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我们对野生动物应有的姿态

作者:孙绍先




  尽管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并没有多大改善,但“保护野生动物”已经成为强势话语。于今,除非是极不要脸的人,谁也不敢公开说虐杀野生动物有理。然而,越是强势话语越要小心,不要越出合理范围,而演变成为霸权话语。现在,对生态主义和“绿色和平”唯一应当认真对待的批评或曰警示,正是来自这一方面。
  也许是出于对人类长期滥捕滥杀野生动物的历史愧疚,很多生态主义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强调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甚至是兄弟;强调野生动物是不主动伤人的(许多报道和纪实片宣传人类如何与猛兽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强调野生动物自己愿意与人类成为好朋友。
  野生动物真的是人类的朋友吗?
  如果从地球生命同源的角度看,这种说法也许有些道理。但这必然是在比喻意义上的联想,如果具体落实到病菌和寄生虫也是人类的朋友,那就连情感沟通的意义也没有了。我们最多只能将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关系还原到人类尚未挣脱生物链制约的时代。因为我们人类和野生动物的种种天性正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并一直影响到今天。
  物竞天择是地球生物链的基本法则,在这个意义上,不同种属的动物之间绝大多数都是竞争对手或天敌,只有极少数形成共生关系的动物之间,才可能形成类似于“朋友”的关系。比如犀牛与犀牛鸟之间互利互惠的行为。然而在人类漫长的演化史上,还没有哪种动物被证实与人类形成了自然的共生关系。寄生虫、家禽、家畜,甚至宠物都不是这个意义上与人类自然形成的互惠性共生关系。
  据专家考证,人类驯化野生动物已经有了上万年的历史,其目的大体有三:一是借助动物的力量完成人力所不及的劳动;二是谋取动物的肉、蛋、乳、皮毛等为人所用;三是作为取悦于人的宠物。从生态主义的立场来看,这都是极其自私自利的行为。如果说人类由此建立了与动物的友谊,那真的是“全世界的猪都要笑了”!
  人类驯化野生动物的过程,是个不折不扣的虐待过程。今天我们仍可以在驯化鱼鹰、猎鹰(俗称“熬鹰”)的残酷过程中真实地感受到这一点。现在被驯化的动物的“奴性”已经在长期的人为环境中逐渐稳定积淀在基因遗传当中,那个血腥残忍的驯化过程已经被人类和动物双重遗忘。
  我们不妨拿一向有“人类最好、最忠诚的朋友”之称的“狗”来做一下个案分析:
  在人类驯化野生动物的三个目的当中,都有狗的身影。
  拉雪撬、牧羊、看家护院、搜救,是第一类;
  狗皮帽子、狗肉火锅,属第二类;
  以狮子狗、腊肠狗为代表的宠物犬,是第三类。
  狗以忠诚著称,所以成为人类饲养数量最多的宠物。中外文学作品描写狗的忠诚和献身精神不知感动了多少代读者,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狗的传奇。这是一些以狗为友,甚至是以狗为命的作者的倾情之作。比如契诃夫的《木木》,因此长期成为人狗关系的主导舆论。可是还有一大批被狗伤害的人,其数量可能远远超过歌颂狗的阵营,他们的声音则往往被遮蔽。这些倒霉蛋,或因恐惧而语无伦次,或因暴怒而出语恶毒,结果感染力极差,更无法传之后世。
  被狗伤害的人多,还是被狗救的人多?这应该是一个很简单的比较与计算题目。手头有几个数据:2006年前10个月北京市狂犬病死亡报告病例已达10人。被猫、狗抓伤、咬伤而注射狂犬疫苗的居民已突破11万人(2006年10月27日《北京青年报》)。而曾经被狗威胁或骚扰过的人可能更多。
  “这是北京的耻辱,不应该继续放纵这种恶劣行为了。”2006年,著名红学家周汝昌、油画家冯法祀等9位老学者联名致信北京市政府,建议对违规养犬人实施重罚,言语中透出忍无可忍的愤怒。
  我们无法全面深入地了解野生动物和宠物的想法。它们一定有自己的想法,有克制不住自己情绪的时候。人的所谓“驯化”结果是靠不住的。在一个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都在江河日下的时代,我们如何能确认野生动物和宠物的终生友善呢?即使是最狂热的野生动物或宠物的“粉丝”,凭借的也只是个别的和一时的感觉与经验。而我们仅仅从统计和媒体报道就知道,这不能保证长期的有效性、普遍性和可靠性。
  这方面的案例太多了。
  2007年2月23日,昆明6岁女孩动物园内与老虎合影被咬死(2007年2月23日《京华时报》)。这个叫瑞欣的小女孩,紧挨着老虎准备拍照。“相机的闪光灯一闪,老虎突然将爪子按在瑞欣的头上,随后张开血盆大口把瑞欣的脑袋咬在虎口中。5个驯兽员见状拿着木棍、板凳不停向老虎砸去,直到板凳都砸烂了,老虎才松开嘴巴。此时,小瑞欣的小脑袋被老虎咬在嘴里整整一分钟!”
  动物园表演场的大门上挂着邀请游客和老虎拍照的提示牌,上书“老虎照相,一分钟快照,每张15元,自带相机,每张5元”。
  
  从常识出发,我们都清楚:所谓“朋友”关系一定是双向的,不可能建立在一厢情愿的基础上。我们如果移出人类自大兼自恋的主体视角,从野生动物的处境考虑,让所有野生动物投票决定是否选择人类做朋友,我们有把握投赞成票的动物有几种?
  燕子?老鼠?
  据新华社消息:2007年10月21日,印度新德里副市长在自家阳台上,因躲避野猴子袭击坠楼身亡。此事震惊了印度朝野。新德里市政府下令,凡在公共场所喂猴子者违法。印度人把猴子视为财富的象征(注意,不是友爱的象征),而不敢怠慢。猴子们由此张狂无忌。新德里最高法院曾在2006年下令驱逐猴群,但无人响应。
  将野生动物说成是人类的朋友,最容易被误导的就是我们的孩子。上述昆明女孩就是这种观念的牺牲品。如果再做更详细的调查,我相信在被各类宠物伤害的人群中,儿童一定占相当大的比例。因为他们的自我防护与躲避能力最差。
  将野生动物说成是人类的朋友的另一个危险是,在自然状态下,相互隔离的各物种之间,如果由于人类的自作多情,而发生了“亲密接触”,结果一定会为各物种之间的病毒交流提供更多的机会。人类已经从自己豢养的宠物身上收到了不少这类无法退回的“礼物”。更可怕的是,一旦某种野生动物携带的对人类致命的病毒,突破了物种间的基因“防火墙”。人类可能面临着巨大的灾难,这一点已经由“萨斯”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所以,我还是要再强调一下:我举双手赞成保护野生动物,但野生动物不是人类的朋友,而只是人类多疑的邻居。眼下,最好的为邻之道就是不去,或少去打扰。当然,食用和猎杀应该被更严厉地查禁。
  
  孙绍先,学者,现居海口。主要著作有《女性主义文学》、《英雄之死与美人迟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