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的应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如果没有测量,就不可能建造哪怕是十分简陋的窝棚。人类从迁出天然洞穴,靠自己的双手建造房屋时起,已经开始了测量长度的活动。据考古发掘报道,在西安东郊浐河中游一段长约20公里的河岸上,两岸遥相对望,分布有10多处原始村落。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这一带便逐渐形成了发达的母系氏族公社,其中半坡遗址就是一处典型的母系氏族村落。半坡遗址略呈椭圆形,据探测,总面积约10余万平方米。半坡遗址1954年开始发掘,1957年清理完毕;次年又在遗址处建造了一座别开生面的半坡博物馆,游人可以亲临实地领略一下6000多年前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人类生活的情景。半坡村落分居住区、制陶窑场和公共墓地三部分。居住区在村落的中心,也是主要的构成部分。总面积约三万平方米(已发掘的仅占1/5)。居住区中心是一座面积达120平方米的大型圆角方屋,可能是氏族酋长的住室或氏族议事的集会场所;大房子周围有46座方形或圆形的小房子。这些房屋虽早已倒塌,但从倒塌下来的墙、屋顶和保存着的屋基遗迹可以看出,房屋的建筑形式多为半地穴式的。以方形房屋为例,这种房子的面积一般在20平方米左右,凹入地下不及一米,用坑作墙,上架屋顶,坐北朝南,门道为阶梯斜坡式,仅容一人出入。四壁地面的木椽倾斜交结在中柱上,估计自穴底至顶部的高度约200厘米,一般人抬头挺胸不致碰到屋顶。这些房屋的大小和高矮均适于居住者的活动范围与身体的高度,设计非常合理。
除半地穴式房屋之外,还有为数不多的几座地面建筑的房屋,建筑技术比前者有较明显的进步。除了房基用灰土、木板、草泥土一层层精细地铺砌起来外,地面坚硬,估计是用火烧过,房屋四周的木柱也排列得很整齐,东西三行,南北四行,共12根,互相间保持平行。这种建筑对长度测量有更进一步的要求。
在与半坡同期的临潼姜寨居住区遗址中,也能看到当时房屋规划的大致情况。居住区现存面积约二万平方米,从已发掘的8000平方米内,发现房屋90多座,其中四座方形大房子除东面一座面积约120平方米外,北面两座和西面一座面积均在80平方米左右。这三座大小相仿的大房子中有一座每边长均为9.1米。可以确证在修建时是经过测量的。
最早的长度单位多来源于人体各部位之长及彼此间的距离,人们正是借助于这种粗略的长度单位开始测量活动的。氏族村民们为建造房屋,要到远处去采集、砍伐木材。早期也许是原封不动地搬运到居住区,这样劳动强度很大,运输起来困难很多。后来,在建筑房屋时逐渐学会测量长度的氏族成员,不再把砍倒的树木整个地运到现场,而是先用手、臂等部位粗估一下需要的长度,然后对这些木材做些初步的加工,从而减少了在运输过程的许多麻烦。当然建造房屋就更需要对长度和高度的测量了。
在半坡居住区的周围,有一条深、宽各约5.6米的壕沟。这样大型的防御沟道必须经过周密的规划,氏族成员一齐动手才能完成,这就需要一个共同遵守的长度标准。这时期的测量工具,或许是一根树枝、一条绳索,或者其他便于用来比较长度的工具。在用跨步或牵绳来确定长度的时代,因人体身高不同或是绳索的长短标准不定,被测的“量”也只能达到约略近似。所以尽管这时期随着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测量活动已不可缺少,但对测量的准确度还没有严格的要求。这类临时确立的“标准”或测量工具,往往只用于一时一事,还没有确立一个固定的量,因此也还不能算是专用的度量衡器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