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地理学 作者:赵荣


第三节 法显与外国地理认识



  法显(公元334—420年)原姓龚,平阳郡武阳(今山西襄垣)人,我国东晋时代的著名高僧和佛经翻译家。

  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后,不仅有许多印度僧人、佛徒来到中国进行佛教宣传,而且,我国也有不少信徒前往印度,亲自在佛教发源地学习佛学。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法显以65岁高龄,与一些同行者也开始了前往印度寻求佛法的旅行活动。他们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经今西宁,翻越祁连山,进入河西走廊,经敦煌、鄯善(今新疆若羌)、[wū乌]夷(今新疆焉耆)、于阗(今新疆和田),西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周游印度的北、西及东部。此后沿印度半岛东海岸下至印度南部,经师子国(锡兰岛)、耶婆提(今苏门答腊),绕行南海、东海,到山东半岛登陆。前后历时13年又四个月,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同行的人,中途逃离的逃离,死亡的死亡,只有法显一人回到祖国。他是我国最早遍游印度并由海路回国的第一人。回国后,他以自己亲身经历写成《佛国记》(又称《法显传》或《历游天竺记传》)一书。《佛国记》以其优美简洁的文字记述了中亚和印度等地的地理、风俗人情、历史、佛教等情况。其中有许多关于当时域外地理的新认识、新记录。

  如关于于阗、葱岭至北印度一带的地理描述,法显在《佛国记》中写道:

  自葱岭已(以)前(指今新疆和田一带),草木果实皆异,唯竹及安石留、甘蔗三物与汉地同耳。从此西行向北天竺(印度北部地区),在道一月,得度葱岭。葱岭冬夏有雪,……彼土人,人即名为雪山人也。度岭已,到北天竺。始入其境……顺岭西南行十五日,其道艰岨(阻),崖岸险绝,其山唯石壁,立千仞,临之目眩,欲进则投足无所。下有水,名新头河(即印度河)……河两岸相去减(即不足)八十步,九译所记,汉之张骞、甘英皆不至。

  这一段比较详细地记述了帕米尔高原及印度河上游地区的地理形势、河流、物产等知识。

  再如关于锡兰岛(今斯里兰卡,当时为师子国)的认识和记述,说:

  其国本在洲上,东西五十由延(由延,当时印度的距离单位),南北三十由延;左右小洲,乃有百数,其间相去或十里、二十里,或二百里,皆统属大洲。多出珍宝珠玑,有出摩尼珠地方,方可(约)十里,王使人守护,若有采者,十分取三……其国和适,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

  这一段文字准确描述了锡兰岛与周围的岛屿分布,以及岛上的气候特点、景观状况和农业生产习俗,给人以清晰的热带国家印象。

  关于印度河流域的地形大势,法显也有认识和记述,他写道:“新头河,两岸皆平地。”又说:“自新头河至南天竺(印度南部),迄于南海,四五万里,皆平坦无大山川。”不过,这里的四五万里显然有些夸大,“无大山川”也不尽符合事实。

  但无论如何,法显的这次旅行和带回的地理见闻,丰富了当时我国对中亚南亚地区的地理认识。尤其是保存至今的他的这本游记(《法显传》),更是我国,甚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游记之一。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10- 更多经典书籍,请访问应天故事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