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间工艺 作者:王冠英


第三节 少数民族织锦



  锦,是以彩色丝线用平纹、斜纹的多重、多层织织成的提花丝织品,属复杂结构的织物。锦的生产工艺要求高,织造难度大,所以历来被看作是最贵重的织物。“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我国古代文献中说的“锦绣”“锦衣”“美锦”都是极言丝帛或衣饰之美(图8)。

  锦有经锦(经起花的锦)和纬锦(纬起花的锦)之分。我国古代传说锦早在尧的时代就有,晋王嘉《拾遗记》说员峤山环丘有冰蚕,霜雪覆之,然后作茧,其色五彩,织为文锦,入水不濡,火烧不坏,尧用它做大礼服。这不是信史,但我国锦的起源确实很早。考古发现,我国西周时期已经能够生产经锦,战国时期有了更为出色的纬锦。经锦和纬锦有不同的织造效果。经锦纬密较低,织时用一把梭子;纬锦织造费时,但可以使用两把以上的梭子,以变换色彩,丰富提花。我国战国时期是一个手工业相当发达的时期,当时“齐纨”、“鲁缟”、“卫锦”、“荆绮”、“楚练”竞相媲美,标志着我国古代的丝织技术将要出现一个大的飞跃。

  图8 唐代·对马纹锦
 


  明清以前,我国各地名锦如云,争奇斗艳,其中最著名者有蜀锦(汉至三国时蜀郡即今四川成都一带生产的特色锦,以“织文纤丽”甲于天下)、宋锦(具有宋代织锦风格、用彩纬显色的纬锦。南宋以后开始生产,以纹样繁复、配色典雅著称)、云锦(明清宫廷用织锦,以富贵华丽、绚烂如云霞而得名。云锦南京产者最佳,故又称“南京云锦”)等。此外,各少数民族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织造的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织锦,也千姿百态,成为我国丝绸宝库中的瑰宝。

  壮锦、苗锦、黎锦、土家锦、傣锦、侗锦、瑶锦、回回锦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壮锦,是壮族的手工艺品。壮族旧称“僮人”、“俍〔liang良〕人”、“土人”,亦自称“布壮”“布越”、“布侬”、“布土”、“布沙”、“布曼”、“布傣”等名,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壮锦唐宋时称“緂〔tian田〕布”或“白緂”“峒緂”,明代作为贡品入贡并远销内地。据《广西通志》记载,“壮锦各州县出。壮人爱彩,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杂以织布为花鸟状,远观颇工巧炫丽,近视则粗,壮人贵之”。可见其生产、使用之广泛。壮锦以棉、麻股纱作经线,以不加拈或微拈的缕丝作纬线,相互交织而成。它以纬线起花,属重纬组织,因此织品很厚重,最适宜作被面、褥面、床毯、围裙、衣边饰等。

  壮锦色彩悦目,图案绚丽。它多用大红、杏黄、翠绿或纯白作底色,用对比强烈的色彩作花,图案有水、云、花草、虫鸟、卍字等,浓艳粗犷,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苗锦,是苗族人民的工艺美术品。苗族,自称“果雄”、“模”或“蒙”,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四川等地。苗锦,汉末三国时即已出现。传当时蜀汉诸葛亮开发“南中”(现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地区)时,亲自为贵州的苗族人民画锦的图案纹样谱,并赠送蜀锦,命令会织锦的士兵向他们传授织锦技术。为了纪念诸葛亮的功绩,苗族人民称苗锦为“武侯锦”。苗锦用经线作底,纬线起花,通经断纬方法织造。经线多用自纺白纱,纬线多用各色丝绒或丝线。图案多为小型几何纹样,结构严谨。色彩喜用桃红、粉绿、湖蓝、青紫等色,鲜明瑰丽。(图9)

  黎锦,海南省黎族民间织锦。黎族,自称“赛”,各种方言还有“侾[xiao肖]”、“杞”、“闰”、“美孚”等不同的称呼。黎族的纺织业历史悠久,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当时海南每当棉桃成熟季节,黎族妇女便采摘新棉,用细长铁轴辗出棉籽,接着“以手握茸就纺”。黎族人民生产的“黎单”、“黎幕”,宋时已远销内地。清时他们利用内地生产的彩帛,“拆取色丝和吉贝(古代东南沿海称棉线为吉贝)”织锦,工艺十分精巧。黎族织锦用古老的踞织腰机,综杆提花,断纬织彩,也有的经丝先经扎染花纹,再织纬。黎锦图案多用马、鹿、斑鸠、蛇、蛙、藤果以及人形等,配色喜用棕、黑为基本色调,相间以青、红、白、蓝、黄等色,具有浓郁的民族装饰风格。多用于制作筒裙、摇兜、崖被或作服装边饰。

  图9 苗锦
 


  土家锦,即湘西、鄂西土家族织锦。土家族历史上被称为“土人”、“土民”,他们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土家锦源于古代的“溪布”、“峝[tong同]布”、“斑布”。宋朱辅《溪蛮丛笑》记载,当时的“土人”用五色线织成“峝布”,文彩斑斓,用来制作巾被、衣裙。清乾隆《永顺府志》也说,“土人”一只手织纬,一只手用细牛角挑花,便织成了五色斑斓的“土锦”。土家锦以棉线为经,以各种颜色的棉、毛、丝等纤维为纬,用斜形腰机、通经断纬的方法手工挑织,彩纬满铺显花。图案有桌子花、椅子花、船花、荷叶花等100多种,后受汉族影响,发展出“凤穿牡丹”、“鹭鸶踩花”、“野鹿含花”等花样。土家锦通常用作衣裙和“铺盖”(被面),俗称“土花铺盖”,土家语称为“西兰卡普”。“西兰卡普”相传为一个名叫“西兰”的土家族姑娘所创,它质地厚实,经久耐用,是一种很美丽的实用装饰品,具有粗犷、朴质、敦厚、绚丽的民族风格。

  傣锦,是云南傣族的传统纺织工艺品。傣族,旧称“摆夷”、“摆彝”,自称“傣”,按地区又有“傣仂”、“傣哪”、“傣雅”、“傣绷”等称。傣锦用丝线或纱线制成,图案有动物、花卉、几何图形等,具有象征意义,如孔雀图案象征吉祥,大象图案象征五谷丰登。傣锦色调用棕、黑、白相间,鲜艳美丽,适于制作挎包、筒裙、被面、垫单、窗帘、手帕及某些宗教用品。

  侗锦,侗族传统纺织工艺品。侗族,旧称“侗僚”、“侗家苗”,自称“甘”,主要分布于湖南、贵州、广西三省、区交界地区。侗锦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汉末三国时期。当时,蜀锦及其织造技术在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指示下传到侗族聚居的地区,深受侗族人民的欢迎,后来侗族妇女织的侗锦被称为“诸葛锦”。侗锦用棉纱或丝线手工编织,名贵品种有鱼鳞纹侬锦、鸭头翠侬锦、郎茵锦等,色彩绚丽,用于衣物装饰,巾帨[shui税]尤佳。有一首民歌反映了侗族青年男女对侗锦的喜爱:

  郎锦鱼鳞纹,侬锦鸭头翠。

  侬锦作郎茵,郎锦裁侬被。

  茵被自两端,终身不分离。

  瑶锦,瑶族民间织锦。瑶族历史上被称为“莫徭”、“徭”,自称因地而异,有“勉”、“金门”、“布努”、“瑙格拉”等,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等地。瑶锦多为棉经丝纬,腰机织造。受所居深山峻岭的陶冶,图案多采用方形、菱形、三角形等几何形作对称式波状二方连续排列,组成山峰,巨龙等象征性图案。瑶锦色彩以大红、桃红、橙红等暖色调为主,间以蓝、绿、白、紫等,鲜明强烈。常见品种有床毯、被面、背袋、彩织带等。

  除上述以外,西南或东南地区的佤锦、布依锦、高山锦、拉祜锦等也盛名四布。由于各少数民族生活环境、风俗、习尚和传统不同,他们的织锦在织造方式、图案、配色等方面有不同的风格,这是中国民间工艺传统性、地方性的表现。

  西北少数民族在古代也有质地精良的织锦。大概东汉后期,汉族的养蚕业及织绸技术就传到了西北的古于阗(在今新疆和田)。新疆哈拉和卓古墓出土的北凉—高昌文书记载,距今一千四五百年的时候,新疆已经有了疏勒(今喀什)锦、龟兹(今库车)锦和高昌(今吐鲁番)所作的龟兹锦。维吾尔族生产的和田绸和回回锦,历史上也很有名,现在故宫博物院还保存有清代维吾尔族进贡给朝廷的这些织品。疏勒锦、龟兹锦实物现在我们很难见到了,但我们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巴楚脱库孜沙来、吐鲁番阿斯塔那等北朝至唐代遗址中出土的对禽对兽、汉隶铭文相结合的联珠纹锦等可以想见它的风采。巴楚脱库孜沙来和阿斯塔那遗址中出土的织锦,用色复杂,提花准确,锦面细密,带有高昌和波斯文化色彩。这说明,当时新疆吐鲁番一带的织锦,既承袭汉代织锦的传统,又吸收了当地或波斯织锦的影响,带有明显的中西文化交流的特征,是“丝绸之路”文化交融的证明。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7- 更多经典书籍,请访问应天故事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