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11-13岁超常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

作者:罗如帆 肖 文 苏彦捷



  摘要 使用自我描述问卷(SDQ-Ⅱ)测量11-13岁超常儿童和同龄儿童的自我概念,被试为北京第八中学超常实验班和与之年龄匹配的中小学生。结果表明:超常儿童在一般学校自我,诚实可信赖自我,与同性关系自我三个维度显著低于同龄儿童;超常儿童与同龄儿童诚实可信赖自我和与同性关系自我概念的发展模式存在差异,同龄儿童的自我概念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对自身的看法和知觉更为正性,而超常儿童的自我概念相比之下变化较小。结果显示,超常儿童的自我概念具有与同龄儿童不同的发展模式。文章根据这些结果对超常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超常儿童 自我概念 大鱼小池效应 标签效应 分类号 G763
  
  1 问题提出
  
  一直以来,超常儿童教育问题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从超常儿童的定义和筛选到超常儿童的教育方式,学术界和社会各界都存在不同的观点。在本研究中,超常儿童指智力超常,经由智力测验筛选出来的儿童。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超常儿童的潜能,找到适合超常儿童的教育方法,首先要深入全面地了解超常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近些年来,超常儿童的自我概念特点逐渐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
  Byrne曾指出,自我概念是人们对自身的看法和知觉,是对于自己能力、技能、外表和社会接受性方面的态度、感觉和知识。自我概念不仅为个体提供自我认同感和连续感,使个体的存在和发展富有意义和价值,而且在面临重要任务时能够调节、维持有意义的行为,自我概念的发展标志着个体社会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全程度。有研究者曾指出“全世界的教育政策应把提高自我概念列为教育的核心目标”。
  
  在超常儿童与同龄儿童自我概念的比较方面,国外的相关研究较多。一些研究表明超常儿童的学业自我概念比同龄儿童高,即对自己学业能力的看法和知觉较为正性,也有研究表明二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非学业自我概念方面,超常儿童与同龄儿童的关系更加模糊不清。Hoge和Re-nzulli在综述中指出,超常儿童的行为自我概念较高,而体能自我概念比同龄儿童略低。Bain和Bell则发现在体能自我、外形自我、同伴自我和一般自我概念上,超常儿童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高成就的非超常儿童。相比国外,我国与超常儿童自我概念有关的研究比较有限,李颖和施建农等人发现13岁超常儿童在多个非学业自我概念维度以及总分上均明显低于同龄对照组,而11岁超常儿童在自我概念方面与同龄对照组无显著差异。Kong和Zhu发现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同龄儿童的自我概念在学业和非学业自我的多个维度上均有显著提高,超常儿童的自我概念则基本没有显著变化,并在一些维度上低于同龄儿童。
  对于超常儿童自我概念的水平可能与同龄儿童存在差异的现象,一些研究者认为是超常班这一特殊教育环境对儿童的心理产生了影响。目前,对于超常儿童就读于特殊教育机构对其自我概念的有关影响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论观点:一是标签效应理论,认为是超常儿童本身就是一个给人荣誉感的标签,并对超常儿童的心理以及自尊有正性的影响,因此进入超常班会使超常儿童有更高的自我概念。有研究证据表明短期的特殊教育环境的确使超常儿童的自我概念有所提高。二是大鱼小池效应(BFLPE)理论,其基础是Festinger的社会比较理论,这一模型“假设学生将自己的学业能力与同伴的学业能力相比较,并且用这种社会比较印象作为基础形成学业自我概念”。因此,团体平均成绩水平对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产生反向的影响,加入高成绩水平团体(超常实验班)导致学生形成较低的学业自我概念。大鱼小池效应主要存在于学业自我概念中,一些证据表明进入超常班学习的超常儿童自我概念有所下降。近期有研究者指出,超常班中的学生可能会受到标签效应与社会比较效应的共同作用,二者相互抵消,当标签效应的正性影响小于社会比较效应的负性影响时,超常儿童形成较低的学业自我概念,反之则形成较高的学业自我概念。
  已有研究结果表明超常儿童与同龄儿童的自我概念可能存在差异,但几乎没有研究关注超常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过程。Shavelson认为,自我概念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已有研究发现学生自我概念在青春期前期显著下降,随后则有所回升。由于受到社会生活、身体发育以及教育等因素的影响,自我概念的发展是起伏变化的,其发展的关键期可能处于初中阶段。
  
  综合比较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发现,我国近期研究得到的结果主要是超常儿童的自我概念低于同龄儿童或没有显著差异,而相比之下,国外则有不少研究表明超常儿童的自我概念高于同龄儿童。这种结果上的差异可能反映了一定的文化环境差异,也可能是由于施测量表不同导致,其稳定性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而超常儿童与同龄儿童自我概念的差异是否随年龄的变化保持稳定、发展模式是否相似等问题的答案,也对超常教育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因此,本研究有两个目的,第一,使用该领域较为常用的SDQ-Ⅱ量表,考察我国就读于中学超常班的11-13岁超常儿童的自我概念与同龄儿童之间的差异,验证以前研究结果的稳定性。第二,进一步比较11-13岁超常儿童与同龄儿童的自我概念发展模式,考察进入超常班接受教育的超常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模式。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
  北京市第八中学三个超常儿童实验班的学生作为超常儿童实验组,北大附中初中一年级以及和平里四小五、六年级各一个班作为实验的普通对照组,共168名被试。根据两组被试的年龄将之分为11岁组,12岁组和13岁组,超常班和普通班各年龄组的平均年龄无显著差异,具体信息见表1:
  
  2.2 研究工具——自我描述问卷
  采用陈国鹏等修订的由Marsh编制的自我描述问卷Ⅱ(self 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Ⅱ)。该问卷有102道题目,十一个分量表,其中三个测量学业自我概念,包括语文、数学和一般学校情况,七个测量非学业自我概念,包括体能、外貌、与异性关系、与同性关系、与父母关系、诚实可信赖和情绪稳定性。另一个是一般自我概念。每个项目采用六点量表计分,对53个题目反向计分的项目进行处理后,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记为1-6分,得分越高说明在该项目上的自我概念水平越高。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6-0.91之间,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各分量表的相关系数分布在0.08至0.58之间。
  
  2.3 测试过程
  采用团体施测方式,每次一个班级,约20分钟。测试由研究者和各班班主任组织进行,先由主试向学生说明指导语,在测试过程中,被试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随时向主试询问。
  
  2.4 统计分析
  运用SPSS11.5 For Windows进行方差分析等统计检验。
  
  3 结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