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度量衡 作者:丘光明


第一节 营造都城宫室离不开度量衡



  盘庚迁殷以前的商代前期,已有较大规模的宫殿建筑。商代后期的安阳殷墟,先后发掘宫殿基址50余座,大部分是长方形。根据这些基址,可以推测当时的建筑程序,即先在地面量准所要建造房屋的尺寸,第二步是进行地基工程地基一般要挖一米多深,然后填土夯实,并且分排立柱,立柱的间距根据要求有比较准确的尺寸间距。

  最早的测量往往借助于人体。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筑上用的长度单位也都与人体有关。埃及建造金字塔用的是“肘尺”,其长度是指尖至肘关节之间的距离。而英国的“呎”就是从脚跟至脚趾的长度。一寻大约等于一个人的身高,一步的距离大约为半寻。当人们共同从事社会性的复杂工艺劳动,如建筑规模宏大的宫殿、宗庙、陵墓而需要确定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标准尺度时,这些约定的长度单位就被移至实物上,并用权威的力量、法制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时,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度量衡器就应运而生了。

  目前,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度量衡器是商代的尺。本世纪初,在河南殷墟先后出土了一支骨尺和两支牙尺。骨尺是用一根兽骨磨制而成,尺面中间还留有骨沟的痕迹。尺的两边刻十等分,全长16.95厘米。两支牙尺分别长15.87和15.80厘米,尺面刻10寸,每寸刻10分。从这几支尺上可以说明,当时对长度测量已认识到由小单位聚成大单位,并且采用了十进位制。中国是最早在度量衡器上采用十进位制的国家。古代罗马一尺等于12姆指;希腊一尺等于16英寸,印度也只是在公元前三世纪初才采用了十进制的尺。

  商周宫殿(宗庙)、陵寝建筑已有严格的等级(尺寸)要求。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掘了一座早商城堡遗址,在遗址中部有一座大型宫殿遗址,整体是略呈正方形的台基,台基高出当时地面约80厘米,台基东西长约108米,南北宽约100米。殿堂在台基中部,呈长方形,东西长30.4米,南北宽11.4米,四周有一圈大柱洞;南北两面各九个、东西两面四个,柱洞排列整齐,间距相等(约3.8米)。根据柱洞的排列,可以看出它是一座面阔八间、进深三间的对称式建筑。布局严谨、主次分明。这充分表明了兴建这座宫殿时,已有较成熟的营造设计和尺寸要求。

  比起殷商,西周在建筑技术上又有了很大提高。1976年以来,周原考古队先后在陕西岐山、扶风两地对西周大型建筑遗址进行了发掘和清理,取得了这一时期建筑规模和技术方面丰富的资料。整个建筑是以院落为单位,以庭院为中心,围绕着中轴线的主要建筑物,配置着次要建筑物,左右均齐对称,是一个有严格对称布局的建筑群。建筑的大门在中轴南端,门两侧的房间称“塾”,按其在门的东西侧的位置而称东塾、西塾,门内由四面房屋围成的封闭性空场是“庭”,庭北是这组建筑物的主体“堂”。“堂”是一个没有前檐墙的明亮敞厅,故曰明堂,堂前左右分列配房,古籍称“箱”或“房”,后世沿袭而称“箱房”。古建筑学家傅熹年根据地基的柱洞和其他考古发掘资料,并结合古文献记载,通过制图来探讨当时四阿屋顶的构造,认为当时已形成了结构严谨、建筑工艺复杂的屋顶构架①。我们从遗址和遗址构架复原图上可以看到,商周时期建筑工程设计的巨大成就。大型建筑从设计到施工,对统一标准的测量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度量衡与商周时期的大型建筑的密切关系,还可以从文献记载中得到佐证。《周礼·夏官司马》记载:“量人掌建国之法,以分国为九州,营国城郭,营后宫,量市朝道巷门渠。造都邑亦如之。”量人掌管着建立邦国以及营造后宫、市朝、道巷等各种工程之规章。又见“合方氏……同其数器,一其度量”。无论是划分地域、修建宫室、都邑,还是制定道路的宽狭里程,都必须在同其数器、一其度量的基础之上。

  周朝有严格的宗法等级制度,宫室的大小,都城的规模,城墙的高度,道路的宽狭都根据等级秩序有严格的规定,诸侯、士大夫均不得僭〔jian荐〕越。据《考工记》记载,周人的明堂,用九尺长的筵作度量单位②,东西宽九筵,南北进深七筵,堂基高一筵,明堂外有五室,每室长、宽各二筵。室内以几为度量单位③,宫中以寻为度量单位④,宫城外的野地以步为度量单位⑤,道路以轨为度量单位⑥。王宫的门阿⑦高五雉⑧,宫隅高七雉,城隅高九雉,经涂的道路宽九轨,城郭外的道路宽五轨。周王的子弟以及卿大夫的封邑,城隅的高度不得超过五雉,诸侯的城隅高度不得超过七雉。诸侯的经路为七轨等等。“郑伯克段于鄢”就是围绕着都城大小为借口,进行夺权与反夺权斗争的。郑庄公把京邑封给了他的弟弟共叔段,共叔段在他母亲的支持下有篡权的企图,在京邑修筑超越等级秩序的城墙,祭〔zai再〕仲对庄公说,都城超过百雉,是国家的祸害,现在京邑已大大超过先王关于等级制度的规定了,今后则难以控制,此事决不可掉以轻心呀!庄公道:看看再说吧!不久共叔段果然不断扩大势力范围,准备好兵车,聚集了力量向郑庄公偷袭,最后庄公终于把共叔段除掉了。又据《逸书·作雒》记载,西周时,为了加强对东方地域的统治,周公决定“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即在河南境内建筑雒邑,城的规模方1720丈,郭方70里。营造成周时,除了要计算工程量,工作进度之外,还要计算城的丈数,测量城墙的高度、厚薄以及城外壕沟深浅等等⑨。1974年河北省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金银错铜版兆域图,是一幅中山王陵园建筑的平面设计图,规定了各种建筑的阔狭大小规划,违法者死罪不赦。在这幅设计图上,四周有三道长方形的围墙,围墙之间都有严格的尺寸距离,中心是王堂,“方二百尺”,夫人堂“方百五十尺”,五座堂之间的距离也都有严格的规定。可见从西周到战国无论是都城、王室、道路以及陵寝等建筑都有严格的尺寸要求。

  除了长度测量之外,匠人建造城邑宫室还采用树立标杆和悬绳来测量垂直度,以水沟来测量地面的水平度,用圭观察日影,用“规”来画圆,在修筑排泄水的水沟和落水渠时,还注意到对角度的测量⑩。可见“匠人营国”已不仅仅是局限于长度测量,而且包括了水平、垂直、圆度和角度的测量了。

  注释:

  ①《考工记·匠人》有“四阿重屋”。阿,即屋柱,四阿即在四角设有屋柱。

  ②古代人席地而坐,筵是垫在地上的竹席长九尺。

  ③几:小桌,设于座侧,供倚扶之用,几长三尺。

  ④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⑤步:战国时六尺为步。

  ⑥轨:……辙之间的宽度为一轨,宽八尺。

  ⑦门阿:宫城城门的屋脊。

  ⑧雉:长三尺,高一丈的版筑墙。

  ⑨参见《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士弥牟营成周”。

  ⑩《考工记》:凡行奠水,磐折以叁伍,欲为渊则句于矩。大意是,凡导泄停水,泄水建筑物截面的顶角取磐折形,角的两边之比为三比五。要修渊,则勾曲如直角。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11- 更多经典书籍,请访问应天故事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