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述春秋时期的青铜文化中我们已经一并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齐、楚等国的都城,现在在这里再简单介绍一下秦都咸阳、赵都邯郸、韩都新郑与燕下都。
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迁都咸阳。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这里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195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对秦都咸阳遗址进行了调查与发掘。遗址位于今陕西咸阳市以东15公里窑店渭河北岸,南北长约六公里,东西宽约四公里,南部一部分已被渭河冲毁。在城内中部偏北发现略呈长方形的夯土墙基,东西长约870米,南北宽约500米,可能是宫城的所在。在宫城内外已发现20余处夯土建筑基址。其中1974年至1975年发掘的一号宫殿建筑基址,东西长177米,南北宽45米,现高6米。夯土筑成,呈凹字形阶梯状。其上依台逐层建筑木构房屋,组成多层的高大建筑。西半部上层正中为主体殿堂,周围及下层为卧室、盥洗室等,底层为回廊。出土了大量的龙纹、凤纹、几何纹空心砖,方格纹、米字纹、太阳纹铺地砖,大量的板瓦、筒瓦和云纹、动物纹、变形夔纹等圆形瓦当以及陶排水管道等。室内地面和墙壁用草泥土分层涂抹,表面刷白色或红色。值得注意的是,在墙壁上发现了彩色壁画。有大红、朱红、黄、赭、石青、石绿、黑等色,其颜料为矿物质,至今仍很鲜明。在附近的三号宫殿遗址也发现了壁画,其内容有车马、仪仗、建筑、人物和麦穗等。这些宫殿遗址均发现有明显的火烧遗迹,与《史记·项羽本纪》所记项羽焚烧秦都咸阳的宫室、大火三月不灭的记载相吻合。此外,在宫城西面及城外西南部发现有铸铁、铸铜和制陶等手工业作坊遗址。
赵国都城邯郸在今河北邯郸市区及其西南。赵自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从中牟(今河南汤阴)迁都邯郸,至公元前222年被秦始皇灭亡,一直都于邯郸。赵都邯郸由位于西南的宫城(俗称赵王城)及其东北的大城(廓城)组成。二者相距仅60余米。宫城由东、西、北三座小城组成,平面呈品字形。城垣夯筑。总面积达505万平方米。城墙残高八米,发现有陶排水槽等。城内有龙台、南将台、北将台等十余处夯土台基,系宫殿建筑基址。其中以西城中部偏南的龙台最大,南北长296米,东西宽265米,残高16米,是目前已知的战国时期最大的夯土台基。台基处出土有大量瓦片以及素面和三鹿纹、涡云纹等圆形瓦当。大城为居民区,西城墙长约6000米,南城墙长约4000米。1995年又钻探出东城墙与北城墙,估计全部面积达800万平方米。在城内发现有冶铁、制陶、制骨器等手工业作坊遗址。城西北隅有插箭岭、铸箭炉、梳妆楼、灵山等夯土台基。
韩哀侯三年(公元前375年)韩国兼并郑国后,迁都于新郑(原为郑国都城),在今河南新郑县城及周围地区、洧〔wei伟〕水(双洎〔ji济〕河)与溱〔zhen真〕水(黄水河)交汇处。城依河而建,平面不大规整,南北最长达4500米,东西最宽约5000米,中部由一道南北向的隔墙分为东、西两城。西城又称内城,在中部有一个南北长320米、东西宽500米的宫城遗址。在宫城及其以北发现许多夯土建筑基址。例如其中梳妆台基址,南北长135米,东西宽80米,高八米。在内城西北部阁老坟村北发现一处冷藏食物的地下建筑基址,为口部略大于底部的长方形竖穴,南北长8.7米,东西宽2.8—3米,深2.4—3.35米。室内地下有五口陶井,深2.5米左右,为储存家畜、家禽肉食的冷藏窖。东城又称外城,发现有铸铜、冶铁、制陶、制骨器等手工业作坊遗址等。在城内发现有春秋时期的贵族墓地,1923年在西城内东南部李家楼村曾发现春秋中晚期的大贵族墓葬,出土了一大批大型青铜礼器,前述精美的莲鹤方壶即出土于此。此外,1971年在东城内东南部的白庙范村发现一坑青铜兵器,出土戈、矛、剑等180件,其中170余件有铭文,是战国晚期兵器的一次重大发现。
根据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包括上都蓟和下都武阳等。根据考古发现,蓟城大约位于今北京市外城的西北部,出土有兽面纹半圆形瓦当、陶井圈及燕国货币明刀等。燕下都武阳城的始建年代目前正在探讨之中,但战国晚期燕昭王时已很繁荣。城址在今河北易县东南2.5公里、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从1930年起考古工作者进行了多次的调查与发掘。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八公里,南北宽约四一六公里,是战国都城遗址中最大的一座。中部有一道隔墙将其分为东、西两城。东城又称内城,北部又有东西向的隔墙一道。东城北部有武阳台、张公台等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城北又有老姆台等夯土建筑基址,这些是当时宫殿区之所在。其中武阳台最大,东西长约140米,南北宽约110米,残高达11米,分为上下两层。1966年在城内发现高达74.5厘米的建筑饰件青铜铺首衔环,可以想象当年建筑之巍峨。城内还出土有兽面纹、双鸟纹、双龙纹、山云纹等半圆形瓦当以及三角形蝉翼纹、黼黻〔fu扶〕纹脊瓦和垂脊瓦、大型圆筒形虎头状口的泄水管道等。在城内还发现有冶铁、铸造铜镜、钱币及武器等手工业作坊遗址。城内出土的陶器上有许多带有戳印铭文,大多为“陶攻(工)某”,有的字数较多,内容为年月、左(或右)陶尹、左(或右)陶倕〔chui垂〕某、敀〔po破〕某、左(或右)陶工某等,为官府手工业作坊的标记。此外,在内城西北隅的虚粮冢、九女台等处还发现有许多大型成排墓葬,地面上有高大的封土堆,有的业经考古发掘,是燕王及高级贵族墓葬之所在。西城内文化遗存较少,可能是用于军事防御的廓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