效之间的关系。
  第三种研究策略是家族谱系分析法,考察家庭环境、每个家庭成员的人格特质,通过追踪和分析,研究成瘾倾向人格。这类研究也包括领养家庭研究、双生子研究等。
  
  3 人格与酒精成瘾间的关系
  
  3.1 人格对酒精成瘾的预测作用
  很多研究者关注是否存在某些特定的人格特质能够预测酒精成瘾的产生,这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一些纵向研究。
  Jones等人使用加州人格调查表(CPI)对起初没有饮酒问题的青少年进行纵向测量。对比后来产生饮酒问题的男孩和没有类似问题的控制组,发现男性酒精成瘾者在开始饮酒之前就比其他人表现出更多的叛逆性和外向性。但是,在女性被试中,重度饮酒者在青少年时比轻度饮酒者表现出更多的悲观、内向和依赖性。Cloninger等人使用三维人格问卷(TPQ)对431名被试进行了长达16年的纵向追踪,该研究对阐明人格特质和酒精滥用之间的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Cloninger等人在被试11岁时对其进行行为评定,考察其人格特质;然后在被试27岁时,对其酒精成瘾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高感觉寻求和低伤害回避是酒精成瘾的风险特质,童年期具有这两种特质的被试,成年后患酒精成瘾的比例是不具有这两种特质的被试的20倍。Hagnell等人1986年在论文中指出,在1957年具有高风险人格特质的被试,15年后发展成为酒精成瘾者的人数是具有低风险人格特质者的12倍。Labouvie等人选取年龄为12岁到21岁的被试进行纵向研究,再次证明了人格可以预测酒精和物质滥用,那些很早就药物滥用的青少年,在成就感、认知结构和回避伤害方面得分低,同时,在关系、独立、压抑、冲动和玩耍上得分高。Bates等人基于该数据再次进行分析,指出高冲动性和感觉寻求也是酒精成瘾的高危因素。
  即使在很小的年龄对个体人格进行测量,其结果也对后续的酒精滥用行为有重要的预测作用。Pulkkinen等人招募了196位男性和173位女性被试,在他们8、14和26岁时分别进行测量。男性被试中,8岁时的高攻击性、低焦虑、社交和学业成功等因素可以预测后来的饮酒问题。女性被试中,8岁时的高焦虑和低学业成功因素与成年期饮酒问题有更高的相关。Masse等人对大量6岁和10岁的儿童进行人格评估,之后测量他们在11至15岁时是否产生酒精和物质滥用情况,这一研究为证明人格与酒精滥用之间存在联系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研究结果表明,即使人格特质是在6岁时测得的,但还是能看出高新异性寻求和回避伤害能力差与酒精和物质滥用的产生有关。Caspi等人进行了一次大型研究,发现3岁时测得的人格就可以预测21岁时的高危健康行为方式(包括酒精滥用),这些后来具有高危健康行为方式的儿童在3岁时被称为控制不足儿童(undercontrolled)。
  但是也有些研究报告认为人格和酒精滥用之间不存在关系,如Vaillan等人1982年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研究等。但这些研究都在被试取样、所测特质的信效度、样本量等方面受到了质疑。
  Glantz等人在1992年编著的书中,总结了一系列关于药物使用到药物滥用的转变过程的纵向研究。他们得出结论:药物使用更多是因为社会和同伴因素的作用,而药物滥用则更多是一种生理和心理过程的作用。Jessor等人进一步支持了这个观点,他们进行的横断研究发现了环境对物质滥用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