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纸史话 作者:潘吉星


第七章 中国造纸术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



  中国地处亚洲大陆东部,纸及造纸术首先传至邻近的亚洲国家,这是不言自明的。中朝两国山水相连,自古即有紧密往来与交流。中国纸在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就已传入朝鲜半岛。这时相当于那里的新罗(公元57—935年)、高句丽(公元427—668年)及百济(公元18—660年)三个政权鼎立的三国时代。其中高句丽与中国陆上接壤,中国汉魏北方文化从大陆传入高句丽,高句丽又与东晋及南朝通使,吸取了长江流域的文明。百济也既通使北朝,又与南朝往来。当时半岛知识界以“五经三史”为普遍读物,通行汉字,中国纸本书卷自会不断涌入。早在西晋太康六年(公元285年)百济博士王仁将《论语》等书卷写本带入日本,则高句丽、百济得此写本必在此以前。我们认为朝鲜半岛造纸可上溯至4—6世纪,即魏晋南北朝之间,主要生产麻纸,但大部分纸仍从中国得到。王建(公元877—943年)建立的高丽朝(公元936—1392年)统一半岛后,与宋朝保持往来,此时造纸业有了发展,皮纸成为新的纸种。高丽朝造的纸厚重、强韧而洁白,为宋代士大夫所喜爱。南宋人陈槱《负暄野录》卷下说:“高丽纸类蜀中冷金,缜实而莹。”北宋人喜欢用高丽纸作书画卷子的衬纸,以其质地坚实。文人还作为赠友礼物,如韩驹(?—1135年)诗云:“王卿赠我三韩纸”,即指高丽纸。高丽纸扇大,风量也大,宋人苏轼、邓樁都夸过高丽纸扇好用。元代人鲜于枢《纸笺谱》将高丽蛮笺列为名纸之一。元时朝廷遣人至高丽选购印佛经的经纸。另一种染色的鹅青纸亦产于高丽,黄庭坚(公元1045—1105年)及金章宗完颜璟等喜在此纸上写字。

  明清时李成桂推翻王氏高丽,建立李朝(公元1392—1910年),改国号为朝鲜,再次统一半岛。造纸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主要以楮、桑为原料生产皮纸,世宗时(公元1418—1450年)生产少量竹纸。李朝造皮纸有各种色笺、发笺,中国仍沿过去习惯称高丽纸。明人沈德符《飞凫语略》说:“今中外所用纸推高丽贡笺为第一,厚逾五铢钱,白如截脂玉。每番揭之为两,俱可供用,以此又名镜面笺”,适于写字,但不适于作画,看来是生纸。董其昌(公元1555—1636年)、黄公望(公元1260—1354年)等名家喜欢用高丽镜面笺写字。故宫藏董其昌书画作品有的即用此纸。这种纸还大量用于印书及佛经。高丽纸特点是纸厚(0.25毫米—0.5毫米),比中国纸厚两倍,多为皮纸,纸白,纤维较长,纸面上帘纹较粗。这些特点是三国时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归根到底是魏晋南北朝时中国北方麻纸的遗风。朝鲜半岛产竹少,竹纸没有得到发展,主要是皮纸。其制造技术显然沿用中国技术及设备。但有时略有不同,如皮料是一根一根地剥去青表皮,用木棍打成分散纤维后并不切得很短,用长纤维抄造只能造出厚纸,无法抄成薄纸,高丽纸使我们一眼即可认出,而与中国纸形态不同。高丽纸本与魏晋南北朝北方麻纸属同一技术类型,又掺入唐以后皮纸技术,结合具体情况而最后定型。

  中国与越南陆上相邻,两汉以来越南境内一些地区受中国封建王朝统治达千年之久,读书通用汉字,习四书五经,且有科举,中国纸及书卷在2世纪已传入这里。汉末社会动乱,大批中国人来越南避难,带来了中原文化及生产技术。至迟在3世纪越南北部已能造纸。吴(公元222—280年)人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说:“荆、扬、交、广谓之榖,……今江南人绩其皮以为布,又[扌寿]以为纸,谓之榖皮纸。”交州即在越南境内,3世纪已生产楮皮纸。晋人稽含在其著作《南方草木状》中说,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大秦(东罗马)人献晋武帝蜜香纸三万张,帝以一万张赠镇南大将军杜预,令写《春秋例释》及《经传集解》。《晋书》卷四亦载太康五年“林邑、大秦国各遣使来献(纸)”。林邑为越南中部的占城或占婆(Champa),蜜香纸由蜜香树制,后者为越南生长的瑞香科蜜香树。德国汉学家夏德(FriedrichHirth,公元1845—1927年)在《中国与东罗马》(ChinaandtheRomanOrient,1885)一书中认为公元284年东罗马人来中国广东通商,途经越南时买下沉香皮纸充作本国物品向中国朝廷进贡,就像东汉延熹九年(公元166年)东罗马人从越南购象牙、犀角、玳瑁献给中国朝廷那样。这个判断是正确的。可见3世纪时越南北部不但生产楮皮纸,且中部还生产瑞香科皮纸。但后一种纸并不具有香味,因香味素在造纸过程中已除去,除非在纸浆中重新加入香料。

  越南北部造纸较早,南方用纸由北方输入。宋元以后南方造纸术逐渐发展。明人高熊征《安南志原》卷二称,陈朝(公元1225—1398年)艺宗时遣使将越南纸扇送给明太祖,很受喜欢。1407年以后十几年间越南每年都送给明廷纸扇万枚。越南人黎崱〔ze仄〕《越南志略》卷一说,1730年清朝雍正皇帝将书籍、缎帛、珠宝玉器赠越南,而越方回赠的有金龙黄纸200张、斑石砚两方等。13世纪以后越南从中国引进印刷术,开始以纸印书,更发行纸币。吴士连《大越史记·陈纪》说,1396年夏四月陈朝初行通宝钞票。越南印本书均以汉文和字喃写成,版式、字体与中国大同小异,晚期的书多印以竹纸,因为那里有丰富的竹材。但研究越南造纸技术史尚嫌史料不足,实物遗存多是18—19世纪之物。从近代越南手工造纸情况观之,所用设备及方法与中国相同,越南纸也与中国纸类似,而与朝鲜纸及日本纸稍异。

  与中国一衣带水的东邻日本国造纸亦有千年历史,其“和纸”是有名的传统工艺品之一。即使在机制纸高度发达的今日,手漉和纸仍为书画艺术家所喜爱,也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日本拥有造纸方面的丰富文献记载及历代实物遗存,而且日本学者研究纸史特别勤奋。据《日本书纪》记载,公元285年百济人将中国书卷带至日本,而公元610年高丽王遣高僧昙〔tan谈〕征赴日。昙征(公元579—631年)知五经,且能制纸墨。过去史家都认为日本造纸始于公元610年,通过朝鲜媒介得中国造纸技术。但和纸史专家町田诚之教授认为日本造纸可能早于此年代①,他的意见颇有道理。

  实际上南北朝时的中国已与日本有频繁的直接往来,隋时大批日本使臣、学问僧前来中国,中国人也东渡日本,有可能在这过程中从中国引进造纸术。法隆寺、东大寺所藏日本飞鸟时代(公元592—714年)、奈良时代(公元715—805年)、大宝年(公元701—703年)、天平年(公元729—748年)文书用纸,原料多为麻布、楮皮及雁皮。雁皮造纸始于奈良时代。日本造麻纸、楮纸技术与唐代是一致的。《延喜式》载平安时代宫内有图书寮,“掌经籍、图书,修纂国史”,更有装潢手掌装潢经籍并染纸,这同唐代宫内编制也是一致的。平安时代成书的《令义解》更称“凡造纸长功日截布一斤三两,舂二两,成纸百九十张”。“长功”是技术熟练的纸工,估计此时抄造的是小幅纸。又说:“长功煮榖皮三斤五两,择一斤十两,截三斤五两,舂十两,成纸百九十六张。”雁皮古称斐皮,属瑞香科,盛产于日本,是重要和纸原料之一。

  平安时代在伊势(今三重县)、尾张(今爱知县)、三河(今爱知县)、越前(今福井县)等地造楮纸、斐纸、麻纸及檀纸,而京都更有官局纸屋院。古小说《源氏物语》提到蜡染纸、青折纸、紫纸、赤纸、胡桃色纸及交纸等加工纸。与此同时,中国各种纸及书卷陆续流入日本,奈良正仓院藏有大量唐代纸,其中有较薄麻纸,当是中国南方所造。

  日本纸也流入中国受到好评,《新唐书·日本传》载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日本使者真人兴能献百物,兴能善于书法,其所用楮皮纸纤维细如蚕茧,表面平滑。宋人罗濬《宝庆四明志》说:“日本即倭国,地(处)极东,近日所出,俗善造五色笺,中国所不逮也。”明人方以智《通雅》卷二十二提到日本国出松皮纸。而宋应星《天工开物》称日本有造纸不用帘者,恐出于误解,实际上日本造纸一律用竹帘。

  镰仓时代(公元1190—1335年)以后麻纸渐少,皮纸成为主要纸种,尤以楮皮纸产量最大。正仓院文书中还有以楮皮及雁皮混合抄造的纸。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8年)手漉和纸达到全盛期,除以往各种原料外,三桠皮亦大量用于造纸。日本印刷术也发展很早,著名的《百万塔陀罗尼》是宝龟元年(公元770年)印成的佛经。在亚洲国家中就现存印本古籍数量而言,除中国外,要数日本国。和刻本多以汉文写成或汉籍重印,亦有用日本文写成者。日本和纸特点是厚重洁白、纤维匀细,皆精工细作,经长期演变自成独特风格,和纸文化在当今受到日本全社会的重视和保护,视为无形文化财产。

  中国纸和造纸术南传后至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泰国、柬埔寨、缅甸、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国。这些国家造纸均晚于朝鲜、日本和越南这些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唐代佛学家玄奘(公元600—664年)访问印度后在《大唐西域记》卷十一记载说,南印度有多罗树林周30余里,取其叶书写,此即贝叶经。多罗或贝多罗源于梵文pattra或patra,本义是叶子,即棕榈科扇椰树树叶。可见玄奘旅印时那里还没有纸。古代尼泊尔、巴基斯坦、缅甸、泰国亦用贝叶为书写材料。当中国造纸术传入后,引起书写材料的变革。
 


  (a)砍伐楮条。(b)剥取楮皮。(c)浸洗楮皮。(d)蒸煮楮皮制浆。(e)抄纸。(f)木板上晾晒纸张。

  18世纪日本制楮纸工序图·采自《纸漉重宝记》,1798年。

  造纸术传入印度的时间及途径,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有人说印度于公元前300年已发明造纸,显然是毫无根据的。如果那样早就有纸,为何千年后仍用落后的贝叶书写。

  唐代以后中印交通和文化交流有新的发展,来中国的印度人有机会接触纸,去印度的中国人也会携带纸及书卷。因此7世纪以后印度始有“纸”字,梵文为kakali或kakari,现代印地语作kagad,这与波斯语kagaz及阿拉伯语ka-gad有同一语源,均为汉语“楮纸”或“榖纸”的变音。这还说明将纸带到印度的除中国人外,还有中亚人、波斯人和西亚阿拉伯人。梵文纸字的出现还表明7世纪印度境内可能已有纸,但由外国所产或当地抄造还很难说。比玄奘晚些去印度的中国高僧义净(公元635—713年)在《南海寄归法传》卷二提到:“必用故纸,可弃厕中,即洗净了,方以右手牵其下衣。”卷四又说“造泥制底及拓模泥像,或印绢纸随处供养”。可见义净在印度时已有了纸。

  中国西北沿丝绸之路的甘肃敦煌及新疆和田20世纪以来出土了用梵文写的纸本书卷,年代不会晚于9—10世纪,说明这一带有印度人足迹。印度境内在11—12世纪纸写本渐多,这正值德里苏丹国(SultanateofDelhi)时代(公元1206—1526年)初期,此时中印关系比过去更加密切,火药也是这时传入印度的。从这以后在北方及西北设厂造纸,后又在南方建立纸坊。造纸术传入印度的途径可能是陆上商路,由今新疆经克什米尔至印度西北部,或由西藏喜马拉雅山口南下。印度现存最早纸写本年代为1231及1241年,因此12—13世纪肯定已有一些纸坊存在。造纸传入印度时间当然早于此,但亦不会早于8—9世纪。

  造纸术传入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的时间与传入印度大体在相近时间内。尼泊尔人以瑞香科树皮造纸,用织纹纸模捞纸,与西藏造纸相像,而西藏在7世纪已有了造纸业。孟加拉造纸可能稍迟于尼泊尔及巴基斯坦,但14世纪时孟加拉皮纸已出名。1400年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在《瀛涯胜览》中说孟加拉皮纸洁白、光滑细腻如鹿皮,说明纸质较厚。缅甸、泰国造纸时间较晚于孟加拉。造纸术还从海路于宋代传到印度尼西亚。南宋人陈槱《负暄野录》说阇〔she蛇〕婆出纸,阇婆即今印尼主要岛屿爪哇(Java)。

  注释:

  ①町田诚之:《和纸の伝统》,第75页,骎〔qin亲〕骎堂1984年版。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