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以人为本,树立中国大特殊教育新理念

作者:张 冲



  摘要 在总结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殊教育发展成就时,人们不禁会关心中国特殊教育将以什么理念引领未来发展方向。本文概括地介绍了“人本特教”——“以人为本的中国大特殊教育新理念”,即“人人都有特殊需要,人人都需要特殊教育;人人都要关心特殊教育,人人都能享有特殊教育”的大特殊教育;进而具体探讨了“人本特教”的历史基础和时代特色,“人本特教”与世界的对接,“人本特教”的前景。
  关键词 人本特教 大特殊教育 新理念
  分类号 G760
  
  1 “人本特教”的提出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年。在总结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殊教育发展成就的同时,人们不禁会思考一个划时代的课题,那就是未来中国特殊教育何处去?中国特殊教育将以什么理念引领未来发展方向?正是怀着这样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孟万金教授站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在系统总结古今中外特殊教育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国际特殊教育发展趋势,及时提出了“人本特教”,即“以人为本的中国大特殊教育新理念”。
  
  2 “人本特教”的内涵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一切工作的指导纲领。“人本特教”主张“尊重个体,尊重差异”的特殊教育理念,倡导“人人都有特殊需要,人人都需要特殊教育;人人都要关心特殊教育,人人都能享有特殊教育”的大特殊教育体系。“人人都有特殊需要”揭示出“人本特教”生长的客观基础,“人人都需要特殊教育”揭示出“人本特教”必须大力发展的主观愿望;“人人都要关心特殊教育”揭示出“人本特教”赖以发展的社会条件,“人人都能享有特殊教育”揭示出“人本特教”的崇高目标和不懈追求。可见,“人本特教”寄托了中国特殊教育未来发展的希望和方向。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把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作为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它不仅要实现人的个性发展,而且要实现社会全体成员的全面解放和全面发展。这里的“人”指的是所有的人,不管其生理和心理差异有多大。教育活动中的人是一个具有高度心理、生理差异的在具体环境中生活的实体。教育的目的在于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教育的责任在于开发所有学生的潜能。当“以人为本”成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特殊教育便以充分开发所有学生的潜能为己任,以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不再是针对个体之不足进行“补偿性”、“纠正性”的教育,而是依据个体优势进行“发展性”、“建设性”的积极教育。因此,传统的特殊教育必须彻底改变只见“残障”,不见“人”的状况;传统的普通教育也必须彻底改变偏重“普通需要”有余而重视“特殊需要”不足的现象。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尊重人就要尊重并合理地引导每一个人的个性和差异性,我们的教育者首先不应该从统一的教育目标出发来评价学生,而应走进千差万别的人的世界,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势,为所有学生提供发展的多元途径。
  早在2006年1月,孟万金教授代表《中国特殊教育》杂志社在新年贺词中就提出:特殊教育肩负着构建和谐社会的特殊使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仅看到中国仅残疾人和他们的亲属人口就有2个亿,他们需要特殊教育;也要看到普通人群也有特殊需要,也有需要特殊教育的时候。这说明特殊教育内涵的发展已经超越了盲、聋、弱智、残疾、超常等传统领域的局限,向着普通教育系统渗透和融合。普教系统的特殊教育,诸如:特殊能力教育(如:体育特长,文艺特长等)、特殊时期教育(如:青春期,脑发育关键期,灾难及社会非常时期等)、特殊领域教育(如:安全健康,艾滋病预防,性教育等)、特殊方式教育(如:惩罚,隔离,劳教等)、特殊家庭教育(如: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祖亲家庭,父母不和家庭,环境不良家庭等)、特殊群体教育(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孤儿,小团伙,网络成瘾儿童,工读学生)以及“女性”、“问题儿童”、“后进生”、“学习不良”等个性化教育等方面都将成为特殊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未来,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界限将被打破,特殊教育将真正成为“人人需要、人人关心、人人享有”的大特殊教育。
  
  3 “人本特教”的历史基础和时代特色
  
  “人本特教”有着深刻的历史基础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彰显出中国气派。“人本特教”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例如,重民、贵民、爱民、仁民、安民、保民、利民、富民、便民等,弘扬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古代特殊教育思想;同时,揭示了时代的使命,比如,2002年,教育部启动了《关于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随后正式下发了全日制聋哑学校新的课程计划和全日制弱智学校新的课程计划。新的课程计划在很多方面吸收了课程改革的很多长处和优点,同时还充分考虑了特殊教育儿童的需要。比如在培养目标上,新的课程方案特别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潜能开发、素质教育以及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党的“十七大”把“关心特殊教育”首次写进了党的报告;2008年教师节,胡锦涛总书记看望特殊学校教师时指出,“特教事业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从事特教工作的老师应该受到全社会尊敬。希望各位老师进一步增强光荣感和责任感,在这个特殊岗位上做出更大成绩,让残疾孩子得到更多的关爱、受到更好的教育,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在祖国大家庭里健康快乐成长”。可见,“人人都要关心特殊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强音。
  “人本特教”是对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经验与不足的总结与提炼。改革开放30年来,日益完善的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为更多残疾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保障;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经费逐渐增加,为更多残疾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经济基础;不断提高的入学率和就学率标志着残疾儿童教育公平进程不断加快;特殊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层次不断提高,为更多残疾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师资源。所有这些成就,归根到底都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同样,在教育机会、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的公平上,我国残疾儿童教育均存在令人担忧的问题。比如,在教育机会上,与普通儿童相比,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学前教育入学率相对较低,辍学率则高于普通儿童;在残疾儿童内部,不同残疾类型、不同性别、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残疾儿童之间也存在受教育机会不均衡的现象。在教育过程上,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质量较低,残疾儿童教育师资比较薄弱,残疾儿童受教育质量难以保障。在教育结果上,六年级以后残疾儿童在校生人数急剧下降,残疾儿童职业教育发展非常薄弱,造成了教育与就业之间的断层。所有这些不足,也都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以人为本”在特殊教育中的落实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4 “人本特教”与世界的对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