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中国超常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作者:黎 明 牟映雪



外教育突出了计算机、生物工程和航天技术等现代科技项目,有效地提高了儿童的创造能力和科学素养。
  2.3.3 超常教育资源匮乏
  天才研究协会亚太地区联合会主席施建农认为,智力超常儿童在儿童群体中的比例是1%~3%。据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超常儿童约290万~1000万人;如果将音乐、美术、体育、绘画等特殊才能纳入进去,超常儿童比例为15%。因此,在推进教育民主化过程中,及早发现超常儿童并给予特殊引导,为其提供适宜的个别化教育,这是教育平等的体现。但我国无超常儿童教育法规和专门的超常教育师资培养机构,致使超常教育缺乏创造性教师和法制保障,由此导致绝大多数超常儿童没有机会获得与其自身相适宜的特殊教育服务。
  2.3.4 超常教育研究广泛而急待深入
  超常儿童研究和教育主要围绕超常儿童的评估和鉴定、认知特点、个性特征及教育管理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探讨,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一届世界超常儿童学术研讨会是中国超常儿童教育走向国际教育的标志。但我们的研究与国际超常教育研究有较大差距。如,关于身心残障超常儿童、家庭环境对超常儿童的影响、超常儿童的社会化、超常儿童的心理健康、人的个别差异理论和神经心理学,以及超常儿童教育法规未能进行深入研究。
  
  3 启示
  
  3.1 树立正确的超常儿童成才观,提供适合超常儿童身心特征的个别化教育服务
  “老成之姿,著于容止”的神童观是以古代社会的“小大人”儿童观为基础,忽视了神童作为儿童本身具有的特征:天真、活泼、富有想象力和探索精神等。而且,方仲永类的“神童悲剧”古已有之,教育实践中的“官本位”价值取向和中华民族独特的“教育文化”——家本位的儿童教育观,以及传统文化中的“早熟早衰”的天才儿童命运观,已严重制约着中国超常教育健康发展。
  古代超常教育观认为“人皆可以至圣人”,神童主要是通过后天的成人教育而形成。20世纪90年代后的中国出现了很多“神童教育方案”,以"512厂”模式来生产神童,这违背了超常教育的本质——个性和谐的创造性教育。在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中,超常教育应当占有重要地位,形成正确的超常儿童成才观、科学的教育方式和宽松的社会环境是其健康成长的必备条件。超常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创造力的卓越人才,重视超常儿童的主体性发挥,学习任务是学习和创造,培养其独立意识和平常心态,将其成就意识和创造能力奠基于个体的主体人格。贺淑曼的《(关于我国超常教育现状问卷)的调查分析》发现,人们主张应加强和促进超常教育,同意超常教育与普通教育、残障教育并进,超常教育课程应最大弹性化,强调超常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学习发展应协调;这为中国超常教育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家长、教师和新闻机构都有责任避免各种形式的对超常儿童的“扼杀”和“捧杀”,实现其身体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社会化与学业成绩同步发展。
  
  3.2 重视人才富矿,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超常儿童是社会人力资源中的“富矿”,社会期望超常儿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在我国已有《特殊教育法》,教育部设有特殊教育处,师范院校也设有特殊教育专业,但对象多是智残儿童;超常教育活动主要在民间组织进行。基于发达国家关于天才教育的法律和政府支持的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对超常教育的支持和鼓励有待加强,贺淑曼的《(关于我国超常教育现状问卷)的调查分析》表明,70%以上的人认为国家应自上而下地在教育主管部门中设专职单位,82.9%的人认为国家应有明确的超常教育政策,85.8%的人认为需要接受专门训练。由此可见,通过教育立法为超常教育提供政策保障,通过网络为超常教育实践和研究提供指导;从国家基础教育到依托于大学、研究所的专业实现系统而深入的师资培训。
  
  3.3 扩大超常教育范围,关注基础教育与特殊教育的融合,促进城乡超常教育一体化
  依据智力超常儿童在儿童群体中的比例是1%~3%进行推算,我国现在的超常儿童约300万~900万,超常教育要正确面对智力超常儿童这一人才“富矿”。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和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的创新能力这一历史任务,超常教育除了扩大教育对象外,还要拓宽培养目标和模式。精英教育是超常教育的目标之一,除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英才和杰出人才外,还要培养具有特殊才能和有道德感的奇才、怪才等特殊人才。超常教育模式应趋于多元化,通过各种课外学习班促进超常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融合;办学形式从长期办学到短期培训,教育年龄将从幼儿到成人,以适应各种人才发展需求。
  超常教育主要集中在城市,占中国人口55.1%的农村,超常儿童被忽视,存在绝大多数超常儿童没有机会接受超常教育,以及无法接受与其智力潜能和特点相适应的超常教育的现状,城乡超常教育发展非常不平衡。我国超常儿童研究表明,遗传是超常儿童发展的生物前提,而环境和教育及儿童主体的能动性及其相互作用是使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的根本条件。在网络化时代,超常教育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通过远程超常教育体系来弥补超常师资缺乏的地区和学校,促进城乡超常教育一体化发展。
  
  3.4 未来呼唤双超常教育
  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超常教育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也遇到了发展中的问题和当前的尴尬。尤其是在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的新的历史性转变之机,中国超常教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明确其未来发展方向。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据此,官群博士在对改革开放30年中国超常教育进行评析的基础上,针对超常教育“重快轻好”的偏向,提出了以“又好又快”为指导方针,以兼顾天赋儿童(gifted children)和特殊才能儿童(talentedchildren)为鲜明特色的“双超常教育”科学发展观,主张以“健全人格加才能出众”为发展目标,以“智力与非智力、左脑与右脑、学业与心理、显能与潜能、加速与加深、一元与多元的和谐互动教育”为基本途径,这为中国超常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里程碑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