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成书于西周到西汉初期,不是一人一时一地之作,它是一本宗教性质的巫书,也是一部上古神话总集。其中有关于历史、地理、物产、医药、宗教等方面的内容,都具有荒诞的色彩,保存最多的是兽形神话,两种以上动物合体神话,以及人兽合体神话。此外,还有植物神话、海外传闻、巫风习俗的神话,在后一种神话中,有很多跟祭山神有关,反映了那时人们对高山的崇拜很普遍。有不少神话的文字记载,首次是在《山海经》出现。
在《西游记》小说中那位尊贵、典雅、庄重的王母娘娘,她的原型在《山海经》却是极为可怕的人兽合体、性别不明显的神。此神长着人面、虎躯、豹尾,住在昆仑山附近的玉山,头发蓬乱,还戴一种叫“胜”的首饰。有三只青鸟为此神觅食。这三只青鸟长得也很特别,都是红脑袋,黑眼睛。西王母的神职是掌握自然灾害和五刑残杀。(见《山海经》的《西次三经》、《海内北经》、《大荒西经》)这一司职跟西王母的外形倒很统一。
图1 西王母
过去,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神话零散而不系统。那是因为不了解。有零散的情况,也不尽然。比如帝俊的神话便比较多地见于《山海经》。帝俊是谁,古史研究家们认为是舜,又被称为帝喾〔ku酷〕。这是东夷所奉的上帝,显然与炎、黄不属于一个系统。
根据《山海经》所记,帝俊的一位妻子叫羲和,是10个太阳的母亲;他的另一位妻子是常羲,是12个月亮的母亲。帝俊在下方的两座祭坛,由一群五彩之鸟管理着。这些五彩鸟儿,或叫皇鸟,或叫鸾鸟,或叫风鸟。帝俊有一片竹林,在卫丘山的南面。这座山也够大的,方圆有300里。竹林里的竹又高又大,“大可为舟”,真是神竹。
另有传说,帝俊的妻子叫娥皇,她的后代叫三身国,即一个头,三个身子的人,他们以黍为粮食,役使着豹、虎、熊、罴四种野兽。还有的说帝俊的后代中有季釐(即厘)、中容、晏龙、帝鸿、黑齿,他们都能役使野兽。帝俊的后代中不乏发明家,叔均是农耕的始创者,番禺始为舟,奚仲造车,晏龙则是一位音乐家,义均是能工巧匠……(见《大荒经》、《海内经》)。
这些看似没有连贯的内容,至少告诉后人,帝俊是鸟图腾氏族祖先,他生活的时期已经是以父系为中心。他所管的地域辽阔,这一系的后代绵延历时长,对文物的创造有特殊的贡献。其中包含着许多原始的密码,要真正破译它们,需要进行艰苦的研究。
《山海经》这部书约3.1万字,在那个时候可算是“巨著”。书中文字简略,尽管保存的是上古神话的片断,然而却很有价值。
此外,不同程度保存神话传说的古籍还有先秦诸子著作、史书、杂史、笔记、志怪小说等。
先秦诸子著作以《庄子》为代表。《庄子》并不是为保存神话而辑录神话,主要是借用神话传说来说明一种思想,这属于运用和再创作,即把神话传说作为素材,改造成富有哲理意义的寓言。不过在客观上确起了保存作用。《庄子》寓言中的神话,有的已经不完全是神话的本来面目,只是保留着神话的某些内核。如《逍遥游》中鲲鹏之变的神话便很有名:北海有一条鱼,名叫鲲,鲲其大无比,身长不知有几千里;后来它化成了鸟,这鸟叫鹏,鹏的背也其大无比,弄不清有几千里;它振羽而飞,翅膀犹如覆盖了天空的云。这只大鸟,当海动风起的时候便向南迁。那南天,就像大天池。
按照神话思维的特点,鱼、鸟完全可以互变,说明《庄子》一书有神话的根据,是来自《齐谐》一书。然而《庄子》的意图跟《齐谐》不一样,谐者,趣也,《齐谐》专记齐人的怪异之事;《庄子》却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鲲鹏飞得再高,也不见得没有穷尽,往下一看,如此而已,世界是广大无边的,何必让自己的精神因功名利禄而受束缚呢?今日我们如果对这一神话作积极的理解,那么,有高尚志气者,都应似鲲鹏那样,展翅翱翔,去追求远大的理想。
史书以《左传》、《国语》为例,其中夹杂了不少神话传说。《左传·昭公十七年》讲到一个鸟的王国,便是一则很典型的古史神话传说。据说,东方的古帝王少皞〔hao浩〕名叫挚①,即位的时候,恰好飞来了凤鸟,因此便用各种鸟名命名下司百官,凤凰当历法官,燕子当掌管春分、秋分的官,伯劳鸟当管理夏至、冬至的官,青鸟当管理立春、立夏的官,锦鸡当立秋、立冬的官,鹁鸪掌管教育,鹫〔jiu救〕掌兵权,布谷掌管营造建筑,鹰掌管法律和刑罚,鹘鸼〔guzhou谷舟〕掌管营缮等事。五种以鸠命名的官,管理老百姓;五种以野鸡命名的官,分别管理木工、金工、陶工、皮工、染工,还管器物的利用、尺度、度量均衡;以扈鸟命名的九种农官,使老百姓不要淫荡。这个以凤鸟为总名称的鸟国,无非是历史的神话化。这大概是指古代东方奉行鸟崇拜的以少皞为首领的部落联盟。
防风氏神话在古籍中记录并不丰富,散见于《国语》、《史记》、《越绝书》、《述异记》等,其中以《国语·鲁语下》交待得较细。
防风氏可能是大禹为首的部落联盟中一个部落的头头,那时,氏族部落的称呼跟首领的名称一般是统一的,防风氏部落的头头也就叫防风。相传大禹曾到过越地,在茅山曾召集过会议商讨大计,会上,对有德有功者,给以爵禄和土地,后来便把茅山改成了会〔kuai快〕稽(即会计之意)山。这是古史传说中很有名的群神集会,不知何故防风却迟到了。大禹对此很不满,将他杀死以后,先陈尸示众,然后才埋在会稽山下,直到吴国打越国的时候,把会稽山都打塌了,才发现了防风的骨头,非常之大,一节骨头便要用一节车载运。吴国的人弄不清这是什么遗骨,何以如此之大。便派人去问博学的孔子,孔子便把前因后果向吴使说了一遍。吴使求教孔子的这件事,便记在《国语·鲁语下》:
吴伐越,堕会稽,获骨焉,节专车。吴子使来好聘,且问之仲尼……曰:“敢问骨何为大?”仲尼日:“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
防风氏部落的人,可能属于传说中的巨人族之一,不过再长大的人也不至于一节骨头便要用一辆车,这显然属于神话式的夸张与想象。不过这则神话传说的古史价值一目了然,说明大禹的晚年,权力已日益集中,社会已由军事部落联盟逐步向国家转化。
各种杂史保存的古神话传说比正史要多。例如《吴越春秋》、《越绝书》、《蜀王本纪》等都属于杂史,也可称之谓野史,即不是官方修的史,而属于个人撰写的。其中有大禹出生、婚配的神话,人猿婚配的奇谈,古蜀国治水英雄杜宇、李冰的传说等等。
广为人知的干将铸剑便是一则神话传说色彩很浓的传说。故事说,吴国人干将,善铸剑,其妻莫邪〔ye爷〕为助其成功,将自己的头发和指甲投进冶炉里,使300童男童女鼓风箱,造成阴阳宝剑,阳剑叫干将,阴剑叫莫邪。献给吴王阖闾〔helu合驴〕的是阴剑,阳剑自藏了。吴王得剑十分珍爱。(见《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为什么要用莫邪的头发与指甲呢,这是原始社会人祭风俗的遗留和转化,原始宗教对神灵的崇拜到达痴迷的程度,为了达到某种愿望,以为杀人祭神便能得到神的帮助。社会进步以后,人们甚感人祭风俗太野蛮,便改用人体的某一部分代替人祭。这一神话传说,主要并不是宣扬这种落后的风俗,而反映了当时吴国工匠们的铸造技艺已非常精良。
上述故事,到晋代的志怪小说《搜神记》有了新的发展,干将、莫邪夫妇成了楚国人,铸剑三年才成,向王献出了雌剑。因时间太长,虽然献了剑,干将仍被楚王所杀。莫邪此时已有身孕,后生一子,取名赤比,又叫眉间尺,到少年时期,带了父亲留了的雄剑去报仇。路遇一客,客告诉他:“楚王正悬赏千金买你的头,你把头与剑给我,我可以替你报仇。”眉间尺自刎,两手捧头奉上,身躯仍自立在那里。客说:“我不会辜负你的。”说罢,眉间尺的尸身才倒地。客去见楚王,说:“这是勇士的头,应放在汤锅里煮。”煮了三天三夜,头仍不烂,并且还跳出汤锅,怒目圆睁。客对楚王说:“这头不烂,请王亲自去看看,也许能烂。”楚王果然前去看,一伸头,便被客挥剑砍掉了。接着客也把自己的头砍掉了。三颗头都在锅里,煮烂以后,难以区分,只好分三份葬在一地,此地便叫作“三王墓”。(见《搜神记·卷十一》)这一传说富于反抗精神,有强烈的复仇意识,鲁迅就是以它为素材,创作了《故事新编》的名篇《铸剑》。
图2 眉间尺
注释:
①古代挚、鸷相通,少皞(少昊)即鸷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