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阿纳姆地风物记

作者:乌热尔图




  2007年7月,我应澳大利亚北领地旅游局、澳大利亚WDW公司的邀请,随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摄制组人员及部分摄影家,前往澳大利亚北部阿纳姆地保留地,对那一片神奇的土地进行了深入的探访,领略了那里奇特的自然风光,还有令人难忘的风土人情。
  
  丛林中的塔形蚁山
  
  旅行车疾驶在澳大利亚北部阿纳姆地保留地一望无际的旷野。
  一眼望去,公路两侧遍布热带气候的标志性植物群落,它们以粗细不等的桉树家族为主,在这片古老的土地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植物乐园。不时,从路边的沼泽湿地惊起一群从未见过的珍稀鸟群,白色的飞鸟鸣叫着高低盘旋;时而从路边窜出几只袋鼠,蹦跳着横穿公路。这扑面而来的景致真是奇妙,给人心旷神怡的感受。这是7月24日一个万里无云的上午。
  阿纳姆地保留地位于澳大利亚北部,面积九万四千平方公里,是澳大利亚最具旷野之美的地区之一。这里人口不到一万五千人,有三十多个原住民部落世代在此居住。据我所知,原住民部落拥有在阿纳姆地保留地居住及管理的权利,非经原住民部落或原住民事务部许可,任何人不得进入,这已形成法律。我们参与其中的本次活动,获得了包括原住民事务部在内的当地机构的许可。在这些被称为最难获得的准入许可中,包括了特别拍摄授权。
  一堆建筑物形状的土黄色物体从路边林木中露出轮廓,它闯入我们的视野,有人脱口喊出声来:“快看,白蚁山!”挺拔的蚁山悄然耸立在那里。准确一点说,这是白蚁的巢穴,它拔地而起,高出地面足有七米之多,呈尖塔形状。“……那里还有呢,哇!连成了一片!”果真,在林木中、在草滩上、在沼泽地旁,接连出现了高高低低的白蚁巢,这一景观足以使外来游客惊呆,它们数量多得惊人!
  走近白蚁山,亲手触摸墙体一般的构造物,你很难将如此的“大建筑”同微小的白蚁联系在一起。这是北澳大利亚教堂白蚁的杰作,它那壮观的柱形结构样式,看起来真带有中世纪教堂的韵味。谁能想到它是由盲视的工蚁们联手建造的。有人将其与人类建筑相类比,估算其劳动量相当于将一百万盲人组织起来,修筑一座超过一英里高的摩天大楼。
  女司机杰茜,曾在大学主修植物学,她介绍说,我们所在的卡卡都国家公园里有一百五十多种白蚁,大多数不为人所知。简单一点说,白蚁是丛林生态环境中重要的一环,白蚁的分泌物和粪便改变了土壤的成分,千百年来白蚁使贫瘠的土壤补充养料和储存水分;白蚁还是大自然中公认的“清洁工”,由于它们种群的存在,促进了丛林的新陈代谢和自我更新。白蚁按食性来划分,比如食木白蚁、食土白蚁、清除残骸的白蚁和食草白蚁。
  生物学家用“发动机”来称呼这一独特的物种,积极评价它们在本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澳大利亚的原住民们也很喜欢这些小东西。
  由此联想到蚂蚁种群。在生物学家眼中,蚂蚁是地球上成功进化的物种之一。美国学者埃里奇·霍依特在他的《蚂蚁帝国》一书中,对蚂蚁世界进行了整体性、形象化的描述。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蚂蚁起源于南半球的一种迄今一亿多年的原始蚂蚁,后来随着大陆的分裂,才分别流传到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等地。全世界已有记载的蚂蚁品种大约有9500种,归属于约300个属,而白蚁的种类超过了2600种。按照蚂蚁学家的测算,全世界拥有的蚂蚁种类总数应该在15000种左右,还有5000—6000种正在被发现,这其中绝大多数生活在热带。
  人们都知道,大象不能举起超过自己体重的物品,而蚂蚁则能托举起几倍于自己体重的东西。但蚂蚁种群的其它特性却很少为人所知,说起来,蚂蚁种群与白蚁种群大体相似,基本属于“女族社会”,母蚁肩负着繁殖种群的至高无上的使命,蚁群称得上是“地球上的女王王国”。同时,它们也是社会化的群体,组织分工极为精细,的确令人惊讶。生物学家早已发现,蚂蚁及白蚁能利用昆虫的排泄物以及有机碎片,培植真菌,以供整个蚁群食用;一些蚂蚁还有驯养昆虫的技能,它们以聪明的手段与昆虫建立合作关系,舔食其蜜露,建起自己的“奶牛场”。
  据称,十九世纪初,达尔文曾抵达澳大利亚北领地的丛林进行科学考察,他通过观察蚂蚁王国的利它主义群居生活,提出了“家族选择”的构想,试图解释蚂蚁的行为模式。
  具体说到眼前的白蚁,它们一直被误解为蚂蚁的同类,实际上它们更类似于蟑螂,其种群主要生活在地下或活动在腐木烂叶之中,以分解腐烂的植物纤维为食物来源,以此与植物群落建立起共生的关系,在生态环境的均衡与更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蚁群的最大特点是,它们能够控制自己的种群数量,与周边环境处于大体的协调状态。这其实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我们生存的目的是为了
  照顾自己的土地”
  
  旅行车涉过两条清澈的溪水,掠过河岸茂密的丛林,然后在暗红色土壤铺就的便路上穿行,随后翻过一道不算高的山脊,一头冲进满是黄沙的海岸线。傍晚时分,我们经过大半天的行程总算赶到目的地:一个叫乌瑞依的原住民临时营地。
  乌瑞依的位置在阿纳姆地北端的海岸边,这里只有一座用金属预制件构造的标准房屋,发电和供水设施却一应俱全。
  路途中,刘漫先生曾以严肃的语气强调:任何人不准将酒带入原住民居住区,那将是违法的;不准对途中经过的村庄和一片山崖拍照,因为没有获得那里的拍摄授权,因此任何人在那儿拍摄都将是违法的;最后一点要记住的是,到了临时营地,在海边散步往返不要走同一条路,那样容易被鳄鱼伏击。刘漫先生语气凝重,他的一席告诫说得人们不免有些内心紧张,进入原住民的领地规矩还真不少。刘漫是澳洲WDW公司的总裁,是本次活动的总策划,他在澳洲已经生活了十七年,大体上可以说,他已经从情感上融入了这片土地。
  在原住民的临时营地,站在海边的篝火旁迎接我们的是这片土地的主人,她是此地的部落代表——玛瑞娅女士。玛瑞娅身着民族服装,面带笑容,慈善、平和的神态中透出端庄文雅的气度。从年龄上猜测,她应该当上了祖母。站在她身边的是表妹南希,南希的肤色纯正,就是那种黑巧克力色。篝火旁还有一位上了年岁的老人,他席地而坐吹奏着一种叫作“迪吉里杜”的木管乐器,对我们表达着欢迎之情。一群孩子立刻围住了我们,他们棕黑色的皮肤泛着光泽,每张黝黑的脸蛋上闪动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
  玛瑞娅从地上抓起一把沙土,一边轻轻地扬着,一边用地道的英语说:“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欢迎你们!”她的语气亲切自然,带有知识女性的坦然和自信。无论从玛瑞娅的言谈举止,还是从她身边十几位亲友平和的神态中,一眼就能使人感觉到他们是一些心地极为单纯、生活极其俭朴的人。随后,玛瑞娅介绍了部落欢迎宾客的传统礼节,在传统的迎宾仪式中,主人要抚摸自己的腋下及身体的两侧,用地上的沙土抹在上面,表明自己的汗水融入了这片土地。然后请客人喝口水,客人要把口中的水吐到地上,表示他的汗水也融入了这片土地。在这极具象征意味的迎宾习俗中,包含着对土地及领地所属权的尊重。
  暮色中,玛瑞娅朝远处的海湾比划一下,又把手臂指向另一个方向。她告诉我们,这一大片包括海湾在内的几百公里土地,属于她和她的家族。用她的话说:“我们属于这片土地,而不是说我们拥有这片土地。”随后她说了一句很有分量的话:“我们负责照顾这片土地。”这看似平淡的话语,表达了内涵深厚的情感,其中饱含着崇敬和依附之情。
  天色暗了下来,篝火燃烧得更旺。玛瑞娅同她的亲友回到小屋中更衣,并十分正式地在脸颊和手臂涂上白色的油彩,当她们以更为传统的装扮出现在我们面前时,给我们带来了激动人心的感受。在篝火旁,女人们站成一排,伴着“迪吉里杜”低音号般的旋律轻柔地起舞,男人则赤裸着涂了油彩的上身,赤脚踏着沙地,口中发出欢快的低喊。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