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北京市流动儿童的学校满意度及其与师生关系、学业行为的关系

作者:曲可佳 邹 泓 李晓巍



  摘要 以北京市1016名流动儿童和446名城市儿童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北京市流动儿童学校满意度及其与师生关系、学业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流动儿童的学校满意度水平存在学校差异,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的学校满意度水平显著低于公立校和混合校;(2)流动儿童的学校满意度水平有显著年级差异;(3)师生关系中,师生亲密性、支持性和低冲突性显著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的学校满意度;(4)学业行为中,学习兴趣和学习效能感显著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的学校满意度。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学校满意度 师生关系 学业行为
  分类号 B842
  
  1 问题提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人口出现了大规模的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现象,流动人口规模迅速增长,并由此导致大量流动儿童的出现。流动儿童,是指7至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儿童少年,又称“流动人口子女”或“农民工子女”。目前,流动儿童的数量仍在增长之中。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04年我国随父母进城的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就达640多万人。与城市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生活质量和学习环境较差。如何解决这些儿童的城市化适应问题,使其保持良好的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成为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对处于中小学阶段的流动儿童来说,学校是其除家庭之外的主要活动场所,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学校生活甚至成为部分学生的生活重心。对于学校生活的感知和评价构成了个体主要的主观体验,并随之影响其在其它场所和时间的生活状态及情绪表现。这种主观的感知和评价就是个体的学校满意度。具体来说,学校满意度是指一个人根据自己选择的标准对学校生活质量所做的总体评价,是主观幸福感的一种。学校满意度与学生个性社会性发展、心理健康程度关系密切。研究者指出,学校满意度低是学业不良、退学等学习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之一。对学校满意度与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在控制了性别、年级、父母文化程度等基本人口学变量之后,学校满意度是抑郁、焦虑症状、自杀意念、打架、吸烟饮酒、上网时间过长等健康危害行为的危险性因素。这些情况也适用于流动儿童群体。与城市儿童相比,流动儿童面临着“双重适应”:一种是从家乡来到城市,需要对整个大的生活环境进行适应;另外一方面,转到新的学校,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和人际环境之中同样需要适应。如果不能顺利完成这一过程,其心理可能会产生上述的一系列问题。因此,流动儿童的学校满意度对其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之一。教师作为学生的重要他人,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儿童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其影响不可忽视。邹泓等人对于师生关系与学生学校适应之间关系的分析表明,师生关系是个体是否喜欢学校的标志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喜欢学校,对学校持积极态度。此外,还有研究发现,亲密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儿童形成友好的同学关系、良好的个性品质及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不良的师生关系(如师生冲突)可能使儿童产生孤独感及对学校的消极情绪,表现出退缩、攻击等行为,从而出现辍学和心理障碍等负面影响。对于流动儿童来说,父母工作任务繁忙,教师作为其心理支持的重要方面,对于其适应新环境的作用不可忽视。因而,师生关系可能是流动儿童学校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之一。
  除师生关系外,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学校满意度与一些个体心理因素,如自尊、应对方式等变量的关系上,这固然揭示了影响学生学校满意度的心理特征,但是却忽视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学业行为。在学校中,学业行为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活动,适应性的学习行为不仅是学生学业成绩的直接影响因素,也是其适应学校生活的主要表现。黄鸣鹤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攻击、违规行为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学业成绩、社会行为与其同伴关系的研究发现,受同伴欢迎者往往学业成绩较好,被拒斥者学业成绩较差,而同伴关系正是学校适应的标志之一。对于流动儿童来说也是如此,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是保证流动儿童人际适应的必要条件,而学业行为可能正是建立这种关系的重要途径。鉴于此,本研究拟探讨流动儿童的学校满意度及其与师生关系、学业行为的关系,以期了解影响流动儿童适应状况的近端因素,进一步促进其主观幸福感和学校生活质量的提升。
  
  2 研究方法
  
  2.1被试
  选取北京市昌平区、海淀区、丰台区、西城区、崇文区、朝阳区的10所学校,包括4所打工子弟学校、3所混合校(即接受农民工子女的公立校)和3所公立校,共1462人。共发放问卷1468份,回收有效问卷1462份,回收率为99.5%。被试的年级、性别、学校类型和户籍来源地人数分布见表1。
  
  
  2.2研究工具
  2.2.1采用由Huebner于1994年编制,田丽丽在2005年修订的《学生多维生活领域满意度量表(MSLSS)》中的学校满意度分量表。共8道题,6点计分,从“十分不同意”到“十分同意”,分数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修订后的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
  2.2.2学业行为问卷,由王耘于2001修订,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效能感、学习自信心3个维度,共25个项目,5点计分,各维度分值越高表明学业适应越好。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7~0.75之间。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X2/df=3.86,GFI=0.93,TLI=0.93,CFI=0.94,REMSA:0.06)。2.2.3师生关系问卷,由屈智勇于2002修订,包括师生亲密性、冲突性、支持性和关系满意度4个维度,共28个项目,5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其中冲突性项目反向计分,即为“低冲突性”,分值越高表明师生之间冲突越少,关系质量越高。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X2/df=3.44,GFI=0.91,TLI=0.91,CFI=0.92,REMSA=0.06)。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1~0.87之间。
  
  2.3研究程序及数据分析
  主试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担任,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现场回收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流动儿童学校满意度的学校差异分析
  流动儿童学校满意度总体平均分是3.77,有44%的儿童得分低于总体平均分水平。以流动儿童的学校类型为自变量,学校满意度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学校类型主效应显著,F(1,1321):18.203,p<0.001。事后检验(LSD)显示,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