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中国超常教育30年
作者:刘美艳 单志艳
“双超常教育”新理念为未来中国超常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然而,其贯彻落实离不开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3 若干有争议问题的讨论
3.1 超常儿童的组织形式及培养模式
超常儿童的特殊教育模式有很多种,到底接受哪种类型的教育更好?这是自出现超常儿童的鉴别、教育以来最大的争论。理论上提到的超常儿童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普通型和特殊型。普通型就是超常儿童与普通孩子共同在一个学校生活,在一个班级中接受教育。支持普通型教育的一方认为,从心理学角度讲,仅因为超常儿童的知识接受能力强而对其实施区别于常态儿童的教育,不利于儿童的同伴交往,会影响这部分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做法;特殊型,即为超常儿童专设的各种教育机构,主要有特殊班和特殊学校两种形式。支持者认为学校集中资源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灵活优先的教育,是一种科学高效的做法。课业培养模式也有两种:充实法和加速法。所谓充实就是在不改变年级的情况下,向学生提供常规课程之外更深更广的内容。加速法就是用较短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学业,提前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跳级就是典型的一种。
“加速式教育”可以代表概括我国30年超常教育的主流。也正是由于“加速式教育”所体现出的片面的“快”,导致了超常教育偏离了促进超常儿童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大方向。为此,“双超常教育”主张加深式与加速式的和谐教育,强调“又好又快”。“双超常教育”将“好”放在首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同时,突出强调了身心健康在超常教育中的地位。学龄期是儿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加速式”教育模式将这一时期人为缩短,学业压力、同伴关系等造成了成长环境的特殊化,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有43%的人认为学业成绩与心理健康比重为3:2。这就表明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心理健康对于成才的重要意义。因此国际上更加提倡普通型充实式教育,如美国就比较倾向于此。但普通型充实式教育对师资力量和学校的管理水平有更高的要求。“双超常教育”主张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现“加速式”与“充实式”(加深式)两种模式优势互补,各尽其能。
3.2 超常教育中的公平问题
在倡导教育全民化、民主化的今天,对超常儿童采取区别与常态儿童的特殊教育,是否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36条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我们认为,对超常儿童实施特殊的适合的教育不但不违背教育公平的原则,而且是高水平教育公平的体现,更关系到国家战略安全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正如亚历士多德所说:“给同样的人以不同的待遇是不公平的,给不同的人以同等的待遇也是不公平的。”公平教育的原则简言之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合情合理。教育公平内涵之一是受教育过程平等,但“一揽子”教育并不是教育平等的体现。再者从教育效果来讲,“英才教学计划往往确实导致学习成绩的差别,而且是很大很明显的差别。”教育公平是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中国教育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
“双超常教育”提出“一元与多元”的和谐教育,实质上就是主张“人人都有超常之处,人人都应接受超常教育”,从而使超常教育从“精英”迈向“大众”,实现超常教育的公平。具体而言就是,用多元智力理论深化超常教育,鼓励开办各级各类超常教育实验班,充分利用跳级、个别指导、课外充实和抽离教育等多种形式,采取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教学分层、评价分层等有效手段,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对每个儿童的超常潜能或超常之处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地进行教育,注意在培养和发展其智力和学业能力的同时,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以及对环境与社会良好的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获得全面协调的发展。
4 小结
4.1 总体上讲,超常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与国际上起步较早的国家相比,在超常教育立法、教育体系、超常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等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
4.2 30年来中国超常教育实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内外开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期的发展势头却不容乐观,比如各地陆续出现了超常实验班停办的现象。尽管停办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一事实说明,超常教育实践仍有待于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是一项紧迫性和挑战性并存的大工程。
4.3 争议日益达成共识,但个别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如超常儿童筛选方式的问题,培养模式的问题,培养目标的问题等。“中国不缺少天才,缺少天才成长的土壤”,如何提供合适的土壤已成为下一阶段我国超常教育理论与实践急需解决的头等问题。
4.4 “双超常教育”是总结改革开放30年中国超常教育经验与教育的结晶,体现了“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里程碑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不仅能破解超常教育的实际难题,也为中国超常教育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