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活字印刷继续得到发展并有所创新,除沿用泥活字外,又发明了锡活字和木活字。
元朝初年,有个叫杨古的人,曾用活字版印过几部书。元朝学者姚燧(号牧庵,公元1238—1313年)著的诗文集《牧庵集》中说,忽必烈的谋臣姚枢“以《小学》流布未广,教其弟子杨古为沈氏活板”,这里所谓“为沈氏活板”,就是指根据沈括的记载而仿制的泥活字,其时间大约在公元1241年到1250年。他印的书有朱熹等人编的儿童教育课本《小学》和北宋几位哲学家的言论集《近思录》,还有南宋吕祖谦(世称东莱先生)著的《东莱经史论说》等,并让这些书“散之四方”。这些书也是我国较早的活字本,可惜也未能流传下来,不过它表明杨古已再一次实践了毕昇的伟大发明,但比毕昇发明泥活字已经晚了200年。
差不多与此同时,有位不知姓名的发明家,可能考虑到锡的熔点低,适宜于用字模浇铸活字,于是发明了锡活字。根据元朝著名的科学家王祯著的《造活字印书法》一书中说:“近世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但上项字样难于使墨,率多印坏,所以不能久行。”这就是说可能在宋末元初的时候,已有人用字模浇铸出锡活字了;印刷的时候,要用细铁丝把字串起来(字身上可能铸有小孔),排在字盘内,再用界条一行行隔开,就可以印书了。只是由于当时没有好的油墨,往往印坏,所以未能流行开来。但是,它却是我国最早的锡活字,它比欧洲人谷登堡用金属活字印书,几乎要早一二百年。遗憾的是,有关发明锡活字的这位发明家的姓名和生平事迹,王祯没有留下记载,今天除了对这位默默无闻的发明家表示崇敬外,也就一无所知了。
在锡活字发明之后不久,元朝人又创造了木活字,它的创始人就是最早记载锡活字的王祯。
王祯这位科学家,对农业科学、机械制造和印刷技术都有重大贡献。他做过两任县官,生活俭朴,把自己的薪俸节省下来,修建学校、道路和桥梁,又教导农民种田植树,栽桑种棉,还帮助穷苦人治病施药,做了不少有利于百姓的事情,是一位很受百姓爱戴的地方官。
公元1295年,王祯做了安徽旌德县县官,开始撰写他的不朽名著《农书》①。为了出版这部著作,他请工匠按照自己的设计,花了两年的时间,刻制了三万多个木活字,这是我国第一副木活字。在这之前,据沈括说毕昇曾经想按照雕版印刷的方法,用木材做活字材料,只是因为木材沾了水就会膨胀,版面容易高低不平;而且木材经不起火烤,和铁板上的药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下来,所以才改用胶泥做活字,制做木活字的计划也就未能实现。
王祯制造木活字,又把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一步。他制作活字的方法是:先准备一方整块木板,把写满字样的纸反着贴在上面,然后仔细地雕刻。字刻好以后,用小细锯把单字一一锯下来,再用小刀修整,使木活字大小高低相同。这样,制作木活字的工作就完成了。
排印的时候,先制作一个方形木盘,把木活字一行行排进去,用竹片做为界行把字夹紧。排满一版后,再用小竹片垫平,用木楔塞紧,使活字固定不动,然后就可以在排好的字版上涂墨铺纸印刷了。
公元1298年,王祯用木活字试印了他自己主编的《旌德县志》,全书六万多字,不到一个月就印成了100部,速度又快,质量又好,这就是见于记载的我国第一部木活字印本,也是我国地方志中最古的活字本,不幸的是,它在明朝万历(公元1573—1619年)年间已全部失传了。
公元1300年,王祯被调到江西永丰县做县官,他还把自己的那套木活字印书工具带了去,准备在那里排印他的《农书》,没想到那里已经用传统的雕版方法把《农书》印刷了出来,他带去的那套木活字只好贮存起来,没再用来印过书,后来这套木活字的去向不明。
王祯还有一大贡献,就是创造了可以转动的排字盘(或称转轮排字架),那是类似圆桌面的转盘,盘的直径约七尺,轴高约三尺多。盘内用竹条分隔成许多格子,格子依诗韵次序编了号码,每个字也编了号码,并登录在册子上,把活字按照编号归入相应的格子内。一般常用字和杂字,排放在同样的另一大轮盘内。两个轮盘可以排放三万多字。排版时,一人看着文章喊字的号码;另一人坐在两个轮盘之间,转动左右轮盘,就可很方便地取出所需要的活字。这样,排字工人就不必走来走去了,大大节省了人力和时间,这在排版技术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王祯在木活字试印成功之后,总结了活字印刷的经验,写了一篇《造活字印书法》,记述了包括写韵、刻字、锯字、修字、造轮、取字、存字、印刷等一整套工序,并把它附在《农书》后面。这是最早系统地叙述活字印刷的文章,是研究我国印刷史的重要文献,它已被译成几国文字传到国外。
王祯创造的这副木活字虽然早已失传了,但是元朝的木活字,曾在甘肃敦煌千佛洞中发现了几百个,刻的是古代维吾尔文单字,这是当今世界上最古的木活字实物。可惜这些木活字,在20世纪初期大部分被法国的伯希和盗走了,目前只剩下了五个,陈列在北京历史博物馆里,这是元朝木活字技术流传到兄弟民族地区的有力证明。
在王祯发明木活字以后20多年,有位在浙江奉化做州官的马称德,他在任内曾为当地老百姓做过不少好事,如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植树造林,兴办学校,建藏书楼等,也是一位体恤下情、为民造福的地方官。这期间他也雕刻了10万个活字,并且在公元1322年印成了20册一部的《大学衍义》若干部以及另外一些书籍。虽然记载中没有提到这副活字用的是什么材料制成的,但是一般认为是木活字,因此这是继王祯之后,又一次用木活字印书的记载。不过这部书也早已失传,可是上述二人的印书事迹,证明了元朝初年木活字不仅流行于安徽南部,也已经流行到浙东一带了。
今天人们谈论元代的木活字印本,大多认为已不存于世。可是近年有的国内学者根据对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残卷的研究,认为就是元朝初期刻于杭州的木活字印本。果真如此,西夏文《华严经》就成了现存仅有的最早的木活字印本了。
元朝以后,木活字继续流行,只是锡活字被其他金属活字所代替了。
注释:
①《农书》:该书分三部分:《农桑通诀》总论农业各方面;《农器图谱》280多幅,并附有文字说明;《谷谱》分述农作物及竹木的栽培、收获等技术。共37卷,11万多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书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