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名史话 作者:韩光辉·徐兆奎


第五节 唐代的藩镇



  唐代,自睿宗景云年间(公元710—712年)先后置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河西节度使,始有节度使称号。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在分天下为15道的同时,又于边境置节度使、经略使,以镇抚四夷,加强边防。共置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九节度使,岭南五府经略使(《旧唐书·地理志》)。节度使、经略史本是典军之职,但因被差遣时,赐给双旌双节(是代表朝廷办事的凭证),所以权力很大。“安史之乱”的罪魁安禄山就是利用他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节度使机会,凭借不断膨胀的军政权力酝酿并发动了震惊朝野的叛乱。肃宗至德(公元756—758年)之后,中原用兵,刺史皆治军务,而“要冲大郡,皆有节度之额;寇盗稍息,则易以观察之号”(《旧唐书·地理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后,节度使逐渐总揽了地方军、民、财政及监察大权,成为地方军政长官和割据一方的土皇帝,是为藩镇、或称方镇。据《旧唐书·地理志》,中唐时期共置节度使、经略使、观察使47处。此即《元和郡县图志》曾提及的当时47镇(即藩镇)而“乾符(公元874—879年)之后,天下乱离,礼乐征伐,不自朝廷”,藩镇之祸,加速了唐帝国的灭亡。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