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著名史籍 作者:熊国祯·毕素娟


第一节 融会贯通、另谋新编的《通鉴纪事本末》



  《通鉴纪事本末》(图22)的作者袁枢,字机仲,南宋建安(今福建建瓯县)人。生于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卒于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享年75岁。进士出身,一生没有做过很大的官,是一个为人正直关心民生疾苦具有爱国思想的人。他自幼好学,平时爱读《资治通鉴》,有一定的史学修养。关于他编撰《通鉴纪事本末》的情形,史书记载得非常简单,只是说:“枢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之,号《通鉴纪事本末》。”(《宋史》卷三八九)袁枢的实际工作是将300多万字的《资治通鉴》打散了重编,按照依事立目的原则,把有关文字资料抄录编在一起,不仅史实材料完全取自原书,而且文字也是一字不改地完全照录,最后汇列为239个事目,每一事目按时间顺序作有头有尾的详细叙述。在分立事目确定标题上,袁枢花费了很大力气。清代四库馆臣曾评价说:“枢所缀集,虽不出《通鉴》原文,而去取剪裁,义例极为精密……其后如陈邦瞻、谷应泰等,递有沿仿,而包括条贯,不漏不冗,则皆出是书下焉。”(《四库全书总目》卷四九)没有对《资治通鉴》的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像这样独出心裁地另谋新编是根本不可能的。全书每一事目的标题都能做到统括全篇大旨,言简意赅,字含褒贬,从而进一步提炼和深化了《资治通鉴》的主题。
 


  图22 《通鉴纪事本末》,宋淳熙二年严陵郡庠刻本

  《通鉴纪事本末》全书分目立题的大致情况是:战国和秦分为《三家分晋》、《秦并六国》、《豪杰亡秦》等三目,两汉时期分为《高帝灭楚》至《袁绍讨公孙》等43目,魏晋时期分为《曹氏篡汉》至《魏灭仇池》等62目,南北朝时期分为《刘裕篡晋》至《隋灭陈》等43目,隋唐时期分为《隋易太子》至《朱温取淄青》等65目,五代时期分为《朱温篡唐》至《世宗征淮南》等23目。

  袁枢对《资治通鉴》的改编,是一项很重要很有历史意义的创造发明。由于他的贡献,传统史书增加了一种新的体裁: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的主要优点,是以事件为中心,标题立目,然后作有系统的叙述,内容集中,简明扼要。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经过始末,通过这种记叙,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既可避免纪传体史书的重复矛盾,又可避免编年体史书的散碎割裂。这种体裁的史书易读易记,对初学者是十分方便的。但是,由于它是依事立目,只能抽取全部历史中的某些方面作有系统的叙述,无法对整个历史的全貌和各个方面都作周密详明的全面反映,因此,在保存史料方面,在全面反映历史发展的丰富性方面,它反而不如纪传体和编年体的容量大和包罗宏富。三种基本的史书体裁,可以说是各有千秋,互有短长,谁也不能代替谁。

  由于《通鉴纪事本末》完全是抄辑司马光之书而成,而且依事立目,材料更集中了,因此,凡《资治通鉴》存在的史学观点问题,在《通鉴纪事本末》中都暴露得更集中更突出。例如大汉族主义、敌视农民起义、宣扬封建纲常名教等。由于体例的限制,《通鉴纪事本末》舍弃了许多无法包括在一定事目中的史料,因此,使《通鉴》原本存在的详于政治、军事,略于经济、文化的毛病也更突出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27-