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刷史话 作者:张绍勋


第三节 明代的活字印刷



  明代的活字印刷,除沿用木活字外,又发明了铜活字和铅活字。

  明代没有用泥活字印过书,只有少数文人用的图章是陶印或磁印,如海瑞用的黄泥印是用火烧过的,印文是“掌风化之官”。

  明代的木活字印刷比之元代更为普遍。不仅在皖南、浙东一带流行,而且也流行于南京、苏州、福州及四川、云南等地。从事木活字印书的,有封于外地的藩王,如就封于成都的蜀藩,于1541年印了北宋学者苏轼的诗文别集《栾城集》;就封于建昌(今四川西昌)的益藩,于1547年刻印了元代人著的破除迷信的书籍《辨惑编》和明代人著的《辨惑续编》。此外,还有各地书院、私家和书坊等。木活字印本有书名可考的约有100多种,其中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印本最多。其内容多是名家诗文集,也有史书、文学理论、小说、艺术、军事和科技著作等,其中享有盛名的是战国人的著作《鶡〔he荷〕冠子》,此书后来很得乾隆皇帝的赏识。同时南方一些地方也开始用木活字排印家谱。从1638年起,北京发行的明政府的公报《邸报》也用木活字排印了。清初学者顾炎武(号亭林)在他著的《亭林文集》中说:“忆昔时邸报,至崇祯十一年方有活版。”以活字印邸报是新闻史上的一大进步。《邸报》上多是登载官方发布的政府文件和朝政消息,事关边防机密的则禁止透露。崇祯时兵部尚书陈新甲,就因为在《邸报》上泄露了他奉派出使秘密向清方求和的消息,被处死了。由于《邸报》上也登载一些奇闻怪事,颇受朝野人士的欢迎。那时,北京也有经政府批准的民间自设的报房,所发行的报纸通称为《京报》(有时也混称《邸报》或《邸钞》),所载内容与官方《邸报》区别不大,可以公开出卖,接受订户。《京报》开始是抄写的,后来也有了活字印刷。

  明代继元代发明锡活字、木活字之后,又发明了铜活字。

  我国何时有铜活字,至今说法不一。有说始于五代的:有人根据明朝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进士杨守陈在《朱氏经义考》中说:“晋天福(公元936—943年)有铜版九经,皆可纸墨摹印,无庸笔写。”认为这里所说“铜版九经”不是指把40多万字的《九经》雕刻在一块或几块大铜版上,因为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恐怕是不可能的,因而以为是铜活字。也有的说始于宋朝,有人根据清朝孙从添在《藏书纪要》①中说:“宋刻有铜字刻本,活字本”,认为宋代已有铜活字。还有的说始于元朝的:有人根据元朝人黄溍在《智延和尚塔铭》中,“三岁将镂铜为板以传”这句话,认为元朝已有了铜活字。其实这些说法都缺乏有力的资料和实物来证明,只不过是推想而已,难以为凭。

  根据完全可信的资料,我国真正用铜活字印刷还是明朝中期的事。在弘治和正德年间(公元1488—1521年),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南京一带,就有不少书坊制造铜活字印书,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无锡的华家和安家,他们用铜活字印的书数量最多,也有印本流传下来。

  华家以华遂最有名,此人自以为对铜活字“会而通矣”,故名其室曰“会通馆”,他铸成的一

  副铜活字,也名为“会通馆铜版”。大约在1490年,他第一次试印了《宋诸臣奏议》(图18)大小两种字体的版本。这次印刷,由于缺乏经验,金属本身不吃墨,印得墨色模糊;再加上排版参差不齐,正文和小注不分大小,校对不精,脱文误字比比皆是,所以远远比不上朝鲜铜活字的精美,但它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金属活字印本,因而也特别为人们所珍视。后来又印了南宋类书《锦绣万花谷》和有关唐宋人野史杂说的丛书《百川学海》等大书以及他本人的著作。前后印书可考者达18种之多,约在千卷以上,就其数量而言,在明人铜活字印本中是首屈一指的。

  稍后,华家的华珵〔cheng呈〕,也制造了精密的铜活字。他做过小官,善于鉴别古奇器和书法名画,尤喜欢收藏古书,他称自己的书斋为“尚古斋”,每次得到稀有的古书,很快就排印出版。他在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印成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渭南文集》和《剑南续稿》诗集,印本质量超过华燧的铜版。

  再后,华燧的侄子华坚和华坚的儿子华镜也热心从事铜活字印刷事业。华坚印的书以“兰雪堂”为名,先后印了汉朝著名文学家蔡邕的《蔡中郎集》(蔡邕官至左中郎将,习惯上称蔡中郎),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白氏文集》和元稹的诗赋文集《元氏长庆集》,并于1515年印成了唐代类书《艺文类聚》100卷,这是一部古籍择录汇编的书,所引古代典籍多达1400多种,堪称唐代类书之冠。其中所征引的古书今天差不多都散失了,所以此书保存了不少的珍贵资料。随后又印了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经学、哲学著作《春秋繁露》。这些书都是兰雪堂用铜活字排印的有名版本,兰雪堂印本因为在每一直行内排印两行,所以被称为“兰雪堂双行本”。
 


  图18 明代会通馆铜活字印本《宋诸臣奏议》

  总之,从公元1490年至1516年的近30年间,华家共用铜活字排印了大约24种书籍,1500多卷,这些书传世稀少,很为藏书家所珍爱。

  当时,和华家齐名的还有无锡的安国,他是一个“富几敌国”的大地主大商人,号称“安百万”。他为人比较开明,曾经为地方上做过不少的公益事业。据《常州府志》载:安国“赡宗党,惠乡里,乃至平海岛(捐款帮助平倭寇),浚白茅河,皆有力焉。父丧,会葬者五千人。”可见他是一个很有钱而又热心公益、深得百姓拥戴的人物。同时,他又喜欢古书名画、造字印书。他印的书,称为“安国活字铜版”,又因为他家种有大量桂花,所以也称“桂坡馆”。他从1521年至1534年印了至少10种著作,内容有地方志、水利通志、文集和两种大部类书,均以印刷精美、校勘严谨著称。有些书在边栏外还印有《千字文》编号,次序十分清楚,其装帧工作的认真细致,在中国古籍中是不多见的。他最先出版的《东光县志》,是我国唯一的一部用铜活字印的地方志,但是也早已失传了。可惜安国的这副铜活字,在他死后被他的六个儿子瓜分了,每人所得都残缺不全,成了无用的废物。

  明代的铜活字印书,除上述两家外,还有南京的张家,刻有五代时王仁裕著的笔记小说《开元天宝遗事》,该书杂录唐明皇时宫中琐事及民间传说,今天还有印本传世。苏州的金兰馆(不知是谁家室名)刻有南宋诗人范成大(号石湖居士)的《石湖居士集》和明初诗人孙蕡[fen坟]的诗文集《西庵集》,二书每页版心上都印有“弘治癸亥(公元1503年)金兰馆刻”一行字。这些书字体秀丽,笔画挺拔,版式疏朗,印制精良,与华、安两家印的书字体风格迥然不同,今天也都有印本流传下来。位于浙江南部颇为偏僻的庆元县,县学教谕韩袭芳也印了《诸葛孔明心书》,今上海图书馆有传本。福建的芝城(建宁的别称)在1552年所印的《墨子》一书,是蓝色印本,印得异常精美,尤为藏书家所重视。比《墨子》出版早一年,芝城还印了一部大肆宣扬迷信的书《通书类聚尅择大全》,书中记载了举凡婚丧嫁娶、上官赴任、入学求师、洗头沐浴、甚至妇女穿耳都要选择日子,以便择吉避凶,求得平安,很像黄历的“宜、忌”,可谓荒唐之极。该书的字体版式大体与《墨子》相同。大概在江苏南部地区,还用铜活字印了大批唐人诗集,如《唐玄宗皇帝集》、《许敬宗集》、《骆宾王集》等共约50种,这些诗集字体古雅,版式疏朗,行款一律,纸张有黄白两种,都是明代的珍本。

  纵观明代铜活字印书,可考者60多种,以无锡华家为最多。华燧作为第一位用铜活字印书的人,是一位很富于创造精神的人,他解决了铜活字的镌刻、排字、施墨、印刷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对活字印刷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有人说他是受了朝鲜铜活字的影响才有了上述成就的,但是这种说法还缺乏具体证据。

  至于明代发明铅活字的事,历史上记载很简略。16世纪初,陆深在他著的《金台纪闻》中说:近来常州人用铜、铅做活字,比雕版印刷要方便巧妙得多。但是排印时容易发生错误,还不如用手抄写,因此这种方法不可取。当然这种对铅活字的评价是不公允的。当时用铅活字印过什么书,没有留下记载,也没有印本流传下来,不过明代发明铅活字这是事实,只是没有大量使用而已。

  注释:

  ①《藏书纪要》:该书为藏书专著,分为购求、鉴别、抄录、校雠、校订、编目、收藏、曝[pu瀑]书等八则,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图书管理方法,是我国古代图书馆学的集大成著作。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