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教师的共情偏好:自我判断与学生判断的一致性研究

作者:孙炳海 於丽娜 黄小忠 冯小佳



  摘要 根据教师对共情的自我判断与不同类型学生对其共情判断的一致性,检验Hoffman提出共情偏好的假设。教师对共情的自我判断采用Davis的人际反应指数(IRI)量表的观点采择与共情关注两个分量表,而学生的判断则运用上述量表改编的他人评定量表。调查了450名学生和与其配对的30名教师,结果发现:(1)改编的他人评定量表在结构上与自评量表保持一致。(2)在共情量表及观点采择与共情关注分量表的得分上,教师的自我判断均显著高于各类学生的判断。(3)在共情总分与观点采择分量表上,中等生对教师共情的判断显著低于学优生及后进生。研究结果显示,教师共情存在偏好,围绕共情偏好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教师共情 共情偏见 观点采择 共情关注
  分类号 B842.1
  
  1 引言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共情的定义非常复杂,研究者并没有达成完全统一的认识。但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共情至少包含了两个主要成分,一是指对他人想法与观点的理解,即认知上的观点采择,二是指对他人感受与情感的理解,即情感上的关注。也有研究者认为认知上的观点采择属于“冷共情”,而情感上的理解与关注属于“热共情”,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而后者是利他行为的直接驱动力量。在教育领域中,由于教师职业具有很强的助人性特点,教师的共情与具有共情特点的师生关系一直倍受教育与心理学家的关注。
  教师的共情是指教师能真诚地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能对学生的感受与想法进行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体会与思考,从而调节自己的教学以适切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业与情感各方面的成长。已有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共情会对课堂气氛、师生之间的关系性质与沟通方式产生显著的影响。如果教师具有“设身处地或从学生的视角看问题”的特点就会更容易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教师对学生产生共情时,通过沟通的方式去理解学生,而学生感到被教师理解将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的共情对学生的社会性与学业发展都有促进作用,但是可能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存在偏好。Halfman从进化论的角度提出了大量的证据认为,共情存在偏好,比如熟悉性偏好、此时此地偏好等,即个体对熟悉的人、亲密的人、相似的人(团体内的人)、在场的人存在共情偏好。他的观点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有研究表明,越熟悉一个人,也就越能注意并寻求对其观点的理解。对他人熟悉度的增加可以更好地推断他人的心理状态,熟悉度的增加可以提供更多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意愿和机会,因而可以引发更高水平的共情。对他人的熟悉程度与共情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即对他人的熟悉度越高,表现出的共情水平也就越高。有学者从经验的角度提出,在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学优生往往备受关注,后进生备受关怀,而中等生无人理会,即教师对学优生与后进生相对比较熟悉,而对中等生相对比较陌生。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就是教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是否存在共情偏好。
  研究教师共情的文献中,考察教师共情主要运用Davis编制的人际反应指数(Interpersonal Reaction Index,简称IRI),而IRI由观点采择、共情关注、幻想与个人忧伤组成。以往的研究认为观点采择与共情关注已经代表了个体的共情水平,幻想与个人忧伤对共情水平不存在显著的影响。Cliffordson运用观点采择与共情关注分量表,以学生自我判断与学生家长判断的方式研究学生个体的共情。而家长判断的问卷则是由原问卷经过主语改变而来,但原意保持不变。结果发现,与他人对其的评价相比,人们对自己有更积极的观点。个体在共情自我评定与他人对其评定相比较的时候表现出更强的自我增强作用,即个体的自我判断高于他人的判断。基于上述研究,本文运用IRI的观点采择与共情关注分量表及改编的他人评定量表作为工具,探讨教师自我判断与学生判断之间的一致性,并通过不同类型学生对教师共情的感知检验教师的共情偏好问题。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从浙江省某高中,通过方便抽样抽取78名教师作为因素分析的被试(其中30名班主任作为本次研究的教师被试,男女教师各15名,平均教龄为10年)。抽取与每位班主任所在班级相对应的学优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各5名,共450名学生被试。其中男生214名(47.6%),女生236名(52.4%),高~至高三年级各150名学生。学生类型的确定需要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标准:一是以调查前一学期的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成绩总分的排名为准,班级前10名为学优生,后10名为后进生,处于中间的10名为中等生。二是班主任教师的主观评定。
  
  2.2 研究工具
  2.2.1 共情量表
  《教师共情测量自我评定问卷》。本研究取自于Davis编制的人际反应指数量表(IRI)的观点采择与共情关注分量表,在以往的研究中两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8—0.72之间。每个分量表各有7个项目组成,采用5点利克特计分法,要求被试根据问卷的情境选择最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答案。其中“0”表示“完全不符合”,“1”表示“大部分不符合”,“2”表示“基本符合”,“3”表示“大部分符合”,“4”表示“完全符合”。
  《教师共情测量学生判断问卷》。使用教师共情测量问卷的改编版,根据以往研究的方法,将原量表项目中的人称代词由“我”变为“老师”,并保持原意,计分方法保持不变。
  2.2.2 教师主观筛选学生问卷
  自编《教师主观筛选学生问卷》。要求班主任老师各写出自己认为的班级的学优生、中等生、后进生各10名,用于筛选学生。
  
  2.3 研究程序
  2.3.1 对教师施测
  对教师进行匿名的个别施测,主试当场收回问卷。
  2.3.2 对学生施测
  根据教师的主观判断和学生的客观排名情况选出学优生、中等生、后进生各5名,对筛选出来的学生进行团体施测,并强调保密原则,保证学生问卷填写的真实性,主试当场收回问卷。并将学生与相应教师的得分进行配对,以便统计。
  2.3.3 数据管理
  运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教师共情测验自我判断问卷》与《学生判断问卷》的结构检验
  《教师共情测验自我判断问卷》与《学生评定问卷》的因素分析表明,教师共情的结构可以区分为观点采择与共情关注两个因素,与以往的研究一致。《教师共情测验自我判断问卷》的信度考察结果表明,观点采择与共情关注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68和0.67,问卷的总体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5。《教师共情测量学生判断问卷》的信度考察结果表明,观点采择与共情关注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9和0.69,问卷的总体内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