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页
前页
目录
首页

第四篇 南纬30度:蕴藏生命不朽的玄机





  “复活节岛的四周是一望无际的海洋和天宇,寂静和安谧笼罩着一切。生活在这儿的人们总是在谛听着什么,虽然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在倾听什么,并且总是不由自主地感到,似乎门庭之外有什么超乎我们感觉之外的神圣之物存在着。”
  神秘的“未知大陆”
  1492年,哥伦布出海航行去寻找传说中的黄金国——印度。他没有找到印度,却发现了一块全新的大陆,在想印度都快想疯了的哥伦布眼里,它必然是印度,是充满香料、财宝的富庶之国,大陆上的居民自然被称为印度人。但是哥伦布做梦也没想到这是一块尚未为欧洲人发现的大陆,它既不是印度也不是中国,而是美洲大陆。在欧洲人弄明白之后,这块新发现的大陆就被称作“新大陆”或“新世界”,而欧洲则与之相对地被称作“旧大陆”或“旧世界”。
  哥伦布的发现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许多航海探险家跃跃欲试,他们认为,除了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之外,还有一块巨大的“未知的南方大陆”。
  1572年,西班牙著名航海家胡安·费尔南德斯在智利海岸边发现了三座无人居住的小岛,他以自己的名字给这一群小岛命了名,这就是智利的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
  胡安·费尔南德斯的发现虽然不大,但却增强了他航海探险的信心。6 年后,他又扬帆前往东南太平洋去探险,希望能发现他的前辈和同时代的人寻找了多年的“未知的南方大陆”。
  胡安·费尔南德斯的航线和6 年前一样,仍沿着南美洲的海岸往南航行。谁知,茫茫大海戏弄着胡安的船只,骤然而起的风暴把他们吹离了南美沿岸,探险船像一叶浮萍似地随风向西漂去。
  许多天过后,海风把胡安探险队送到一块辽阔的土地附近。这是什么地方啊?水量丰沛的河流浇灌着土地,面庞白皙的居民衣着十分讲究,举止神情同智利人和秘鲁人都迥然不同。胡安·费尔南德斯高兴极了,认为这就是他那些不幸的前辈和倒霉的同代人所朝思暮想的南方大陆。遗憾的是,他没有登上这块新发现的土地就匆匆返航了。
  回国之后,胡安·费尔南德斯立即着手做全面的准备,打算率领一支探险队再度驶往“未知的南方大陆”,进行一次规模巨大的详细考察。为了保持自己对这一“神秘大陆”的发现权,他一直守口如瓶,没有对外透露过自己这一惊人的发现。可是,胡安的准备工作还未完成,他就粹然死去了,世人也不知道他的这个发现,他也始终没有成为哥伦布第二。直到几十年之后,人们才知道这个西班牙航海家的发现。
  胡安·费尔南德斯真的发现了“南方大陆”吗?
  答案是否定的。
  那么他发现的是什么地方呢?
  有人说就是今天的位于南太平洋海域、纬度为南纬30度的复活节岛,但至今那些人还拿不出令人信服的确凿证据。
  16世纪的西班牙编年史中,曾记载着航海家阿列瓦莱·孟达尼·杰·汉依拉在南太平洋发现了复活节岛,但这功劳不算他的,因为没有确实的证据能证明复活节岛是他发现的。
  109 年后,即1687年,著名的英国大海盗爱德华·戴维斯奉英国女皇的命令,驾驶着“孤独者幸福”号三桅巡洋舰,前往南太平洋寻找“未知的南方大陆”。他首先到达了海盗们最喜欢停留的太平洋的天然避难所加拉帕戈斯群岛,然后掉转船头向南驶去。在南纬12度30分,距南美海岸150 里格处,“孤独者幸福”号突然剧烈地震荡起来。原来美洲大陆的秘鲁沿岸发生了大地震,引起了海面剧烈震荡。这次地震摧毁了秘鲁的卡亚俄城。戴维斯惊吓过后,赶快驾驶着他的“孤独者幸福”号向西南驶去。
  一天凌晨,离天亮还有两个小时,“孤独者幸福”号突然触到了低低的海岸,熟睡的船员们被震耳欲聋的响声惊醒,纷纷跑出船舱。他们担心船被海浪抛到岸上搁浅,坚决要求戴维斯掉转船头驶到海上,等候天亮。戴维斯只好同意了。
  早晨,太阳出来后,展现在“孤独者幸福”号船员们面前的却是一片陆地!一座低矮平坦的岛屿!航海长利奥涅列·瓦依费尔详细描写了这个未知的海岛:
  “我们离岛有四分之三里格。由于早上十分晴朗,没有雾或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岛上的一切。在西边大约12里格处,我们看到了一连串高高的丘陵,土地向前延伸了14-15里格,我们看到岸上有许多鸟类的羽毛。我多么想上岸看看啊,但船长却怎么也不同意,太遗憾了。这个岛在卡亚俄城以西500 里格处,距加拉帕戈斯有600里格。”
  胡安和戴维斯都声称他们发现了“末知的南方大陆”,但人们都不相信。于是,更多的人们前往南太平洋,寻找这一神秘的“未知大陆”。
  1722年4月5日,荷兰的著名海军上将雅各布·罗格文率领一支分舰队在胡安与戴维斯所到过的海域里寻觅所谓的‘南方大陆”。
  当时,他们正航行在一望无际的大洋上,负责照望的水手突然一发现远方的海面上有一个绿点,看上去像是陆地,他立即向舰长罗格文汇报。罗格文听到后惊奇不已,因为海图上标明这里没有任何陆地。罗格文立即命令船只驶向那里。待船只驶近后,他看到这确实是一个岛屿,于是便在海图上用墨笔记下了一个点,并在黑点旁边注上“复活节岛”,因为那天正好是复活节。他可能不知道,他是在给世界上最令人困惑的一个岛屿命了名。
  这是一个三角形的岛屿,面积不大,还不到120 平方公里,既没有一条河流,也没有任何树木,只有荒草在地上生长着,老鼠是该岛唯一的野生动物。
  罗格文一行一踏上这个小岛,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得目瞪口呆了。岛上山峦起伏,层峦叠峰,拉诺·洛拉科火山的身影在蔚蓝的天幕上显得雄伟挺拔,岛上有许多石头块砌成的墙壁、台阶和庙宇。在该岛的南部,他们看到了一个巨大石墙的残迹,石墙的后面耸立着几百尊气势恢宏、撼人心魄的巨大石像。这些巨大的石像面朝大海,排列在海岸边,上面还刻着人物和飞鸟鸣禽的花纹。这些石头人站立在巨大的石头平台上,脸部的表情十分生动,有的安详端庄,有的怒目而视,有的似乎在沉思默想,也有的满脸横肉,杀气腾腾。在拉诺·洛拉科火山坡上,罗格文他们也看到许多这样巨大的石像。
  这些石像至少有10米高,都是用整块石头雕成的。有的石像头上还戴着巨大的石头帽子,耳部有长长的耳垂。
  罗格文总共发现了500 多尊石像,此外,在拉诺·洛拉科火山口的碎石堆里,还躺着150 尊未完成的雕像。那里还有石铸、石斧和石凿等石制工具。
  罗格文海军上将认为这座小岛不是“末知的南方大陆”,也不是其他探险家们(胡安、戴维斯等)所看到的小岛,而是一个新发现的岛屿。他召集全体人员开了一个会,拟定了一个宣布发现一块新土地的决议,分舰队所有的舰长都在这一文件上签了字。就这样,复活节岛被人发现,开始为外人所知了。
  荷兰的舰队司令罗格文最先发现了复活节岛,但是有关复活节岛的准确海图还没有。英国航海冒险家詹姆斯·库克希望找到这座岛屿并绘制该岛的海图。
  库克率船队从新西兰出发,向东太平洋进发,于1774年3 月找到了复活节岛。所有人都为找到了复活节岛而高兴,因为为了找到该岛,船长和船员们在海上航行达3 月之久,在这3 个月之内人们几乎没有见到一块陆地。
  库克是位工作严谨的探险家,他在发现复活节岛当天的航海日志中写道:
  “这是个很难加以描述的小岛,岛上居住着波利尼西亚人,他们很像我以前所访问过的其他南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人。复活节岛最为知名的景观是那些巨大的古代雕像,这些用岩石雕出的石像分布在该岛沿岸各处,有些已经略有倾斜,有些已经倒在地上,每尊石都面对海洋,令人不可思议。这些雕像过去是,今后在某种程度上也仍将是一个难解的谜。我们搞不清它们是怎么立起来的,也不知道岛上是否一度住着一种巨人,岛民们自己对这些雕像的来历知之甚少,所以我和其他人对此也只能做些猜测。”
  复活节岛上的重重谜团
  复活节岛本身就像一个巨大的谜,其中又包含了难以计数的更小的谜,具体地讲主要有以下这些:
  (1 )复活节岛上的巨石像来自何处?考古学家发现,在该岛拉库的山脉上有几个采石场。那里的岩石好像切蛋糕一样被人随意切开了。采石场上躺着好多还没有被加工的石料和只加工了一半的石像,当中一个石像的脸部已经雕凿完了,后脑勺还跟山连着,只要再凿几下就行了。可是,雕凿它的石匠却没有这样做。看样子,石匠好像忽然发现了什么或者突然出了什么事情,急急忙忙地跑走了。为何这些人会突然不做活了呢?
  有人说,复活节岛当时可能发生了火山爆发,要不就是发生了狂风海啸,石匠们为了活命,就扔下手里的工作,四处逃跑了。
  复活节岛上确实有三座火山,一座在岛的中央,叫特雷瓦卡;一座在岛的西头,叫拉诺卡奥;一座在岛的东边,叫波利克。地质学家们仔细地考察了那些火山,发现复活节岛是火山爆发形成的。不过,那些火山自从有了人类在这里生活以后,就停止活动,早就成了死火山。这也就是说,复活节岛上当时根本就没有发生火山爆发。复活节岛的居民们经常会碰到狂风海啸这样的灾害,可用不着那样惊慌呀。再说,灾害过去以后,他们为什么没有回去再接着干活呢?
  (2 )复活节岛上的居民们管那些巨石人像叫“毛阿依”。有一些石像的头上还戴着圆柱形的红帽子,当地的居民管它们叫“普卡奥”。那些巨石人像有一部分立在岛的四周,都站在用石头搭成的祭坛和坟墓的平台上。可不知道为什么,这些石像却大都被翻倒在地上了。还有一些巨石人像分布在东边的洛拉科火山口和火山口外的山坡上。另外,有一些巨石人像在洛拉科火山口的下边,好像在守卫着这个地方一样。
  那么,这些巨石人像代表着什么呢?复活节岛上的居民们为什么要雕刻这些巨石人像呢?
  考古学家们去请教复活节岛的居民,奇怪的是,他们也不知道这些巨石人像的来历,他们没有一个人亲自参加过雕刻石像的活动。
  当年,荷兰海军上将罗格文离开复活节岛以后,曾经写过一部回忆录,他说这些巨石人像是复活节岛人崇拜的偶像。英国航海家却认为,这些巨石人像是复活节岛人为了纪念去世的酋长而雕刻的,因为复活节岛人管这些石像叫做“阿利基”,“阿利基”是酋长或者首领的意思。而有些人提出一种大胆的说法,说那些巨石人像是天外来客建造的。
  (3 )复活节岛上的这些巨石人像都特别重,光一顶石头帽子最小的也有2.5吨,那最大的石头帽子有十几吨重。科学家们经过测量,从火山口斜坡上安放巨石人像的地方,它们之间的距离最近的有6 米、最远的有100 多米。那么,当时人们是用什么办法把那些沉重的巨石人像放到了现在的位置上的呢?
  如果把这些石头帽子放到石像的头顶上,或者把石像一个个运送到斜坡上、平地上,最起码得有吊装设备才行。假如利用最原始的滚木搬运和架桩起吊的办法,也要有木头呀。可是,考古学家们考察以后说,岛上的土壤根本不可能生长出粗大的树木。那岛上有的只是一点点稀稀拉拉的小灌木。难道说,当时人们用的是草藤编成绳网把它们运去的?科学家们一做试验,藤网套在那些几十吨重的石像上用力一拉就断了。
  (4 )考古学家们在考察的时候还发现复活节岛上有一些巨石人像的后颈上竟然刻着文字。荷兰海军上将罗格文的回忆录里曾经记载着:他们登上复活节岛上以后,在巨石人像附近发现过好多刻满奇异文字图案的木板。
  公元1863年的时候,法国一个叫埃仁·埃德洛的传教士来到复活节岛,说这些文字是“魔鬼的可怕咒语”,就把岛上所有带奇异文字的木板烧毁了。不过有的人觉得太可惜,偷偷地藏起了一些。所以,如今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馆的这种带有奇异文字的木板总共只有26块。
  复活节岛上的这种奇异文字图案,除了刻在木板上的外,另外还有。在岛上一个叫奥朗哥小村前边一大堆圆石头上,就刻着许多鸟头人身的奇异图案。所以,有人也管复活节岛叫做“鸟人之岛”。
  那么,复活节岛上的这种奇异的文字是什么意思呢?鸟头人身的奇异图案又代表着什么呢?这又是一个难解之谜。
  (5 )复活节岛上的人们管自己居住的地方叫做“吉比托奥吉·赫努阿”,意思是“地球的肚脐”,听起来觉得这种叫法显得非常奇怪。可是,当人们从高空往下观看复活节岛的时候,就会发现,复活节岛人对小岛的称呼一点儿也不奇怪了。原来,复活节岛正好是太平洋的中部,这里正好是世界的中心,不就是“世界肚脐”吗?
  难道说复活节岛上的人们曾经从高空俯视过自己居住的地方,这好像不怎么可能。那么,是谁把这些告诉了他们呢?这又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
  (6 )复活节岛上的巨石人像是个谜,岛上刻有奇异文字的木板和鸟头人身的奇异图案是个谜,其实就连居住在复活节岛上的人也是一个谜。
  科学家们经过考察研究后说,复活节岛早在公元4 世纪的时候,也就是说在公元398 年就有人居住了。当初,荷兰海军上将罗格文在他的回忆录里说,那些冲着石像做祈祷的人们当中,“他们有的皮肤为褐色,就颜色深浅而言,他们与西班牙人相似,但也有肤色较深的人,而另一些人则完全是白皮肤,也有皮肤带红色的人”。看起来,复活节岛上的居民不仅仅是一个民族,而是好多个民族的人生活在一起。那么,这么一个小岛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的民族呢?他们又是怎么来到这个小岛的呢?
  古时候,人们没有先进的航海工具,也没有什么导航的航海图,要想漂过浩瀚的大海大洋来到一个谁也不知道的地方,简直是不可能的。也许有人会说,当初哥伦布和麦哲伦他们不就是在没有海图的情况下,穿过茫茫大诲,发现了新大陆吗?可是我们别忘了,他们虽说没有什么海图,却有着庞大的船队呀,也有着一大批经验丰富的水手呀。这么说,难道复活节岛上的居民是飞到这里来的吗?
  有人说复活节岛上最早的居民是从太平洋岛屿来的,是玻利尼西亚人。不过,挪威著名的探险家托尔·海尔达却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说,复活节岛上有着奇异的文字,可是玻利尼西亚人从来就没有过书写文字的表达形式。这就是说,复活节岛最早的人一定是来自有过文字历史的民族。后来,海尔达尔在秘鲁考察了一些日子,接着又在复活节岛上进行考察,他发现复活节岛上的巨石人像跟秘鲁的蒂亚瓦纳科的石雕人像有很多一样的地方,它们的脸上都有着明显的白人特征。
  复活节岛是迷人的!
  复活节岛的众多神秘之谜更为迷人!
  神秘诱人,不可思议,这就是复活节岛给人的深刻印象。
  让我们用一位考古学者的话结束上面的内容吧:“复活节岛的四周是一望无际的海洋和天宇,寂静和安谧笼罩着一切。生活在这儿的人们总是在谛听着什么,虽然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在倾听什么,并且总是不由自主地感到,似乎门庭之外有什么超乎我们感觉之外的神圣之物存在着。”
  被诅咒的南马特尔遗迹
  在南太平洋波纳佩岛的东南侧,复活节岛的西侧有一个名字叫做“泰蒙”的小海岛,人们也管它叫做“墓岛”。那么,它为什么又叫做“墓岛”呢?
  泰蒙岛有一处往大海里伸出去的珊瑚浅滩,浅滩上面耸立着89座高大雄伟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全都是用巨大的玄武岩石柱纵横交错搭起来的,大约有4 米那么高。人们如果站在远处望去,它们就好像是一座座怪石磷峋的山峰。人们要是走近了再一看,它们又好像是一座座神庙。有人说这些建筑物是远古时代人们的坟墓,它们之间环水相隔,形成了一个个的小礁岛。所以,人们就管泰蒙岛也叫做了“墓岛”。
  泰蒙岛是一个非常小的小海岛,岛上没有玄武岩石头,人们建造那些建筑物用的玄武岩石头都是从波纳佩岛运送过来的。当地人把这些建筑物叫做“南马特尔”,我们就管这些建筑物叫做“南马特尔遗迹”吧。在波纳佩岛人的语言当中,“南马特尔”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众多集中的家”,另一个是“环绕群岛的宇宙”。
  泰蒙岛上的南马特尔遗迹有一半都是漫没在海水里边。所以,人们只有在海水涨潮的时候,划着小船进去。海水退潮的时候,这些建筑物的周围就会露出一大片特别泥泞的沼泽地,小船根本进不去,人要是走上去特别容易发生危险。
  泰蒙岛上的南马特尔遗迹和复活节岛的石像都处在太平洋当中,可前者却没有复活节岛那么有名。不过,南马特尔遗迹充满了离奇的传说,使它蒙上了一层特别的色彩,使得它的神秘并不亚于复活节岛的神秘。还有,南马特尔遗迹到底是怎么建造起来的,更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要想解开南马特尔遗迹的这个谜团的难度也并不亚于解开复活节岛之谜的难度。
  南马特尔遗迹的那些古代坟墓,从来就没有一点儿文字记载。据当地的人们说,关于那些古代坟墓的来历,都是靠当地酋长一代一代地口头传授下来的。酋长们之间到底传授的是什么内容,只有酋长自己和可继承酋长宝座的人才知道。另外,酋长们在口头传授那些古代坟墓来历的时候,还有一条特别严格的规矩,就是绝对不能向外人、哪怕是自己的亲属泄露出去,不然的话,就会遭到诅咒,死神就会降临到他们的头上。当地的人们说,别以为这是在吓唬人,因为这种可怕的事情确确实实地发生过呀!
  1907年,德国军队占领了波纳佩岛。后来,有一个名叫伯格的德国人担任了波纳佩岛第二任总督。据说,这个伯格总督对南马特尔遗迹特别感兴趣,尤其对埋葬着一个叫伊索克莱酋长的那座坟墓充满了好奇,总想把坟墓挖开看一看。
  有一天,伯格想尽一切办法,终于从当时酋长的嘴里了解到了一些关于那座坟墓的情况。于是,他立刻下令挖掘伊索克莱的坟墓。没想到,诅咒应验了,死神降临到了伯格的头上。在他下令挖掘伊索克莱酋长坟墓还不到一天的时间里,他就突然暴死了。
  19世纪的时候,有一个名叫伯纳的德国考古学家听说了南马特尔遗迹的事情以后,也前来发掘文物。结果,死神很快就降临到了这个伯纳的头上,他也同样莫名其妙地暴死了。
  神秘的南马特尔遗迹,可怕的诅咒,可怕的死神!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日本侵略军占领了波纳佩岛。有一个名叫杉浦健一的日本学者,他表面上是个所谓的“学者”,可内心里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侵略者。杉浦健一心想:南马特尔遗迹里面一定有大量的文物,这要是把它们弄到手,不仅可以写出令人惊叹的学术论文,还可以得到数不清的财宝呀!可是,不了解那些古代坟墓的秘密,就没办法把它们挖掘开呀?那么,怎样才能得到那些古代坟墓的秘密呢?杉浦健一立刻命令几个士兵去抓酋长。
  酋长被日本侵略军抓来了。杉浦健一命令几个士兵把刺刀对准了这个酋长,然后慢条斯理地说道:“你快点儿把那些古代坟墓的秘密说出来吧。你要是不说实话,这些士兵的刺刀可不是好惹的呀!”说完,他冲着酋长发出了一阵“嘿嘿嘿”的冷笑。酋长面对侵略军的刺刀,想了想,只好把古代坟墓的秘密说了出来。
  没想到,几天以后,晴朗的天空突然亮起一道道闪电,随着又响起了一阵阵霹雳。这个酋长正在房屋里呆着,突然一道闪电闯进屋里,一下子就把他击死了。
  那个杉浦健一正在屋子里,打算把记录的古代坟墓的秘密整理一下,将来好出版成书。他刚把记录整理好了,也突然暴死了。
  后来,杉浦健一的一个学生拿着他的那些古代坟墓的记录,找到了一个名字叫泉靖的教授,请他继续整理出版。奇怪的是,那个泉靖教授不久也突然暴死了。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去干这件事情了。
  就这样,除了泰蒙岛的酋长,不管任何人只要想得到南马特尔遗迹的秘密,最后都得到了突然暴死的下场。那些泄露了南马特尔遗迹的酋长,不管他是怎样泄露的,同样也得到了突然暴死的下场。
  南马特尔遗迹是神秘的,那些诅咒显得更加神秘!
  南马特尔遗迹究竟是怎么建造起来的呢?
  近些年来,一些学者陆陆续续到了波纳佩岛,对泰蒙岛南马特尔遗迹进行了考察。 他们都认为,南马特尔遗迹这项工程简直是太宏伟了,整个工程用了大约100万根玄武岩石柱。这些石柱是从波纳佩岛北岸的采石场开凿下来的,经过加工以后再用木筏子运送到泰蒙岛上。冒险考古学家丹尼肯曾对“南马特尔遗迹”作过考古报告,他在他的著作中写道:
  我乘坐波音727 来到了“南马特尔”,在两个土著人的陪同下,我们经过了许多袖珍岛屿,然后南马特尔岛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一个和众多岛屿相似的岛屿。这个小岛与其他小岛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拥有奇特的东西。万神庙,小玄武岩城,史前居民的难以置信的静谧去处,就在这个并不比一个足球场大的热带小岛之上。突然之间人们就站在了这些史前史的佐证前面,而人们并没有做好这种“相遇”的准备。
  如果人们极目四周,就会发现遗址地区虽是处在杂乱无章之中,但设施的平面围仍然清晰可辨。就如同在做棍棒游戏一样,无数大小棍棒极重叠码放,分层排列,井然有序。而这决不可能是随便在这儿做的游戏,因为这些棍棒都是些有数吨之重的玄武岩圆柱和玄武岩石块。迄今为止的所有研究都认为,这些玄武岩棍柱是冷却了的火山熔岩。但是,当我不得不一米一米来确定,火山熔岩完全依据标准,在大致相同的长度下凝结成六角或八角柱时,我疑窦顿生。
  鉴于在波纳佩岛北岸堆满了柱状玄武岩的事实,我准备不理会这些符合一定尺寸进行凝固的火山熔岩柱的愚蠢解释并做出这样的假定:这种第一流的和做了精密加工的建筑材料,是在该岛的北岸被切割开和进行加工的。波纳佩岛和南马特尔岛相距很远,运送它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平均3-9米长,往往超过10吨重的玄武岩块,可以说肯定要从波纳佩岛的北岸穿过迷宫似的丛林水道,经过几十个同样适合修建那些建筑物的岛屿被运往南马特尔岛。之所以排除在陆地上运送它们的可能,基因为自太古以来的倾盆大雨,白天会反复淹没茂密的丛林,此外波纳佩岛是个多山的岛屿。如果人们甚至还接受这样的看法,即丛林中的道路是随意可以开辟的,并已拥有能翻山越岭、钻掘开挖沼泽泥潭的手段,那么如此重物最终就能到达该岛的东南角,然后人们再把它们装到船上。
  当地人们对我解释说,水上运输大概是通过木筏子进行的。这是一种看法,不过这种看法与一位学者的另一种看法又相矛盾。他的看法是:原始土著人把这些玄武岩块挂在他们的独木舟下面,用这种方式减轻重量,然后再逐块运往南马特尔岛。
  我自找麻烦,去数了数主体建筑一边的玄武岩块。在60米长的一个地段上,共有1082个大柱子。该建筑呈正方形,这四面外墙表明有4782个部分。我让一个数学家帮我根据宽和高计算了一下,连同用于充填建筑物的必要的玄武岩柱子的房间体积:主体建筑“吞掉”了约3.2万块柱石。但是主体建筑只是这个大建筑的一部分。
  在这个岛上有多条水道,多座坟墓,多处隧道和一面860 米长的大墙,大墙最高点为14.2 米。呈直角大墙的主要地段建在丰台上,也是用第一流的玄武岩细方石修建, 并呈阶梯形。我自己大量的主要殿堂有80多个附属建筑物。如果人们把3.2万这个数作为根据, 来估计一下仅这80个建筑物所使用的玄武岩柱的数量大概是4 0 万块的话,与其说是太多,不如说是太少。如果人们刨根究底地计算一下,就会发现那些解释是极其荒谬的。其荒谬处如:
  在时间上,当南马特尔的建筑物出现之时,所有研究者都证实,在波纳佩岛上与如伞状况比较而言只有少量居民。在岛的北岸的取石工作是困难繁重、费事艰辛和旷日持久的。穿越丛林运送加工好的石块需要一大群身强力壮的男子汉。把这些大石块捆绑到独木舟下面,装卸工的数量也是可观的。一定数量的岛上居民,最终也还得收获椰子、捕鱼和操心一日三餐。如果每日把4 吨或更多吨位的沉重的玄武岩大柱运抵南马特尔的南岸,那么即使以现有的“技术”能力,它大概也是一项巨大的值得钦佩的成就。鉴于那时无论如何还没有工会,请让我们设想一下:365 天日日都干活,天天卖苦力,那么每年要把1460块玄武岩大石块运到南马特尔岛,需要296 年,也仅仅是把材料运至建筑现场。
  不,有人性的生物任何时候都不会愚蠢到这种地步:他们要毫无道理地去经受这样的折磨。如果在波纳佩岛北岸已经有玄武岩采石场,那么为什么人们不就在主岛上修建起这一建筑物呢?人们为什么要在一个远离采石场的小岛上修建它呢?
  难道就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
  南马特尔并非是座“漂亮”的城市,以前肯定也不是。那里没有浮雕,没有雕塑,没有塑像或者压根儿就没有原材料。那是一个使人战栗、叫人难以接受的建筑风格。把玄武岩块僵硬、原始、让人感到害怕地层叠堆积起来。这种建筑很令人惊奇,因为南太平洋的海岛居民始终以夸张方式用花纹图案装饰他们的宫殿或要塞。宫殿和要塞据说是国王朝贺或天神决定和解的场所。而南马特尔的斯巴达克式的大墙工程排除了这自种可能。难道它是一个防御工事?那些平台(它使登上建筑物变得容易)证明用于这个目的是荒谬的:到底什么时候把这样一种机会提供给敌人使用呢?
  为了给“南马特尔遗迹”之谜做出合理的解释,我们再回到复活节岛上,以复活节岛的情况去推测南马特尔的情况。
  几乎全球各地自古就有大洪水的传说,岛屿土著都普遍世代相传着大洪水的故事。以复活节岛为例,岛上土著世代口述相传,指出当地以前本来是块名叫希瓦的大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沉没的太平洲)后来被大洪水淹没,大部分地区都淹没在太平洋海底,只有复活节岛、波纳佩岛、夏威夷岛等诸岛——这些当年的高山险峰尚突出于海平面。而夏威夷的正确发音和希瓦极为相似。太平洋岛国斐济的首都就叫苏瓦。
  与复活节岛遥隔万里的新西兰士著也把他们祖先的土地称作希瓦,据他们的传说,他们的祖先来自新西兰东方的希瓦土地,后来因为陆地淹没,才逃到现在的新西兰。
  从全球地质化石等许多资料来看,在地球的旱季里,海水大踏步地退缩,太平洋诸岛都成了希瓦大陆的高山,富饶美丽的希瓦大陆孕育出了高度的文明——今天被称之为太平洲的文明。这样要建成南马特尔巨石城、海底巨石城、复活节岛巨石人像群和诸岛巨石建筑的人力、物力、技术力量都是具备的。
  后来洪水淹没了希瓦大陆,幸存者不得不逃往大洋洲和太平洋的孤岛——昔日的山峰上。
  从南马特尔古城可以看出,它建有一道巨大的防洪墙,它与复活节岛上的巨大石墙(后来被巨大的海洪摧毁了许多)是大洪水季节开始时,希瓦大陆的统治者们作为防洪用的。他们建造巨大的石像群,作为复活节岛淹没时在海洋上的标志,还可立足其上作为暂时求援之用,这种海洪时退时淹的现象在复活节岛上持续了若干年。
  由于后来洪水飞涨,许多地方都成孤岛,人力分散、剧减,许多物质被淹没,太平洲人不得不停下他们的巨大建设工程,所以复活节岛还静躺着300 多个规模更大的未完工的巨石像和波纳佩岛采石场留下很多刚开采准备使用的石块。
  在山顶建城要比在山下费力得多,所以希瓦大陆最豪华的宫殿城市是在山下,即被淹没在现在的太平洋海底,如南马特尔的水下城,波纳佩岛上的土著世代相传,距南马特尔古城不远的海底有一处淹没的古城。1939年,潜水人员在附近海底发现保存得相当完整的街道、石柱、石像和住处。他们还从当地海底捞出十分珍贵的黄金与珠宝饰物,可见史前希瓦(太平洲)大陆人的科学技术已经非常发达。
  外星火建成的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的名字在世界上叫响之后,人们一提到它就说:“呵,那是一座失落的城堡,一座神秘的、难解之谜的失落的城堡。”
  正因为“马丘比丘”神秘,因而成为了旅游圣地。一位旅游者因游览马庄比丘而写下了一篇颇为动人的游记:
  曙光透过秘鲁安第斯山脉料峭的浓雾,慢慢地照亮了有几千年历史的花岗石露台。一缕朝阳落在一根“印地华塔纳”(印加人对“祭回柱”的称谓)上,周围穿着白色长袍的祈祷者身上便感到了一些暖意。三只睡眼惺松的羊驼披着一身脏兮兮的皮毛,懒散地或立或坐在高高耸立在神庙和马丘比丘民房上的古门楼边。
  去南美游览,不可错过著名的印加遗址,这犹如游中国不得不看长城,游印度不得不看泰姬陵,游埃及不得不看金字塔一样。对于那些对文化和宗教历史怀有浓厚兴趣的人来说,那儿是必须去朝拜的一个圣地。去马丘比丘游览的最好时间是凌晨,因为一过早晨,大批经过3 小时火车和1 小时汽车旅行,来自库兹科的游客就会蜂拥而至。 中午时分,遗址旁边推——一家酒店的停车场上停满了汽车,操着6种不同语言的导游喋喋不休地向游客详细地讲解着每座建筑的历史,这儿的神秘气氛就被破坏了。黎明时分到达要好得多,那时,浓雾笼罩着整个山区,万籁俱寂,景区充满了神秘气氛。
  沿着印加小道徒步旅行去遗址的游客在接近马丘比丘的时候会获得特别的乐趣。走在浓荫遮蔽的小道上,经过古老的石门,慢慢向保存在我们记忆中的景色走去。背衬着两座郁郁葱葱的山峰,一片高地上凸现出了一派城市建筑的景象,一块块经过精心切割的大理石垒成了一座座风格粗朴的建筑。徒步旅行者一般会在高高地俯视着风景区的羊驼旁边停下来,卸下身上的重负,拿出水瓶和照相机,然后慢慢地朝神庙走去。
  大部分游客乘汽车从狭窄的希拉姆·宾汉公路来到此处,这条路以1911年发现这座神秘城市的美国探险者希拉姆·宾汉命名,有14个陡峭的弯道。道路两旁高耸的砖红色墙上爬满了青苔,墙脚处野花烂漫地开放着,偶尔还有几座岩石围成的露台点缀在山路两旁。汽车至少要走1 个小时,才能从河边爬行到废墟,被羊毛衫和手套裹得严严实实的乘客才能迈上第一个台阶,走进有门卫守护的大门。
  从入口处往里看,马丘比丘的宏伟景色迭次展开,就像一组系列照片一样。在马丘比丘和汇纳比丘两座山峰之下,一簇簇石质建筑和绿草如茵的院子依次排列。城市的农业区里密布着层层石头垒成的花园平台,其间有境蜒陡峭的小道穿过,通向传统的门楼。购物区里的道路则没有那么陡峭,分布着许多神庙和茅草覆顶的屋子。
  无论你通过何种方式到达,马丘比丘总能唤起你心中的敬畏之情。15世纪印加文化处于鼎盛的时候,这儿是印加帝国的统治范围。当西班牙殖民者在征服新大陆的时候,横扫了整个印加帝国,但从未到达过这个与世隔绝的城市。印加人的后裔盖丘亚印第安人虽然知道这个地方,但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也没有问鼎这座被白云和森林覆盖的城市,直到20世纪初。
  恩特·希拉姆·宾汉1875年生于夏威夷,在耶鲁和哈佛接受教育,据说,童年时他看过一副印加悬索桥的照片,从而迷上了印加文化。作为一个南美历史专家,宾汉知道关于“消失的印加城市”的民间传说,在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秘鲁期间,据说经常有印加人撤退到山区后就不知方向。1911年,宾汉组织了一支探险队,对秘鲁境内的安第斯山脉进行勘察,到达乌鲁班巴峡谷的时候,一位当地农民告诉他们,河流上面有一座隐秘的城市。
  在较低的平地农作并生活在遗址以下山区的盖丘亚人带领着宾汉,穿过丛林,翻过悬崖峭壁, 整整走了一天, 来到了一块高地。宾汉确信自己找到了传说中的“消失的印加城市”,他马上让当地人把覆盖在建筑物上的藤蔓杂树砍掉。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古城一方面得到了清理,另一方面也遭到了劫掠,无数的金银财宝消失了。对古城充满崇敬,对外国人的侵入深恶痛绝的盖丘亚人要常常被禁止进入古城区。成箱成箱的瓷器、生物骸骨和岩石被运出了秘鲁。
  向外界公布自己“发现了”“消失的印加城市”后,宾汉获得了很大的知名度及资金赞助。以后,他又一次回到这儿。尽管后来的探险者发现,印加人在埃斯皮里图潘帕的真正最后一个据点在乌鲁班巴峡谷以外的密林深处,马丘比丘仍然被世人认作是印加文化的建筑象征。
  作为一个农业中心、城堡或纪念中心,马丘比丘却坐落在蜿蜒奔腾的乌鲁班巴河上方的安第斯山脉的2700米高空,位于曾经一度统治了大部分南美洲地区的印加帝国的政治和商业中心库兹科西北大约40公里处。一些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判断,该古城建于15世纪的帕查库特克皇帝统治时期,问世纪初期以前一直有人居住。人们对它建造的目的及如何建成一直存在争论。1983年,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自然和文化遗产之一,从而也成了追求精神启蒙的人们的朝拜圣地。
  想真正了解马丘比丘的建筑情况、建筑目的和衰亡过程的游客,在他们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一定会感到迷惑不解。印加人没有文字历史,他们使用基普库纳,即一套用绳子打结的方法,记录历史。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对古城的每个方面几乎都存在争论,导游册上含混不清,互相矛盾的解释就反映了这种混乱状态。面对这些遗址,印象比语言的作用更加有力,你只能对建筑工匠、农民、星相学家和神职人员表示由衷的赞叹。
  包含3000多级台阶的100 多座石梯把庞大古城的各个不同部分连接了起来。排列有序的露台抬高了高地的边缘,使其与农业区的茅草顶小屋连接在了一起。台阶蜿蜒通过门卫房、葬礼石和基地,通往徒步旅行者进入古城的印加小道。三只几乎亘古至今一直呆在这儿的羊驼默默地埋头啃着草,并经常像骄傲的孔雀一样,摆出姿势让旅游者拍照。
  对星相学有兴趣的游客不妨在凌晨就开始游览太阳神庙,这儿被认为是一座天象观测台。它的外形类似于墨西哥奇岑伊喳马雅半圆形天文台,呈圆形。太阳神庙的建筑极好地体现了修建者的创造性,切割得极为精细的大理石没有用一点水泥,完全靠精巧的设计垒堆在一起,浑然一体,非常坚固。
  像玛雅人一样,马丘比丘的居民都是很好的天文学家,在这座圆形的神庙里,据说藏有大量金银和许多供奉太阳神的神像。著名的“印地华塔纳”也具有同样的功能,被认为是一种观测天象的工具,顶上装着一种用岩石刻成的类似于日晷的仪器,可以用来预测冬至和夏至的时间,以便人们安排播种和收获。
  印地华塔纳对怀有宗教兴趣的人来说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因为对萨满教和马丘比丘的神秘色彩感兴趣而来到此处的游客一般在这儿,面对汇纳比丘后面冉冉升起的红日,开始他们一天的游览。他们也肯定会被圣石吸引住,这是一块东西向放置的巨石,像黑板一样平整,旁边经常可以见到身穿黑袍的沉思者。据说,这块巨石与英国南部索尔兹伯里的巨石阵有相同的精神魔力。不知疲倦的旅游者还会继续前行,绕过圣石,通过一条蜿蜒曲折的小道,登上汇纳比丘,俯瞰整个古城。体力更好的游客可以慢慢走过墓地,游览喷泉和俭朴的宫殿。
  漫步走过马丘比丘古城的每一个角落,或者停留在一堵石墙前,想象古城昔日的辉煌,你对古城的印象会越来越深刻。
  喜欢追索神秘世界的游客把古城遗址认作是世界上最神圣的地方之一,也不止一个人认为,马丘比丘是由“外星人”建成的。当你审视着一座座的神庙、坟墓和古城那无可比拟、匪夷所思的环境所在,这种看法也就不那么荒诞了。为什么一个文化要选择这:一个无法到达的地方建立这样一座纪念碑呢?为什么他们的后人要选择这么一种悄无声息的和平方式离开呢?为什么现代朝拜者会被吸引到这儿的深山中,会执迷于这儿神秘的一切呢?
  旅游者向人们提出了有关马丘比丘的若干不解之惑,这种种不惑之处等待学者、考古专家去解答。
  考古专家葛瑞姆·汉克撰文道:
  千辛万苦进入这个荒野建立马丘比丘城堡的人,一定受到很强的动机驱使。
  不论动机为何,选择如此偏远的海拉达2700米左右的险要地点兴建城堡至少有一个好处:征服秘鲁的西班牙军队和随之而来的天主教传教士,对印加文化展开全面扫除时并没有找到这座城堡,因而让它逃过一劫。事实上,直到1911年,当印第安古文化遗产开始受到西方人应有的尊重时,年轻的美国探险家宾汉才将他发现的马丘比丘古城遗迹公诸于世。刹那时,我们眼前敞开了一扇奇妙的窗子。透过它,我们得以一窥哥伦布抵达前美洲文化的奥秘。在秘鲁政府保护下,代表神秘的美洲古文化的马丘比丘遗迹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免于遭受不法之徒的侵扰和掠夺。我们的子孙,世世代代都会为它的神奇感到迷惑,惊叹不已。
  人们仁立在古城南端一座高台上,放眼望去,只见整个废墟覆盖着青苔,层层叠叠,一路向北延伸。周遭的山峰隐没在云堆中,阳光偶尔破云而出,洒照下来。
  在脚下的山谷中,可以看见圣河蜿蜒流经马丘比丘城堡下的岩层,有如一条护城河环绕着一座雄伟的城廓。从高处望下去,河水映照着山坡上的热带丛林,显得格外翠绿。河面上水光粼粼,煞是好看。
  马丘比丘废墟对面那座高耸的山峰,它的名字叫江纳比丘,经常出现在旅行社的海报上。距离这座峰顶约莫100 米的山坡上有一座整齐的梯田。显然,以前曾经有人爬上那儿,小心翼翼操作粑子,将陡峭的悬崖修建成一座代美的空中花园——也许,古时候这座花园真的栽满鲜艳的花儿呢。
  在我看来,这整座古城简直就是一件庞大的雕刻艺术品,由山丘、树木、石头和流水组合而成。它美得让人心醉。这一辈子,我还没看过那么美丽的地方。
  尽管整座城堡散发着灿烂的光彩,但是,感觉上,我却仿佛凝视着幽灵聚居的一座死城。它使我想起沉没在海底的一艘船,阴森森,鬼影憧憧。城中的房屋鳞次林比,坐落在一排排长长的台阶上。屋子都很小,只有一个房间,紧邻狭窄的街道,建造得十分坚固耐用.朴素无华。相形之下,举行祭奠的场所在建筑上就讲究得多。在大庙中砌有许多大石头,其中一块多边形巨石打磨得十分光滑,长约3.6米,宽1.5米,厚1.5米,重量绝不下于200 吨。古代的建筑工人如何将这么巨大的石头搬运上山?
  像这种石头,马丘比丘城中有好几十块,全都以各种角度连锁在一起,组成一座宛如拼图游戏的墙壁。我数了一数,发现其中一块石头总共有33个角,每一个角都跟毗邻的那块石头上一个相等的角紧密地接合在一起。在这座古城,到处可见巨大的多角形石头和正方形石头;棱角锐利得有如剃刀。此外,还有一些天然的、未经雕凿的大圆石,被融合进整体设计里头。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奇特的、对西方人而言极不寻常的装置,诸如“印地华塔纳”,意思是“太阳神的拴马柱”。它的底部是一块光洁如水晶的灰色基石,雕刻成繁复的几何图形,装饰着神龛和拱壁,中间竖立着一支粗短的、挺直的叉子。
  马丘比丘古城到底有多古老?学术界的正统看法是:这座城堡的兴建日期应该是公元15世纪左右。然而,一些备受敬重的学者却敢于质疑,时时提出不同的意见。例如,1930年代,德国波茨坦大学天文学教授洛夫·穆勒找到确凿的证据,显示马丘比丘古城在建筑上的一些重要特征,反映的是重大的天文现象。他以数学方式,仔细计算过去几千年中星星在天空的位置(由于一种名为“岁差”的天文现象,星星的位置会随着时间改变),得出这样的结论:马丘比丘城堡的最初设计和建设,肯定是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之间”完成。
  在正统历史学家眼中,这简直就是信口胡说。如果穆勒的推算正确,马丘比丘城堡的历史就不是短短500 年,而是6000年了。这么一来,它就比埃及的大金字塔古老得多(正统学者认为,大金字塔的兴建日期约莫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
  关于马丘比丘城堡的历史,还有其他学者提出异于正统学界的意见。跟穆勒一样,他们大多认为,这座城堡的部分遗迹,比正统历史学家所认定的日期古老好几千年。
  就像组合在马丘比丘城堡墙上的多角形巨石,乍看起来,这个观点似乎能够配合其他碎片,组成一幅完整的拼图,让我们得以解开历史之谜,一窥秘鲁古老的面貌。维拉科查是这场拼图游戏的一部分。传说中,他的首都设在帝华纳科。这座伟大古城的废墟,如今坐落在玻利维亚境内一个名为科尧的地区。
  如果汉克的假设“马丘比丘的建设者”是远古时代“维拉查科”的杰作成立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假设:“马丘比丘”乃是“太平洲”幸存者的又一杰作。但他们为何偏偏将城堡建在海拔达2700米高的山峰之间呢?在如此高的地方修建城堡,连生计也成问题呀?这是不是“太平洲”人的陆路逃难者向他们的太空探索者留下的“醒目”标志,以便“太平洲”的太空探索者找到“世外桃源”后回来发现他们,并将他们接走呢?
  陷入黑暗的城堡
  从秘鲁向北进入玻利维亚,印第安人讲起有关“维拉科查”的故事依旧那么神奇。
  入侵南美的西班牙人,在征服地四处都能够听到有关维拉科查的传说。传说告诉人们:维拉科查是古代的创始之神。他在一片混饨、暗无天日之际创造了世界。他又让太阳、月亮升起,于是地球有了光明。也就是在同时,他在现在的玻利维亚的蒂华纳科用泥塑造了人和动物,并且赋予他们生命。他教给人语言、习俗以及艺术。后来,他又把一些人带到各个大陆,让他们在那里定居。以后,他又带着侍从到四处检查,训戒那些良知将灭的人,惩治那些忘恩负义的家伙。最后,他在沿海某处向人们说了声“再见”,就驾波逐浪,消失在大洋之上。但是,他说了他还要回来的。在占领南美以前,这些西班牙人从来没有听到过白色诸神的传说,他们无不惊讶地听当地人说,一批太阳之子教给人类各种技艺,然后又消失了。而这些传说都一致肯定太阳之子还会回来。
  玻利维亚的充满隐秘的城市——蒂华纳科城,这个谜一般的城市位于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离任何地方都很远。从秘鲁的库兹科出发,要乘上几天的火车和船才能到达这个城市。这个高原上的景象,看起来不像是地球上的,倒像是别的星球上的。这里的气压很低,大约只有海平面气压的一半,空气中氧含量也挺少。体力劳动对于任何一个非本地人来说,都是难以忍受的。但是,恰恰在这样的高原上,曾经有一个大城市。
  在一块块100 吨重的砂岩上,垒上一块块60吨重的石块,砌成了墙。巨大的石块表面都琢磨得十分平滑,拼合处的角度也十分精确,用铜株连在一起。全部石工做得十分精巧。在一些重约10吨的石块上发现了一些2.5米深的孔,这些孔的用途至今还没法解释。从同一块石头上开下来的好些块5 米长的磨薄了的石板也无助于解开蒂华纳科城隐藏的奥秘。1.8米长1.5米宽的石头水管像玩具一样散落一地。这些水管制作之精巧,令我们震惊。与如此精巧的水管相比,现在的水泥管真可称是粗制滥造的。我们不免要问,蒂华纳科城的祖先们在没有工具的条件下制造这些水管,仅仅是为了消磨时光吗?
  这个城市隐藏着什么秘密?从别的世界来的什么样的信息在玻利维亚高原上等待着人们去解释?我们又将从中窥探到一些什么呢?
  号称“世界考古最伟大发现之一”的“太阳门”就在蒂华纳科城中。
  这是一座用一块巨石雕成的建筑,约有3米高,5米宽,整块石雕的重量估计在10吨以上。太阳门的两侧面着据幅方形图案,分列三排,簇拥着太阳门上方的一个会飞的神。此外,太阳门上还按有许多象形文字。
  最先尝试释译这些象形文字的是考古工作者波斯纳斯基和契什,后来,阿希敦继承了他们的事业。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在1949年结束了此项研究。他声称,太阳门按刻的象形文字可能是一份天文历。不过,这个天文历独具特色,与我们的太阳历大相径庭。它的一年不是365天,而是只有290天,并且,在一年的12个月中,有10个月只有24天,其余两个月25天。
  为了解开太阳门上这部奇妙的天文历之谜,曾有许多科学家冥思苦想。这的确是个值得探讨和十分令人费解的问题。因为按照我们现在掌握的科学知识,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从未加快过。非但没有加快,现在自转的角速度反而在减慢,大约过一百年转一圈的速度就会减少0.l%。这样看起来,在建造太阳门时,地球绝不会一年只转29 0圈。也就是说,这部天文历当时所反映的并不是地球自转的实际情况。
  那么这部天文历代表什么意义呢?莫非它包含有某种我们还不曾了解的宗教意义?它又是按什么作为标准的呢?
  1553年,西班牙人侵占了这块地方。占领者曾留下这样的记载:“这里的人无视神(西班牙人的神)的旨意,而遵照奇特的法律生活。”也有这样的传说:这些人以为西班牙侵略者是印加创世神——维拉科查重返地球,所以根本就没有抵抗。
  有关蒂华纳科城的历史及太阳门的历史到底有多古远?这成为考古界争论的焦点。
  但有关“维拉科查”这个神话般的人物,人们的争论分歧却不大。为了解开蒂华纳科城和太阳门的修建时间为何时及修建者为谁?考古学家进行了充分的论证。
  还是先从“维拉科查”说起吧。
  坐在蒂华纳科城地下神庙的地板上,有一张昂起脖子,仰望着的脸孔——学者们都说,这就是传说中的维拉科查。许多世纪以前,有个不知名的工匠将维拉科查的肖像雕刻在一根高大的红色石柱上。尽管他受风沙浸蚀,这座肖像所呈现的面容,却依旧那么样和恬静,流露出一股莫名的慑人力量……
  他的额头宽阔,眼睛又大又圆,嘴唇丰润,鼻子挺直,鼻梁虽然狭窄,却向两边伸张到鼻孔。这张脸庞最引人瞩目的特征是他那造形奇特、令人望而生畏的胡须,使他的下颚看起来比太阳穴宽广。仔细一瞧,考古学家发现工匠在雕刻这座肖像时,刻意将他嘴唇周遭的皮肤打磨得光溜溜的,让他的胡须高高翘在脸颊上,跟鼻尖平行,然后沿着嘴角夸张地延伸下来,在下巴形成一撮威武的山羊胡,再顺着颚骨转回到耳鬓上。
  在他头颅两侧,耳朵上、下方,雕刻着奇异的动物图形。严格说,奇异的并不是图形,而是动物本身,因为他们看起来像体型硕大、举止笨拙的史前哺乳动物,尾巴肥肿,四肢畸形。
  维拉科查的这座雕像,还有一些耐人寻味的特征。例如,他的两只手和胳臂交叠在胸前,环抱着身上那件飘逸的长袍。长袍的两边雕刻着一条弯弯曲曲的长蛇,从地面蜿蜒攀升到维拉科查的肩膀。
  供奉维拉科查雕像的“庙宇”是露天的,坐落在一个长方形的大坑洞中,形状像一座游泳池, 深达1.8米。庙堂的地板用坚硬平滑的碎石铺成,约莫12米长、9米宽。墙壁十分坚固挺直,由许多块大小不同、搭配得天衣无缝的方石组成,接合处完全不使用灰泥。沿着墙,每隔一段距离矗立着一根高大粗糙的石柱。
  维拉科像高约2.1米,坐北朝南,背对着的的喀喀湖古时的湖岸线。排列在这座树立在庙堂中央、代表维拉科查的方尖形石碑后面的还有两座比较矮小的石碑,显然是代表维拉科查传说中的门徒。
  在庙宇的西北角,就是举世闻名的“太阳门”,它不但是一件也界级的艺术精品,而且被专家们看成是雕刻在石头上的一套既繁复又精确的历法:
  越仔细观察这件雕刻品,我们就越相信,这套石雕日历的设计和图样,绝不可能出自一位艺术家的奇想。它的图纹充满深刻的意义,清晰地记录一位天文学家的观测和计算……显然这就是石雕日历当初的功能,不可能有其他用途。
  整个蒂华纳科古城最吸引人的就是这座“太阳门”。
  这座门巍然矗立,是用一整块青灰色巨石雕凿而成,乍看之下,它使我们联想起巴黎的凯旋门,虽然规模小得多。屹立在蒂华纳科古城广场上,它有如一扇幽冥之门,连接两个肉眼看不见的世界。整座门最神秘、最耐人寻味的特征,是雕刻在东正面门拥上的那条所谓的“日历横饰带”。
  在这条横饰带中间凸起的部分雕刻着一幅肖像。一般学者认为,像中人物就是维拉科查。太阳门下的横饰带是件造形优美匀称的艺术品,雕刻着三排图形,每排8个, 总共24个,罗列在饰带中间凸起的维拉科查雕像两旁。这些图形虽被认为具有日历功能,迄今却没有一位专家提出合理的解释。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些图形都有一种奇异的、冷酷的、卡通式的特质,宛如一群机器人,迈着精确、僵硬的步伐,操兵似的走向(立在门循中央的维拉科查。这些图形中,有些着鸟面具,有些长着鹰钩鼻,每一个手里都握着一种器械。这种“鸟面具”与复活节岛上的“鸟人”十分相似。
  门相横饰带的底部,雕刻着一种“回纹”图形:一系列代表阶梯金字塔的几何图形,连绵不绝排列在门桅上,有些直立,有些倒立,据说都具有历法上的功能。在右边第三列上面雕刻的是一只大象的头颅、耳朵、长牙和鼻。这个发现令人惊异,因为美洲地区根本就没有大象。不过,考古学家后来找到的证据却显示,在史前时代,美洲确实曾经有过大象。一种学名为“居维象亚科”的哺乳动物,曾经出现在南美洲,尤其是在安第斯山脉南端,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才突然灭绝。这种长牙鼻动物类似今天的大象,具有长牙和长鼻,模样儿酷似蒂华纳科古城太阳门上雕刻的“象”。
  雕刻在太阳门上的一群风格独特的动物图像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其他一些已经绝种的生物。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其中一种生物已经被辨识为“剑齿兽”。这是一种三趾两栖哺乳动物,身长大约2.7米,肩高l.5米,模样酷似犀牛与河马杂交生下的一种体型矮胖粗短的动物。如同“居维象亚科”哺乳动物,剑齿兽在鲜新世(大约160 万年前)末期,曾经活跃于南美洲,直到洪积世(大约12000 年前)结束时才绝种。
  这显示,专家们根据考古资料所鉴定的蒂华纳科建城日期——洪积世末期——极可能是正确的。这一来,正统历史学界的看法——蒂华纳科古城只有1500年历史——就得面对更严苛的挑战,因为当时的工匠显然是根据实物雕刻太阳门上的剑齿兽图表。值得一提的是,雕刻在太阳门横饰带上的剑齿兽头像不下几十处之多。这个丑怪动物的图像,并不仅仅出现在太阳门,相反,在蒂华纳科古城出土的陶器碎片上随处可见它的身影。更值得注意的是,有好几件雕刻品以完整的、立体的方式呈现这种古代生物的雄姿。此外,在蒂华纳科发现的古生物图形还包括一种已经灭绝的、在昼间活动的四足兽,以及一种学名为“后弓兽”,体型略大于现今的马匹,足部有明显三趾的古代哺乳动物。
  这些图像显示,蒂华纳科古城有资格被称为一本记录古代珍禽异兽的图画书。这些动物虽然已经绝种,却永远保藏在石头艺术中。
  然而,蒂华纳科雕刻家的创作有一天却骤然中止。此后,这座城堡就沉陷入茫茫黑暗中。这个悲惨的日子也记录在石头上——人类的旷世艺术杰作“太阳门”。
  建造城堡的“人”到底是谁
  当西方殖民者抵达美洲时,印加帝国的疆域几乎覆盖了南美大陆的太平洋海岸和安第斯山区。贯通这个大帝国的是一个庞大、精良的道路系统:两条平行的纵贯公路,长达3600公里,一条沿太平洋海岸南下,另一条穿过安第斯山区。这两条通衢大道路面铺得十分平整,无数横向道路贯穿其间。此外,这两条公路也展现出一些设计和工程上的特色,格外引人瞩目,诸如悬空的吊桥和穿过石崖的隧道。创造这个公路网的显然是一个科技进步、纪律严明、格局恢宏的社会。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个公路网后来竟然成为侵略者的帮凶,西班牙军队入侵秘鲁时,利用四通八达的道路系统,长驱直入印加帝国的心脏地带。
  在秘鲁,古老的印加城市库兹科有一座城堡名叫萨克沙华曼。在城堡中,一座座巨大的门桅,仿佛为巨人造的石门,沿一排排迂回曲折的高墙而修,其中有一个门振由一块巨大的花岗石而造。这块3.6米高1.l米宽的大石头,重达 100多吨,肯定不是天然的产物,而是人工雕凿成的。经过一番雕琢(工匠的手没看起来极为轻巧流畅,仿佛在揉搓一堆蜡或灰泥似的),石面上呈现出各种形状的棱角,和谐得有如交响乐一般。跟这块花岗石井然不紊并列在一起的,还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多角形大石头,有些安置在它上方,有些在下方,其他则竖立在两旁。
  这些精心雕凿的大石头中,有一块高达8.4米,重达361 吨(约相当于500 辆家庭用轿车)。望着这块石头,人们心中禁不住会涌起一连串疑问。
  印加人(或者更早的其他民族)如何有能力从事规模庞大的石头工程?他们怎么能够将这些巨大的石头切割、雕凿得如此精确?他们使用什么交通工具,从数十英里外的采石场搬运来这些大石头?他们采用什么方法,不费吹灰之力,就将这些石头挪来挪去,悬吊在半空中,组合成一道道壮观的石墙?根据一般学者的看法,这个民族连车辆还没有发明,更不必说拥有能够举起数十块奇形怪状、重达100 吨的大石头,将它们排列成迷宫样三度空间图案的机械。
  早期的殖民地史学家目睹这些巨石时,也感到十分困惑。例如,16世纪西班牙史学家维加探访萨克沙华曼城堡时,就曾惊叹不已:
  探访这座城堡前,实在很难想象它的奇特设计。亲眼目睹这座城堡后,才发现它在整个建构上的确称得上鬼斧神工,使人怀疑它是魔鬼的杰作,绝非出自人类之手。整座城堡使用无数巨大的石头构成,令人不禁惊叹:当初印第安人如何采集,如何搬运这些石头……如何以无比精确的手法雕凿这些石头,将它们堆叠成一座城堡?当时的印第安人并未拥有足以穿凿、切割、打磨这些石头的钢铁器械,也缺乏能够搬运这些石头的牛和车辆,因为这些石头体积实在太庞大,而当时秘鲁的山路也委实过于崎岖……
  维加也提到一桩耐人寻味的逸闻。根据他在《印加皇朝述评》一书中的记载,古时有一位印加君主,试图效法兴建萨克沙华曼城堡的先人,在工程上建立地的功业。他打算从数英里外运来一块巨石,树立在城堡中,以增添它的光彩:“2 万余名印第安人牵引着这块大圆石,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进发……。途中,石头忽然坠落悬崖,压死3000余名工人。”这段记载显示,当时的印加人并未具备这种建筑技术,以至于酿成数千工人惨死的悲剧。
  当然,当凭这件事并不能证明什么。然而,维加的报导却加深了人们对这座伟大城堡的疑惑。人们望着耸立在眼前的石堡,心中不免怀疑,它极可能是某个更古老、科技上却更先进的民族在印加时代之前兴建的。
  对考古学家来说,精确地鉴定道路和干石墙之类的建筑物的兴建日期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因为它们的建材不含任何有机化合物。在这种情况下,碳一14和热发光鉴定法根本派不上用场。尽管新的鉴定法,诸如氯一36正在积极发展中,但距离实际的应用还很遥远。因此,在鉴定技术取得突破之前,一般“专家”对印加文化的看法,大多只能视为猜测文辞,充满主观成见。由于印加人长期“使用”萨克沙华曼城堡,有些学者就据此断定,这座古堡是印加人“建造”的。“建造”和“使用”是两码子事,中间怎能画一个等号呢?说不定,印加人来到此地时,看见有一座现成的城堡,就毫不客气地搬进去住,据为己有。
  库兹科城中的石造建筑物,施工品质之精良,已经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然而,在这座古城中仔细查访后,考古学家却惊异地发现,这儿的所谓印加石造建筑,以考古学的标准来衡量,绝非全都是印加人的作品。这个族群的确擅于使用石头,毫无疑问,库兹科地区许多纪念碑确实出自他们之手。但是,城中一些比较出色的建筑物,看来似乎是印加之前的文明所建的。种种迹象显示,印加人的主要贡献在于修复古建筑,而不在于兴建。
  同样地,贯穿庞大印加帝国全境,设计十分精良的公路网,也可能不是印加人修建。上文提到,两条平行的干道自北向南穿越印加国境:一条沿着太平洋,一条通过安第斯山区。西方殖民者入侵之前,印加帝国总共有24000 多公里路面平整、经常使用的道路,而一些学者一直以为这些全都是印加人修建的。经过仔细查访后,考古学家现在敢断定,这个公路网极可能是印加人从更早的文明继承下来的。他们的贡献在于修复、保养一个早已存在的交通体系。事实上,专家们到现在都不能确定(虽然他们不愿承认),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公路究竟有多古老,负责修建的人到底是谁。
  根据古老的传说和神话,以及有关复活节岛的考古证据,许多专家认为,“库兹科”及秘鲁的道路是维拉查科人——一群赤发、满脸胡须、皮肤的白皙,号称“大海浪花”的异乡神秘人。而这群异乡神秘人就是来自复活节岛的母国——太平洲,一个远古时代有着高度文明的国度。维拉查科人是因为“太平洲”的沉没才向东迁移南美大陆,向西移至澳洲、非洲,乃至亚洲……
  神秘的“人鸟”仪式
  在对复活节岛考古的过程中,考古学家以雄辩的证据证明了复活节岛的土著并非复活节岛的原住民,他们来自于复活节岛以西的波利尼西亚岛。复活节岛的神秘雕像的历史比土著人的历史早几千年。土著人之所以说复活节岛是“地球的肚脐”,是他们的神告诉他们的,而非他们的创造,那么,他们的神又是什么呢?
  使复活节岛的研究者感到意外的是,复活节岛居民所崇拜的偶像竟完全不同于波利尼西亚诸岛,却相似于美拉尼西亚群岛。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对“人鸟”的崇拜。
  复活节岛的圣城奥朗戈,位于岛西南端的拉诺·洛拉科火山口旁,它是复活节岛的祭把中心。离它不远的海面上有三座小岛:莫多一依基岛、莫多一努依岛和莫多一卡奥卡奥岛。岛上山石耸立,危岩叠峰。复活节岛人就在奥朗戈和这些小岛上举行挑选“人鸟”的仪式。
  “人鸟”仪式是由岛上各部族各自选派一名英武的勇士,渡海游到莫多一努依岛,端坐在岛上的洞穴中,恭候海燕的到来。复活节岛人虔诚地相信,海燕是伟大的神麦克麦克派来的使者。
  第一个得到海燕蛋的战士,飞步跑到屹立在海边的山岩上,对等候在海边的本部族代表高喊道:“快剃头!蛋是你的!”然后,他就跃身跳入波涛起伏的海中,洗净鸟蛋,再用带子把它系在头上,划动双臂,游回复活节岛。
  当他上岸后,他就拿着鸟蛋,飞快地跑到奥朗戈。按照岛上的传统,第一个把鸟蛋送到奥朗戈的人,不管他是哪个部族的,他都是全岛的领袖,对全岛享有一年的统治权。他将被剃光头发和眉毛,被命名为坦加塔·玛努,即“人鸟”。而这一年就用他的名字来称呼,岛民们把他当做神的化身来尊敬。这种挑选“人乌”的仪式,年复一年,代代相传,一直到1862年秘鲁海盗袭击复活节岛时,最后一个“人鸟”死去了,这种仪式才终止。
  在这种仪式的最初阶段,到小岛上取鸟蛋的勇士们是岛上各部族的首领,后来才改由各部族的战士去。在岛上记载的坦加塔·玛努的名册中,像编年史一样把这些取到鸟蛋的首领名字记下来。在人们发现的一本名册上,就记载着86位首领的名字, 但它并不完整。 1915年,人们在奥朗戈的山岩上发现了111 幅手拿海燕蛋的“人鸟”画像,其中的五、六幅被运到圣地亚哥和其它城市的博物馆中展出。但岩画也不能代表挑选人鸟的总次数,因为这种仪式很早以前就有了,奥朗戈早在几百年前就有人居住了。
  这种仪式代表什么呢?岛上各种传说以及到过复活节岛的航海家、学者和传教士都证明了,“人鸟”崇拜在复活节岛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为岛民们挑选出领袖,而且也是为了纪念神灵。
  《众神之车》一书的作者厄里希·封·丹尼肯认为,复活节岛上的“人鸟”崇拜表现的不是地球人,而是外星人,是天外来客。他说:“复活节岛远离任何大地和文明,但岛上的居民却比任何别的国家都更熟悉月亮和星星。”“踏上这一小块土地的第一批欧洲传教士,使得人们对这个岛的神秘历史更加无法了解了。传教士烧毁了有象形文字的木板,禁止当地古老的祭祖仪式,废除种种世代相传的习俗。可是,尽管这些道貌岸然的绅士做得这样彻底,他们还是不能阻止当地居民称呼他们的岛为‘鸟人之地’。直到今天,他们仍然这样称呼。一个口头的传说告诉我们,古代一些会飞的人曾在这里着陆,并点燃了火焰。大睁着双眼的飞行生物岩画更加证实了这个说法。”
  考古学家弗朗西斯·玛泽尔也认为,“复活节岛确有某些我们无法说明或者我们暂时还无法解释的地质秘密。这促使人们十分严肃地对待外星来客的可能性。外星人可能拜访过复活节岛,所以复活节岛全岛都受到了某种光线的照射,这在复活节岛居民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印象一直保留至今。”
  复活节岛的宗教是比较独特的。复活节岛人虽是波利尼西亚人,但他们却不供奉波利尼西亚诸岛所敬重的神邸,波利尼西亚人心目中的诸多主神都没有在复活节岛上占有应有的位置,而被波利尼西亚诸岛所不了解的诸神却被复活节岛人虔诚地供奉。在复活节岛上,麦克麦克神居于诸神之首,“人鸟”仪式就是为了纪念他而举行的。一些科学家认为,奥朗戈山岩上的麦克麦克神画像是一个来到波利尼西亚的伟人的容貌,他有着一对大眼睛,海豹式的身躯上长有一张人脸。坦加塔·玛努也被岛民们敬为伟大的神,人们把它看做为“鸟主”和“鸟的统治者”的化身,它主宰着大地和海洋,是太阳和月亮、生命和人的创造者,而波利尼西亚诸岛却从未有过“人鸟”崇拜。
  在奥朗戈的山岩上,还有许多图画,例如巨大的芦苇船、船上的双叶浆和张着正方形船帆的传统的波利尼西亚船只、黑色的海燕等,还有波利尼西亚诸岛所没有的、以“正在哭泣的眼睛”为主题的画,画上的人有一对长耳朵,头上射出万道灵光,眼泪正夺眶而出。这是复活节岛咒语中所说的雨神希洛的画像:
  啊!雨水,希洛成串的泪珠儿,
  你降落到地面上时,
  正搏击不息。
  啊!雨水,希洛成串的泪珠儿。
  复活节岛古代居民的主要水源是雨水,他们认为,从天空落下的雨就是雨神希洛那成串的眼泪。
  岩画上的黑海燕画得十分夸张,它正大张着嘴,声波从嘴中呈扇形地散开,表明海燕正在发出尖利刺耳的叫声。还有一幅画上画着一种半人半兽的怪物,它有弯曲的背,长长的手和脚。复活节岛到处都可以看到用黑色、白色和红色颜料画着海豹、海龟和海鸟、鱼类的岩画,以及有一对大眼睛的麦克麦克神画像和只有幻想中才存在的奇特生物画像。
  复活节岛的“鸟人”崇拜,为我们解开“地球的肚脐”之谜打开了一道窗口。丹尼肯说:“复活节岛是宇宙来客的落脚处之一。”
  但为何“宇宙来客”会选择这样一个弹丸之地呢?
  如果按丹尼肯所言,其实,在地球上留下诸多神秘遗迹的地方,都有“宇宙来客”、“外星人”的印痕!而我们并不相信这样的假设。
  据考证,复活节岛远古时并非一个孤零零的小岛,它是沉没于太平洋中的古大陆——太平洲的一部分。“宇宙来客”来到复活节岛时,那时还是一块巨大的陆地。“宇宙来客”有着先进的飞行器,他们可以在高空中看见和确定复活节岛的位置,因此,他们将这一居于“地球的肚脐眼”上的陆地作为了他们降临的优越地点。这是丹尼肯的又一解释。
  另一说法是,地球上曾出现过几次高度的文明。沉没的太平洲就是这几个高度文明中的之一。当时太平洲的人们有了高度发达的文明,他们拥有飞行器,他们在地球上找到了“世界的中心”,那便是如今的复活节岛所处的位置。他们在复活节岛这儿修了如同机器人般的高大雕像,以便他们在天空飞行时可以找到降落的标志。

  ------------------
  亦凡图书馆扫校
后页
前页
目录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