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作者:林乃燊


第一节 茶的起源及其商品地位



  茶的最早称谓是“荼”,已见于甲骨文,作“”(梌,甲骨文偏旁“木”部与”部是常相通的,梌即荼)。甲骨文“采”字作“”或“”,是以手采茶芽或采茶籽的象意字,这是商代已有茶的反映。卜辞中“”字常指殷王田猎的地名,殷王田猎区当是一片茶山。陆羽《茶经》记载:唐代大巴山到巫峡一带,有两人合抱的大茶树。唐代见到的这种参天大茶树,始植年代可上溯到商代或更早。过去一些注释家都笼统地把“荼”解作单一的苦菜,这是不确切的。中国最早一部类书《尔雅》(成书于汉代)就有明确区别,在“草”部把“荼”称为苦菜;在“木”部把“荼”解作“槚”〔jiǎ甲〕,即茶。从而可知,“荼”字由于用法不同,在汉代以前,应有两种读音:指苦菜的“荼”读“涂”;指茶茗的“荼”读“槚”(与茶音近)。《尔雅》是我国上古博物学积年归类的第一部词典,《尔雅》所反映的博物知识,当远在秦汉以前。“荼”字曾见于《诗经》中的《谷风》、《绵》和《良耜》等篇。《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与荠菜并提,当指苦菜。《绵》:“周原,堇荼如饴”,“堇”即乌头,就是黄精。黄精味微苦而甘甜,是一种补血药。茶叶亦微苦而有甘味,具有生津清热的性能。这里与乌头并提的“荼”,当指茶叶。《良耜》“荼蓼圬〔wū污〕止,黍稷茂止”,亦当指茶叶,即用茶渣和蓼草沤烂作绿肥。

  茶在古代异称很多,除了“荼”,曾有“槚”、“茗”、“蔎〔shè社〕”、“荈〔chuǎn喘〕”等称谓。“槚”音“甲”,是茶的同音假借字;“茗”与“萌”通,古代称竹笋为“竹萌”,“茗”即茶芽。扬雄《方言》记载:“蜀人谓茶曰葮萌”,“葮萌”即“茶茗”的同音假借字。“蔎”是古代川西方言;“荈”大概也是一种方言。汉代以后,创造出一个减一划的“茶”字,以后就通称为“茶”。

  我国最初培植茶叶是在西南地区,晋代常璩〔qú渠〕《华阳国志》记载:武王伐纣以后,巴为封国,四川的茶、蜜、丹、漆等都是常年贡品。今天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巴达山还有一株老茶树,高达30多米,据鉴定,已有1700多年的树龄,这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株茶树。见于文献最早的植茶基地是四川,《华阳国志》记载:汉晋期间,四川产茶的地方有涪陵郡、什邡县、南安县、武阳县和平夷郡(邻近犍为)等。可见汉晋之世,四川从东部、北部到西南部都有产茶基地,这些基地的形成年代,当远在汉晋之前。湖南长沙马王堆轪侯墓出土随葬品的清单(竹签)中有“[左木右(上占下贝)]一笥”的记载,据鉴定,“[左木右(上占下贝)]”即“槚”的异体字,可见茶叶在西汉初期已是侯门的日常饮料,死后还是随葬品。司马相如的《凡将篇》,把“[上荈下木]〔jié杰〕沱”与桔梗、款冬等中草药并提,这是茶叶作为药草的最早记载。王褒《僮约》中规定他的家奴要履行的许多劳役中,有“武都买茶”和“烹茶尽具”的记载,可见茶在汉代的四川,已和柴、米、油、盐一样成为日常必需品。扬雄《蜀都赋》中的“百华(花)投春,蔓茗荧翠”,则描写了汉代四川茶园的一片翠绿。可见西汉期间,四川和湖南一带的官宦人家已普遍饮茶。《三国志·吴书·韦曜〔yào耀〕传》记载,韦曜参加东吴末代帝王孙皓的宴会,他不善饮酒,以茶荈代酒,则说明三国时茶已登上江东的帝王宴席。

  东晋、南北朝期间,弘农郡(今陕西)一个著名文人杨元槙说扬州人(泛指江南和岭南)的生活习惯是“茗饮作浆”,即指南方人饮茶与北方的鲜卑人饮奶浆一样是日常饮料。陆羽《茶经》列举唐代出产茶叶的地方,包括秦岭和淮河以南四五十个州县,可见到了唐代,茶叶种植已遍布于大半个中国。

  茶的外传,大约也起于唐代,鉴真和尚东渡时传到日本;西部经维吾尔族和突厥族的商人传到亚洲西部;近代传到欧、美、非、澳各洲。

  茶是一种解渴、提神、保健的大众化饮料,是大宗消耗的日用商品,所以又是国税大户。茶在封建社会中后期以后,直到现在,在中国的国民经济生活中,一直都是一个重要角色。唐代开始征收茶税,还开辟了大批国营茶园,实行茶叶专卖,称为“国榷”,朝廷还收取大量贡茶,作为储备物资。历唐、宋、元、明、清各代,茶税仅次于盐铁之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支柱之一。

  在封建社会后期,茶叶又是重要的出口物资,与丝绸和陶瓷,成了中国出口的三大传统产品,直到现在,仍然如此。

  茶叶和封建政权的马政有密切关系。唐代曾用茶叶换取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的战马数十万匹。在新式火器出现以前,马曾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历宋、元、明各代,都以茶叶换取边族的战马。

  进入17世纪,荷兰和英国先后于其殖民地印尼和印度设立“东印度公司”,大量贩运鸦片来中国,又大量贩运中国的茶叶到欧洲,谋取暴利。随着欧美饮茶之风盛行,中国茶叶的出口量大增,据统计,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输出茶叶的数量达134万公担,值银5220万两,占当时出口总值的60%。荷、英商人一面贩运中国茶叶获利,一面在其殖民地广泛种茶,从18至19世纪,印度和印尼殖民政府曾多次派人来中国引种茶籽和茶苗,招募种茶与制茶技术人员,进行大规模生产,以争夺世界茶叶市场。在1903年以前,中国茶叶出口仍执世界牛耳,以后则江河日下。印度、印尼、锡兰(今斯里兰卡)、日本等国茶叶出口纷纷赶上,随着清廷和民国政府的腐败无能,我国茶叶的世界市场奄奄一息,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逐渐回升。近10多年发展很快,1992年产量巳达54万吨,出口量占总产量45%左右,目前已出口到83个国家和地区,仅香港地区每天消耗茶叶就达20吨,1992年总出口量近20万吨。创汇四亿多美元。目前我国有6000万亩茶园,8000多万茶农。近10多年出口平均年递增5.7%,目前仅次于印度,是世界第二大茶叶出口国。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