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5期

告别“男子汉”

作者:王力雄




  广义上说,妇女问题也是男人的问题,因为这二者从来都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当代社会面临的妇女问题多种多样,其中有许多是旧时代遗留的旧问题,还有一些是随社会进步出现的新问题,并可能在未来社会进程中变得更加尖锐。职业女性面临的问题就属于后一类。作为一个打心底希望女人比男人过得更好的男人,我常常想为她们的美好、善良和痛苦给她们一个忠告:作为已经不能再退回到旧时代的新女性,必须放弃对那个旧时代的概念——“男子汉”的向往。
  “男子汉”已经死亡。至少相对于职业女性所代表的社会趋势而言,“男子汉”已无法不随进步消亡。本文的讨论只限于这个范畴,不涉及传统的男女问题。
  
  重新女性化——行为与心理的脱节
  
  我认为男女存在于三重意义之上:生理男女、行为男女和心理男女。生理男女是两性关系的基础。这重意义比较明确,不多讨论。行为男女主要指男女在社会分工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心理男女虽然一定程度上由生理区别造成,但我认为更主要地产生于行为男女。
  在广泛地出现职业女性之前,男女的上述三重意义基本是统一和协调的。虽然以今天的眼光衡量,那种统一并非没有糟糕的甚至很坏的东西,但如果在当时是必然并且是必要的,就不能用今天的价值标准判断。那种统一在于:生理男女的肌肉力量之区别与繁殖后代的分工,导致行为男女的社会角色分工,男性承担起保证女性(及家庭)安全的责任,并随文明发展将安全的含义扩展到供养家庭和充当家庭与社会的接口——即所谓“主外”。作为回报,女人给男人以舒适、服从、忠贞,持家育儿——所谓“主内”。在心理层面上,女人对男人的依附与行为上的依附是一致的,“男子汉”的概念是那种男女关系顺理成章的产物。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传统男女关系的中间一环——行为意义的男女——发生了变化,这变化集中体现在职业女性身上。女人与男人在行为上的差别越来越小,旧有的依附关系已经解体,“主外”、“主内”的分工也不再需要。保护所有人生命财产之安全的职能统一被社会交由法律部门和警察机构承担。在一个被严格秩序统治的世界,男人不仅不必承当保护女人的职责,连他们自身也同样成为法律和秩序保护的对象。技术进步使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样参加各种劳动,使她们从“内”到“外”,走出家庭,获得了独立的经济地位。这种变化有社会进步的因素,也有妇女解放运动的争取,还有意识形态运用政权力量所做的推动。
  一方面,女人做到了男人能做的一切,开飞机,上太空,登珠峰,当老板,编杂志,做政治家,追捕罪犯或抢劫银行,研究科学,搞大批判,从事恐怖主义,还有举重,踢球,乃至摔跤拳击……另一方面,男人肌肉萎缩,皮肤白细,肚皮松软,下班提篮买菜,斤斤计较,回家抱孩子做饭,过日子精打细算……也具备了过去本属于女人的那些行为和特征。男女在行为层面上的分工和界限日益模糊,这是当今世界的共同趋向。不过1949年以后的中国,这个进程尤为迅速。中国妇女被誉以“半边天”之称——“男同志能做到的事,女同志也能做到”。本质上,这种由意识形态自上而下推动的妇女解放,给了妇女在行为上与男人同样的权利,却同时也剥夺了她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继续做女人的权利。那种“妇女解放”本质上相当于改变妇女性别,把她们集体地变成男人。应该说当年的变性做得相当成功,以至最终使中国的男女几乎只剩身高还有差别(曾在1970年代被外国人颇为困惑的一个世界独一无二的现象——中国女性择偶标准的第一要素是男性身高,我想根源就在这里)。
  今天,社会的正常化进程还给了中国妇女重新做女人的权利,但是她们当年按照男性标准追求到的行为能力和社会角色,并不会因为要重新做女人而被她们放弃。一方面因为妇女解放的意识已在她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几十年伴随妇女解放过程而定型的中国社会结构再也离不开妇女参与,妇女在中国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半边天”。所以,中国职业女性的“重新女性化”对其社会行为几乎没有影响,而主要体现在她们的生理和心理两重意义上。前者表现为性意识觉醒,女性特征被突出和夸耀,美容时装类的癖好不断升级,这种生理女性的“回潮”为社会增添了美丽和诱惑,当属好事。产生问题的在后者——如果传统女性的心理这时也随之回潮,就会因为构成传统女性的中间环节——传统女性行为——的缺失,没有了立足基础,因而导致新的冲突和失落。
  
  还有“靠得住”的男子汉吗
  
  革命的超速、生活的磨难、传统教育同西方思潮的会合,以及个人主义觉醒等各种因素不可重复的奇妙组合,使中国职业女性成为世界妇女之林出类拔萃的一群;同时由于她们的解放是政权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缺少充分的文化进程,有拔苗助长之先天不足,一旦原来支撑其“解放”的意识形态解体,无处寻找新的心理依据,旧的女性心理就会自然复苏。这种披上现代外衣的旧心理最有代表性的表现,就在于她们对男子汉的热切渴望。
  一般来讲,她们渴望的男子汉与社会地位一类外在条件关系不大(行为解放使她们不再需要男人供养,使其心理至少有这样一种进步)。她们要的是更本质的男女关系,即男人给女人的所谓“安全感”。尽管实际安全已不需要靠男人,但是她们的心理安全仍然需要有人保护。能承担起这种保护的就是男子汉。她们心目中的男子汉应该顶天立地,遮风避雨,让她们做依人小鸟,捧在手心里受百般呵护。男子汉能拿主意,担责任,解决问题,承担压力,她们只需躲在那宽大的身影之后,天塌下来也不操心;男子汉应像父亲那样慈祥,对她们百般体贴温柔;像兄长那样宽厚,任她们撒娇使性只会傻笑;像独生子那样听话,还会不时来点可爱的淘气。男子汉决无小男人的妒忌之心,任女人在外自由飞翔,而他们自己却像矢志不渝的大树,除了等着自己的小鸟回来乘凉,对争妍的百鸟不屑一顾。
  这样的男子汉确实挺可爱,但是不难看出,这种形象的实质只是传统男人的改良品种。他们不再有供养型男女关系的男性优越感和对妇女的压迫,却继续承担保护性男女关系的男性责任感,保持中世纪爱情至上的骑士精神,加上“Lady first”的文明风度,以及当代影视文化塑造的侠骨柔肠英雄本色。妇女在行为上获得的解放虽然使具有自强精神的新女性敏感地拒绝在一切行为上依赖男人,但是在她们坚强的外表下,却常常更为脆弱孤独,特别渴望依赖和被包容,渴望男子汉带来的稳定和安全。她们多数是典型的完美主义者,尤其在爱情方面,对心中男子汉形象的认定非常执著,不容瑕疵,不肯将就。在她们似乎已经扩展到跟男人一样宽广的人生里,实际常常把两性爱情当成根本支点。那个支点的坍塌有可能使其全部世界随之崩溃。
  女人自己爱从生物性角度解释她们内心对男子汉的需求,从而断定这种需求不可改变,甚至企图对此进行讨论都有可能引起她们声讨。其实即使是生物本能,也并非不可讨论。举一个例子,雄性动物有尽量多占有雌性同类的本能,但是女人从不允许男人使用这个理由,反驳的道理很有说服力:“你是人,不是狗!”
  女人做了几千年的“内人”,我相信在其渴望依赖男子汉的心理中,社会决定的“内人”心态不会少于本能的成分,因此应该能随“内人”身份的改变而改变。我这么说不是跟女人过不去,有好端端的男子汉让她们靠着一定要给挑唆开。问题恰恰在于,今天的社会还有没有那种真能让女人靠得住的男子汉?为女人提供安全的男性行为是在男女行为的分工上建立的,现在,男女行为的分工已经消失,女人却依然保持“内人”心理,男人还能给予满足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