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间工艺 作者:王冠英


第四节 木偶



  木偶,是一种木刻的人像,又称木禺。木偶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手工艺品,后来演员操作它演戏,于是成为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受欢迎的表演艺术,称为“傀儡戏”或“木偶戏”。

  木偶在我国起源很早。《列子·汤问》说周穆王时曾有一个乐师带着演员给他演出,“歌合律,舞应节”,但解开一看,原来是绑着皮革的木头人。这种木头人其实就是木偶。当然,《列子·汤问》说木偶周穆王时就已产生,不一定很准确。不过,从考古发现的情况看,我国木偶的出现最迟也不会晚于战国。战国古墓中曾出土过不少木俑,脸部彩绘,身穿衣服,有的手足还能活动,这大概就是木偶。木偶和俑本来的差别就不大,它们的区别只不过是看它作为陈设品、玩具,还是作为殉葬品罢了。

  我国汉代的木偶比较发达。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山东莱西汉墓发现一个大型木偶人,身高193厘米,头颅用整块木段雕成,有口、耳、眼、鼻,全身关节可以活动,可立、坐、跪,关节的每个部位都有卯榫接合并划有拼合符号。这样的木偶制造是需要相当的水平的,因为这种大木偶不仅要求造型准确,各关节的机械活动性能也要严格计算,没有一定的技术是不可能造出来的。

  用木偶演傀儡戏,据说也源于汉代。唐代杜佑《通典》说“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乐也,汉末始用之于嘉会”。传说三国时马钧创作纤巧细腻的木偶,表演多种技艺,因而获得了“天下之名巧”的美称,这是很可信的。马钧是有名的巧匠,他制作的木偶如果像上述山东莱西发现的木偶那样能随意跪坐,操纵它表演各种技艺并不难。更何况汉时已发明了牵丝木偶(提线木偶),用手牵动木偶举手投足,是可以想象的事。

  唐代是木偶制作和木偶戏发展的时期。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曾出土过两个木偶头像,分别带着纱帽和介帻〔ze责〕,眉清目秀,敷彩谐合,雕刻非常精美。据记载,唐代的木偶戏“闾里盛行”,已有了杖头木偶和发达的提线木偶之分。杖头木偶用操纵棒操纵木偶表演各种动作,木偶只有半截露在屏幕外;提线木偶用线操纵木偶,演时木偶全身露出,制作比较复杂。唐封演《封氏见闻记》载:唐大历年间,木偶戏演出者“刻木为尉迟鄂公、突厥斗将之戏,机关动作,不异于生”。这表明木偶戏已把尉迟恭和突厥作战的戏演活了,可见当时演出者水平之高。

  两宋时期,木偶戏的种类更加繁多,有杖头木偶、提线木偶、药发木偶和水木偶等。药发木偶是演出时施放焰火的木偶戏,演出情况比较热烈;水木偶是舞台设在船上,以木偶表演钓鱼、划船、击球、舞蹈的木偶戏。宋代由于木偶戏发达,演出的名家也比较多,据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当时“凡傀儡,敷演烟粉、灵怪、铁骑、公案史书历代君臣将相故事话本,或讲史,或作杂剧,或如崖词。如悬丝傀儡者,起于陈平六奇解围故事也。今有金线卢大夫、陈中喜等,弄得如真无二,兼之走线者尤佳,……其水傀儡者,有姚遇仙、赛宝哥、王吉、金时好等,弄得百怜百悼。兼之水百戏,往来出入之势,规模舞走,鱼龙变化夺真,功艺如神”。《武林旧事》也记载,当时有名的杖头木偶艺人任小三,每天晚上演“头回小杂剧”,去晚了就不能看到他的演出。1977年,河南济源出土了两件宋代三彩磁枕,上面画了两幅傀儡戏画像,一幅为杖头傀儡戏,一童子左手捺地,右手执一杖,杖头有一长袍傀儡;一幅为提线傀儡戏,画中三个童子,左边童子坐在地上,左手提锣,右手以棒敲击。中间一童子吹笛,左足抬起,似且吹且打着节拍。右边童子探腰,右手握杖,杖上三根丝线悬一傀儡老翁,极力摹仿木偶艺人提线拉线牵动傀儡的形象。这二幅图画虽是儿童游戏,并非真正的傀儡演出,但它却形象地反映出宋代傀儡盛行和受人欢迎的情况。

  明清时期,木偶戏遍及全国。一些民间艺人,走街串巷,一根扁担把一方箱式的舞台支撑起来,围上幔布,马上就敲锣打鼓,又演又唱。这一时期,木偶戏又出现了“布袋木偶”(将木偶套在艺人手上进行表演)、“铁线木偶”(用竹管套上铁枝操纵木偶表演)等种类,木偶的制作形式也有了很大改进,这是因为木偶在民间越来越受到欢迎的结果。

  木偶是游戏、故事、玩具三合一的结合体,木偶“演员”是玩具,所以木偶的制作要人物性格化、脸谱图案化、玩具化,而且要趣味、灵巧。我国木偶的制作有非常艺术化的传统,木偶头的制作,一般是把木头镂空雕刻,躯体以竹篾细扎,四肢用苎麻编织。木偶头的制作非常复杂,木头锯成木坯后,要划出面部中线,定出五官,削出两颊,雕刻后安上活动的嘴和眼睛,然后裱褙棉纸,涂上过滤的黄土、胶水,再修光、彩绘、盖蜡、安胡须等。木偶头的形式,我国各地的风格不一样,有的是采用“梨园戏脸谱”,有的是采用“京剧脸谱”,有的采用“客家调脸谱”,然而不管采用哪一种形式,它必须带有玩具性,可供案头陈设,这是木偶造型的一个基本原则。

  木偶的“表演”全靠表演木偶的艺人承担,因此木偶表演者一定要熟悉剧中人的性格并通过连续的动作表现出来,这就需要作者在掌握剧情的前提下苦练操作功夫,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必须恰如其分。我国古代的木偶艺人由于多是穷苦人,走街串巷,演戏餬口,所以他们的名字大多不见经传,然而他们创作的艺术却在民间扎下根,这应当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明清时期,我国南方福建广东的木偶很著名。福建木偶以泉州提线木偶最有特色。泉州木偶制作精致,人物造型与唐代人物接近,表演难度也大。过去闽南城镇乡村婚丧嫁娶、逢年过节,都要雇演木偶戏。泉州俗语说,前棚“加礼”后棚“戏”(闽南话称提线木偶为“加礼”,“戏”指掌中偶戏,即“布袋木偶”),就是指泉州木偶广泛受欢迎的情况。泉州木偶戏的表演内容以戏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多,它以精致优美的造型和丰富多彩的脸谱绘制饮誉于福建、台湾和东南亚。

  广东木偶品种繁多,有杖头、铁线、圆身纸影、竹窗纸影、提线、布袋等形式。广东木偶造型多样,操作亦不同,如潮汕木偶纤秀、东江木偶精细、五华木偶粗放;海南杖头木偶操作时曲肘,临高木偶操作时人偶同时出现,各具地方特色。

  浙江泰顺也是有名的木偶之乡,近年曾在该县民间发现一批共34件明清时代的木偶头。这批木偶头,除通用的生、旦、净、末、丑等角色,还有专用的特定人物如包公、关羽、魁星、三眼大帝、顺风耳等的头像,头盔都用木头雕刻,开相生动大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16- 更多经典书籍,请访问应天故事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