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作者:林乃燊


第三节 向文学延伸



  (1)饮食实践对中国语言的增益

  饮食实践,包含着许多生活哲理,千百年来,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许多生动活泼的词汇和成语,如用美景来比喻美食的“秀色可餐”,用汤羹和烧烤的美味来比喻人人赞赏的事物的“脍炙人口”,比喻觊觎某种事物的“垂涎三尺”,比喻越权处事以满足私利的“越俎代庖”,比喻急躁不安的“热锅上的蚂蚁”,比喻帮倒忙的“抱薪救火”,比喻小题大做的“牛鼎烹鸡”或“牛刀割鸡”,比喻平均主义的“吃大锅饭”,比喻小恶惹起大祸的“一粒老鼠屎糟蹋了一锅粥”,比喻目标正确的努力总会有回报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比喻出类拔萃的事情不怕埋没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等等,这些词汇或成语,表现了丰富而美妙的人文韵味,为中国的语言增色不少。

  (2)饮食文化在文学领域花繁果硕

  饮食文化像一面广角镜,反映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通过文学作品折射出来,更能拨动人们的心弦。中国各地都有独特的名产和美食,常与地域景观形成独特的韵味,这类文学作品,最能唤起人们浓厚的乡土意识和爱国情怀。譬如岭南人,无论到了什么地方,都不会忘怀故乡蓝天碧海,椰树迎风的神韵;不会忘怀雨打芭蕉,蝉鸣荔熟的风光。即使是被贬谪者,一想到岭南的特产,或接触岭南的民风和名胜,都会流连忘返。苏轼就说过:“日食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他遇赦北返,路过琼州海峡时,又留下了“九死南荒终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诗句。可见地方名产和风物独具的魅力。松江鲈鱼、太湖莼菜,是江浙美食的象征,不仅为江浙游子所眷恋,也给四方宾客留下隽永的回忆。唐代皮日休曾咏过长江的名产鳊鱼:“殷勤莫笑襄阳令,为爱南塘缩项鳊〔biān边〕”,1300年后,毛泽东又成了鳊鱼的另一个咏颂者:“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更使长江鳊鱼名闻遐迩,可谓名产越千年,美誉与时光共进。唐代另一诗人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guì桂〕鱼肥”,又把江南的美景和名产鳜鱼连起来咏颂,1000多年来,使人在品尝鳜鱼的美味时,能联想到江南暮春的秀色。中国还有许多优质鱼种,如黄河鲤鱼,富春江鲥鱼,珠江嘉鱼,黑龙江大马哈鱼等等,都长存于海内外华夏子民的口碑中。自古以来,也有不少咏颂草原的诗篇。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则成了1400多年来,唤起人们向往丰美草原的绝唱。

  各地无数著名的土特产,都成了人们怀念故土的信物。上举只是一些例子,在中国的诗、文、词、赋中,这类主题是很多的。

  我国的文学作品,以饮食为题材表现各种社会生活的名作,历代都有。一部《诗经》,通过饮食题材表现种植业、养殖业,表现各种饮食风俗,表现贵族宴饮和劳动人民诅咒分配悖理的篇章就不少。以后历代的诗人和文学家,从屈原、宋玉、司马相如、枚乘、束晰、谢灵运、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吴承恩、施耐庵、曹雪芹和鲁迅……无不留下饮食题材的佳作。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