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儿童情绪理解的研究方法

作者:佟月华



  摘要 情绪理解是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情绪以及情绪如何起作用的认知。情绪理解可能在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中发挥中介作用或者调节作用。在对儿童情绪理解进行研究时,研究者从各自的研究目的出发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声像测量法、情境故事法、情绪访谈法和情绪理解问卷法四种方法。
  关键词 儿童情绪理解 声像测量法 情境故事法 情境访谈法 情绪理解问卷法 分类号 B842.6
  
  1987年,美国心理学家Nannis提出了儿童情绪理解(emotional understanding)的概念并将其作为一种社会认知变量开展研究。他们认为,情绪理解是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情绪以及情绪如何起作用的认知。情绪理解因其在儿童认知、社会交往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作用而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问题,成为儿童社会认知研究的重要内容,人们期望通过情绪理解研究找到揭示儿童认知发展与社会性发展这两大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机制。研究者推测,情绪理解可能在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中发挥中介或者调节作用。在对儿童情绪理解进行研究时,研究者从各自的研究目的出发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声像测量法、情境故事法、情绪访谈法和情绪理解问卷法这四种方法。
  
  1 声像测量法
  
  声像测量法是通过直接呈现表情照片和情绪情境声像研究儿童情绪理解的方法。主要包括面部表情照片或图片、非言语敏感性测验和情绪识别测验三种。
  面部表情照片(Pictures of Facial Affect)由Ekman和Friesen于1976编制,包括110张35厘米黑白幻灯片,分别是男性和女性成人表达快乐、害怕、惊讶、悲伤、生气和厌恶6种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照片。Ekman指出,使用由36张图片构成的一个子集就可以保证测量工具的效度。这是早期研究表情识别普遍使用的工具。后来的研究者多使用表情图片来代替表情照片。
  非言语敏感性测验(the Profile of Nonverbal Sensitivity,PONS)由Rosenthal、Hall和DiMatteo等于1979年编制。PONS包括20个情绪情境,在这些情境中成人通过图像、声音及声像结合三种形式表达积极情绪或者消极情绪。PONS要求儿童准确地对他人的非言语行为进行解码,目的是测试儿童通过面部、肢体和语调等非言语渠道对情绪信息进行解码的能力。
  情绪识别测验(the Identification of EmotionTest,IET)由Most、Wisel和Zaychi于1993年编制。IET通过听觉、视觉和视听结合三种模式测量儿童对快乐、害怕、惊讶、悲伤、生气和厌恶6种基本情绪的识别,每种情绪包含6个项目,共计36个项目。设计者将这些项目拍成录像,由一个男演员分别表演6种情绪,同时用与情绪相对应的语调和语速说:“我现在要出去,一会儿就回来”。在录像中,人物的情绪通过面部表情、语调和说话速度表达出来。在听觉模式中,研究者将电视屏幕盖上,儿童无法获得形象刺激,只能靠听录像的声音来判断和识别情绪。在视觉模式中,儿童看到的是无声录像,无法获得声音刺激,只能靠图像判断和识别情绪。在视听结合的模式中,儿童看到的录像声像兼具。三种模式都要求儿童在给出的答案中做出选择。IET的分半信度在0.80以上。
  声像测量法适用于对特殊需要个体开展情绪理解研究,如研究者使用面部表情照片和PONS对非言语学习障碍儿童情绪线索识别进行过研究,IET最初是为测量视听障碍儿童的情绪理解而设计的,后来也被用于研究非言语学习障碍儿童的情绪知觉特点。
  
  2 情境故事法
  
  情境故事法(emotion situation vignettes),通过给儿童呈现能够引发某种情绪的特定情境,又称情绪引发情境(emotion eliciting situations),要求儿童对故事中主人公的情绪进行识别。研究者在如何采用情境故事时存在一定差别。这些差别表现在故事的呈现模式和儿童的反应模式两个方面。
  在故事的呈现模式方面,研究者主要采用三种模式:(1)口头陈述情境故事。(2)在使用玩偶的同时口头陈述情境故事,创设“仿真”情境。(3)将故事情境通过图片的形式表现出来并配合口头陈述,图片中主人公的面部表情为空白。这三种模式向儿童提供的线索信息的数量是不同的,其中口头陈述故事情境提供的线索最少,图片加口头陈述的方式提供的线索最多。此外,口头陈述受到儿童言语能力的影响较大,适用于学龄儿童,玩偶加口头陈述及图片加口头陈述这两种模式受到儿童言语能力的影响较小,适用于学前儿童。研究者可以根据其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选择使用不同的呈现模式。儿童对情境故事的反应模式也包括三种:(1)在给定的情绪词汇中做出选择,大部分研究都是使用这种模式。(2)在给定的表情图片中做出选择,针对学前儿童和低年级儿童的研究多采用这种方式。(3)词汇加图片的结合。这三种模式均是采用封闭式回答,将答案列在每个故事的后面,要求儿童做出选择。其优点是易于对儿童反应的一致性进行控制,便于对儿童的反应进行整理、编码和评分。
  目前用于测量儿童情绪理解的有代表性的情境故事法主要有情绪理解任务访谈和情绪理解测验两种。情绪理解任务访谈(The Emotion Comprehension Task,ECT)由Cermele、Ackerman和Izard于1995年编制,用于考察学前和低年级儿童的情绪识别能力。ECT包括18个情境故事,分别描述伤心、快乐、生气、害怕、羞愧和兴趣6种情绪,每种情绪包括3个情境故事。儿童听完每个故事之后,回答测试人提出的问题:这个故事中的小主人公是什么心情?要求儿童在给定情绪中做出选择。对儿童情绪识别的正确率进行评分:(1)回答错误,即不能正确识别情绪,记0分。(2)回答不完全正确,但是与正确答案的情绪性质一致,记1分。(3)回答正确,即准确识别情绪,记2分。
  情绪理解测验(the Test 0f Emotion Comprehension,TEC)由Pons和Harris于2000年编制,用于测量3~11岁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水平。TEC包括9组项目,每组项目分别考察儿童情绪理解的9个成分:(1)面部表情识别;(2)对情绪外部原因的理解;(3)对基于愿望的情绪的理解;(4)对基于信念的情绪的理解;(5)提起发生过的事情对现在情绪状态产生影响的理解;(6)对控制情绪可能性的理解;(7)对隐藏情绪状态可能性的理解;(8)对混合情绪的理解;(9)对道德情绪的理解。研究者按照固定的顺序给儿童呈现一组图片,每个图片下面带有相关的问题和答案,要求儿童在给出的答案中做出选择。问题简明,易于理解,儿童的反应可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