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印章与篆刻 作者:王志敏·闪淑华


第一节 印章艺术的起源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现场,考古学家们在打开封闭了2000多年的墓穴后,看到棺椁两厢整齐地堆放着一排排竹笥〔si四〕(用竹蔑编织的方形竹器),每个竹笥都用绳索包装捆扎,在捆扎接结的地方都用青泥团包裹着,青泥团上有很清晰的凸起的印文——軑〔dai代〕侯家丞,这就是古代使用印章的遗迹。

  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从考古所得的遗存看,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初一前11世纪),河南安阳商代墓葬遗址中曾出土过印章,印面是四角内收的方形,称为亚字形,印文是小鸟的图像。伴出的还有铸造青铜器的范模,可知这方印章是制作青铜纹饰的印模。在使用功能上与后世的印章不同,但透露出印章的出现,深受契刻的影响。远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一前2500年)的陶器上就发现了契刻符号;殷商时代在甲骨上记载占卜事件也契刻卜文;在铸造青铜器时,人们更把契刻技艺与金属铸造结合,创造出具有史书价值的青铜器铭文。这说明印章的产生同契刻传统是相承的。印章的使用方式也保留着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特点,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纹饰,如几何纹就是用雕刻花纹的陶拍模印在陶器器表上的。北京刘家河商代遗址中,曾出土了一件陶制的模印(发掘报告称陶拍),其形制与印章极为相似,长方形的模面,模背上粘接着兽形把手,形制很像印章。所不同的是模印较印章薄,把手较印纽大,为雕刻镂空花纹的薄片。

  1992年,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著文《中国玺印的起源》,论述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件铜印为商代玺印,从而为中国印章的起源提供了时代最早的实物例证。这三件铜印系本世纪30年代后期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三印形制相似,都是扁平板状印体,正方形印面,铸阳文、鼻纽。因出土时未经科学发掘,辗转流传,对其时代及真伪曾有不少学者质疑。李文从释读印文入手,对照有关青铜器铭文,考订其中两件铜印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确认为商代后期的古玺。并提出这三件玺印的制作已较成熟,其渊源仍可上溯。

  商代陶印模和铜印,从形态看都与陶拍有关。具有符刻铭记功能的印章约形成于西周春秋时期。《周礼·秋官·职金》载:“受其入征者,辨其物之美恶与其数量,楬而玺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西周实行宗法封建制,中央王室与诸侯国颁布政令,分封委任处理军国政务都需要有表明权力的凭证。民间的经济、民事活动也需要契约性的证明。印章作为政权机构或个人权力的信誉信物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上述文献记载反映出西周春秋时,使用玺印的情况与战国秦汉时代极相似。不过,这一时期的玺印实物尚未发现。

  大量的战国时代的印章遗存,表明印章在战国时已非常盛行,使用印章成为普遍流行的风尚,形成中国印章的第一个发展高潮。

  中国的文字经历了甲骨、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几个书体演进阶段。通用篆书的时代正逢印章发展高潮,加之篆书字体适宜镌〔juan捐〕刻,后代的印章也仍以篆书入印,以至形成以篆书为主的制印传统,因而印章艺术又有篆刻艺术之称。
 

    


  商 “亚罗·示”印  商 “翼子”印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